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松开我的手吗?”“不松”。
在海边长长的步道边,隔几步就有一个标着不同年份的牌子出现,妈妈要选择在哪一年松开女儿的手,让她独自面对未来的人生,而此刻王珞丹和妈妈阿武正牵着手走在她们的人生之路上。
母女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每走到一个年份,王珞丹就会这么问上一句。
“时间到了2060年,这一年妈妈你一百岁了。其实你不想松没关系,咱俩一起走下去。”
王珞丹的话没说完,就被妈妈打断了“其实我应该在2045年就松开了。”
“就到这里吧,总有分别的那一天,能和你相遇,足够了”。
原生母女关系情感真人秀《是女儿是妈妈》正片正式收官,一场“告别实验”不仅让嘉宾们哭成泪人,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有人说这是今年上半年最好哭的综艺,几乎从头哭到尾;
也有人说这是一本母女关系秘籍,从节目中能够收获不少亲子关系相处的方法论。
之前冷眼自己从制作的角度聊过了这档节目,而如今借着节目收官,我们请到了《是女儿是妈妈》的制片人罗敏娜,回顾一下这一季走来的故事与创作思考。
双向奔赴的她们
在收官的分别处回顾最初的相遇,这档节目的选角是当初冷眼对其特别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嘉宾真的有些特别,完全没想到会是她们凑在一起。
王珞丹和陶昕然,很少出现在综艺上,甚至这几年对外曝光都不多;
欧阳娜娜是著名的“血雨腥风体质”,并且欧阳家姐妹并不常在内地,聚在一起很不容易;
还有赵小棠,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大大咧咧,对于亲子节目的调性而言缺乏温柔细心。
但罗敏娜却告诉冷眼“我觉得我们和四个家庭就像是双向奔赴”。
在决定要做这档节目后,罗敏娜和她的团队就开始了选角工作。她们圈定了合适的艺人范围后,开始逐一做功课,“比如她们之前上过的节目、做过的采访等等,我们都会搜来看,虽然这些内容里不一定会提到她们的母女关系如何,但总能通过只言片语找到一些点。”
做过功课之后,就是逐一邀约面聊。但和其他节目不太一样的是,《是女儿是妈妈》把对话的重点放在了“妈妈们”的身上。
“我们在选角的时候会特别关注妈妈有没有需求,如果说妈妈只是觉得我是陪女儿来上个通告做个节目,那和我们想表达的就不一致了。”
而也正因为关注到了妈妈的需求,《是女儿是妈妈》才形成了最终的双向奔赴。
罗敏娜坦言,像几乎不上综艺的王珞丹和陶昕然,她们确实对这件事有点抗拒。但神奇的是,因为“是女儿是妈妈”这个选题,她们在看过PPT之后很快答应了下来。
“陶妈妈和王珞丹一看到我们的 PPT就很喜欢,尤其是陶妈妈,她是特别传统的中式家长,她其实是知道自己和女儿之间有问题的,也想通过我们的节目来找找答案,另一方面,陶妈妈自己还是老师,她作为老师,觉得如果这个节目真的能去拍,算是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而这样的“双向奔赴”也进一步促进了节目组前期对四组嘉宾的深度了解。
我们不难发现,在往常的真人秀中,节目组通常会遵循年龄、性别这类比较简单的方式为嘉宾定性,但在《是女儿是妈妈》中,节目组明显找到了更深层次的洞察。
四组家庭被分成了“破冰”、“试探”、“候鸟”与“半熟”四种类型。
“像陶昕然和妈妈,很典型的中式母女,特别是陶妈妈本身就是老师,一个想管一个反抗,甚至在长达十年都处于比较紧张的关系中,我们把这组家庭分类为‘破冰型’。”
“王珞丹和阿武老师就很有意思了,王珞丹其实是个很搞怪也很有想法的人,她对妈妈采取你进我退的策略,有时候她也会去逗阿武老师,看妈妈底线是什么。她们是‘试探型’。”
“傅娟老师曾经是个艺人,但为了女儿们回归家庭。她们家里爱的氛围很浓厚,她就像鸟一样飞往不同城市去照顾女儿们,那么她有没有想为自己飞一次?我们定义这组家庭为‘候鸟型’。”
“还有赵小棠家。她和她妈妈的相处模式看起来像朋友一样,岳女士前采时也觉得自己特别了解女儿,但其实赵小棠心里有很多秘密与遗憾,是岳女士不知道的。所以这一组母女我们叫‘半熟型’。”
四组母女这四种分类,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像“破冰型”母女和“试探型”母女的相处模式,80后以及一部分90后都不陌生,妈妈以爱为名习惯性地去干涉孩子的生活,而孩子们或激烈对抗,或消极回避。
“候鸟型”和“半熟型”则更像是95后及00后们的家庭关系,妈妈更开明支持着孩子的一切选择,但看似和谐的家庭关系之下,也有许多未被关注的角落。
充分的了解和细腻的洞察为《是女儿是妈妈》后续击中观众埋下了伏笔。观众们看节目,如同在观照自身,通过节目实现了“观察自己”及审视自己的家庭关系。
“打开”带来的“意外”
找到合适的嘉宾,特别是有实际需求的妈妈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则是让妈妈们真正“打开”。
毕竟四位妈妈几乎都是素人,即使是有过演艺经验的傅娟,息影多年后重新出现在镜头面前,也难免会有紧张与戒备。
面对这样的情况,罗敏娜给出的方法论是:充分呵护妈妈们的投入,尽最大可能让她们自然地表述。
“首先嘉宾们,特别是妈妈们来录节目,是真的希望通过这一次母女旅行改变些东西,包括她们的母女关系,或是让她自身发生些改变。而我们前期和妈妈们沟通的时候,发现大家有充分的表达欲望,对旅行也有雀跃和期待,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判断,妈妈们即使是素人也没有关系,她们愿意投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呵护妈妈们这份投入。”
那落在制作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减少干扰,让一切自然地发生。
罗敏娜透露,在节目全程录制中,他们几乎只有在外景的时候才会有机器跟拍,而且会特别注意摄像机和嘉宾的距离。像在家里的这些场景,也拿掉了导演在房间里参与把控的安排,完全让妈妈们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去碰撞。
而妈妈们“打开”以后,来自女儿们的惊喜也随之而来。
《是女儿是妈妈》中的一个名场面一经播出便在视频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晚间,妈妈和女儿们围炉而坐,聊女儿最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时,岳女士说赵小棠最让自己生气的一件事就是把长发给剪了。
那时候的她们才见面不久,按照国人的固有思维,刚见面还需要有点love&peace的氛围,而且赵小棠自己也同意这件事是自己做错了,一般来说其他嘉宾跟着对方妈妈的意思附和一下就得了,没想到陶昕然直接开麦反驳了。
“为什么她剪头发你会生气呢?那是她的头发她为什么不能剪呢?”,不少网友表示“陶昕然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这段对话在网上的传播度也很广。
罗敏娜坦言,这就是嘉宾在谈话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其实我们也挺意外,那时候她们认识没多久还不太熟,陶昕然去问这个话我觉得她就是在那种气氛下水到渠成(发生的)”,这就是情绪自然表达带来的绝对真实。
当然中式家庭的相处方式内敛,即使母女也还是需要一些外力进行催化,否则内容会容易流于日常相处,也丧失了做这么一档节目的意义。
“我们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很多母女实验,像‘认知实验’会让妈妈们发现,自己没那么了解女儿;‘回到小时候实验’则是让母女们解开一些心结,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通过一些全新的刺激,去发现母女关系中蕴含的其他可能性。”
但聊起最印象深刻的实验,“告别实验”是罗敏娜的首选。
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国人一直对死是很避讳的,不止综艺,文娱产品中关于死亡教育的探讨都很少,但你不去面对死亡就一直会对死亡充满恐惧,会不自觉地妖魔化它,所以我们还是想通过节目来和大家讨论如何面对告别这件事,虽然死亡教育播出后可能会有人觉得不舒服,但这是我们应该面对的——提前思考死亡,建立生死观念,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如何活着,学会珍惜。”
事实也的确如此。节目正是在这个实验中,让四组嘉宾迸发出了最戳心窝、最动人的情感,也铸造出了我们开篇提到的名场面——即使我们常有争吵、常有对抗,在分别那一刻来临,我仍旧不想放开你的手。
罗敏娜告诉冷眼,在这一段的录制过程中,就连导演和摄像大哥也跟着哭成了泪人。在剪辑和审片时,整个节目组更是成了眼泪的海洋,“我们最后都开玩笑说,咱下一季整点开心的,别从头哭到尾了。”
是女儿,是妈妈,是自己
节目开播后,《是女儿是妈妈》便成了热搜常客,#陶昕然备采摄影师都哭了##赵小棠和妈妈吵架 中式家庭现状# #傅娟 教育观# #王珞丹终于说出妈妈我爱你#。这几个家庭的相处模式成了网友讨论的焦点,这也从侧面证明节目是真的打在了大众的需求点上。
聊到节目诞生的初衷,罗敏娜坦言,这和最近几年网络上对于原生关系的讨论有关,“原生家庭会对我们造成很大影响,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吗?我们不止想去呈现原生关系带来的摩擦与冲突,而是想去寻找原生关系的解法。”
“是女儿,是妈妈,也是自己”,就是节目给出的答案。
节目中的四位妈妈,长期处于为家庭、为儿女奉献的状态,她们早就忘记了自己作为“独立的人”的属性,对女儿的生活加以干涉,实际上是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当她们找回自我后,自然不会把精力放在女儿身上,而是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精彩。
以傅娟为例,她就是为了家人牺牲自己的典型,从女儿出生后就息影并把重心转向女儿和家庭,生活重点围着全家转。这种感觉对她来说是幸福的,但“或许我还能有更多可能。”
在节目中,傅娟在引导下一步步走出自己筑起的 “鸟巢”,逐渐从欧阳姐妹的妈妈变回傅小姐。她胆子大,女儿欧阳妮妮在摩天轮吓得尖叫,她面不改色;她细心温柔,无论妈妈还是女儿,有问题都愿意找她解惑;她才华仍在,束起长发拿起话筒,她还是那个能够carry全场的主持人傅娟。
而要寻找自我的岂止是妈妈们,女儿们也是如此。
就像是王珞丹,她在节目录制之初一直表示“不想成为妈妈那样的人”,而在节目的最后,她说出了“质疑妈妈、理解妈妈、成为妈妈,且我也有能力成为我妈妈的迭代”。开始说最不喜欢肢体接触的她,在海边主动跳上阿武老师的背撒着娇,“告别实验”时无论如何不愿意松开妈妈的手。
妈妈的现在,是我们未来最可能的模样。不想成为妈妈,是因为对现下的迷茫,对未来没有充分的把握。节目录制之初,王珞丹不想在镜头前过分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更不想被捕捉到自己落泪的模样。
通过这一次母女旅行,王珞丹在镜头前逐渐变得坦然自如,她不惧怕把真实的自己暴露与镜头之下,接受了“我就是这样奇奇怪怪的女青年”,继而找到了“我是谁”的答案。这也使得她在录制的后期不再执着于回避妈妈,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解。
原生关系的解答看似是双方的对撞,但有时也是个体的试卷。当人不知道“我是谁”的时候,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他者身上,或是控制、或是对抗,以此来找到所谓的自我价值。
“我还记得陶昕然在录制结束后给我发了很长很长的消息,说这一段旅程真的让她们母女关系发生了变化,包括陶妈妈会换位思考了,而她自己也学会了放轻松,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节目最大的收获。”
当然,对于制片人而言,没有一百分的节目,罗敏娜也一样。她说其实这一季还是有不少遗憾的,“我们的笔墨放在母女关系很多的,但像妈妈之间、女儿之间的友情线,可能分量就比较少。”在下一季,她会尽量把这些母女关系之外的人物线呈现得更多一点。
但总体来看,《是女儿是妈妈》已然是今年上半年冷眼非常喜欢的一档节目,立足于原生关系矛盾的它,却难得地脱离了婆婆妈妈的传统故事类型,去展开了一场“人的问题”的探讨。它在关注到了原生关系解法的同时,也关照到了女性作为“独立的人”所面临的困境、彷徨以及该如何破局。
每个人的成长故事都不相同,但从他人的做法中我们总能找到力量与启发。就像罗敏娜所说,让大家哭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原生关系也不止是只有怨怼、奉献和误解,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原生关系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