古代深夜为什么要打更人,不会吵到人睡觉吗?原因很现实

长风文 2025-01-15 04:03:57

最近有部电视剧挺火的,叫做《大奉打更人》,据说是根据同名热门小说改编而来。

我是没看过小说,因此我看到“打更人”这个剧名时,还以为是讲印象中古代深夜喊着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敲锣打梆子巡夜打更人的故事,但看了几集电视后才发现此打更人非彼打更人。

当然,今天我们要讲的,不是该部电视剧中的打更人,而是在历史长河中存在几千年的真实打更人,也叫更夫。

更夫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汉朝时民间已经开始广泛打更了。更夫通常由一到两人为一组,持梆铜锣在深夜中边走边敲。

或许会有人问,这大半夜的打更人又是敲锣打梆子,又是大声吆喝,难道不会扰人清梦吗?为什么会有这个职业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哪天你要是能够穿越回到古代,你就会深刻的体会到打更人的重要性了。

古代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发达,有着各式各样高科技的计时工具,钟表、手机能随时看时间来作息。

古人咋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呢?有条件的可以根据日晷、水漏、燃香等工具,没条件的白天只能根据光影经验来判断,可到了两眼一抹黑睡到床上的夜晚,就没法时时爬起来看计时工具了吧!

官府就安排人专人观察,按时敲鼓向全城报告,这个时候打更人最重要的一项职能就体现出来了,古代最敬业的 “时间播报员”。

每天夜幕降临,大约七点,也就是一更天,打更人就准时出门,沿着大街小巷巡逻。

这个时候因为刚入夜,是百姓用火的高峰时段,因此他们一边走,一边敲着锣或者梆子,嘴里还喊着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他这么一喊,大家就知道要小心用火,并且接下来该准备洗漱睡觉啦。

到了二更天,大约晚上九点到十一点,这时候大家都已经入睡,街上基本没什么人了,坚守岗位的打更人也会出来报时,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

有些人因为在忙,一更天没有睡,比如说在一些读书人正在秉烛夜读,听到二更的打更声,就知道该早点休息,养精蓄锐,明天好继续读书。

古代大部分时期晚上都会宵禁,除了睡觉之位没有其他夜生活,因此更夫的敲锣声打更声,对他们而言起到了一个晚间作息的提示,知道了什么时间自己该做什么。

这一点倒是很像我们现在设定的闹钟。

当然打更人不仅仅是报时这么简单吗?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 —— 防火防盗,治安协防。

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房屋连片,晚上时候大部分人们又在休息,万一有点不小心,一点火星就可能引发熊熊大火,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打更人在巡逻过程中,时刻留意着有没有火灾隐患,他们穿梭在胡同之间,一旦发现哪家的灯火没熄灭,或者有烟火气息不对劲,就会赶紧提醒示警,从而避免发生大灾难。

在防盗方面,打更人更是功不可没。在那个没有监控摄像头的年代,打更人就是街道的守护者。

夜深人静有人做坏事时,如果听到打更人 “铛铛铛” 的声音由远及近,心里再怎么都会有所收敛。

毕竟打更人有敲锣都是有特定节奏,正常不会对大多数人的睡眠造成太大的影响,打扰到人休息。

可要是发生紧急情况,那声音会惊醒不少人,这样坏人很大可能会被抓。

至于打更声会不会打扰人休息,其实古代人的作息和咱们现在不太一样。他们遵循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规律,天黑得早,睡得也早,大家从小就听着打更声长大,早就习惯了。

就像咱们现在住在铁路旁边的人,听惯了火车的轰鸣声,反而觉得那声音是一种生活的背景音。

在古代打更声就像是夜晚的 “催眠曲”,让人感到安心,倒是夜间听不到打更,反而会心慌,因为极大可能出事了。

打更人这个小小的职业,背后却有着大大的作用,传递出了各种信息,很大的保障了古代社会夜晚的秩序,一直在解放前都是社会上一个较为普遍的职业。

国父孙中山的父亲曾经就做过这个职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钟表也已得到普及,尤其是晚上的文化娱乐丰富了起来,这个职业才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127
长风文

长风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