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豪车常常被视为一个人成功和地位的象征,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之后,大街上BBA、保时捷、劳斯莱斯等各种豪车随处可见。而反观工业更发达的美国,尽管车价比起国内更加低廉,但却很少能够看到豪车在街头巷尾频繁的出现,也问了身边很多曾经去美国旅游或是在美国工作生活的朋友,发现事实的确如此。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大的差异呢?

在吃早饭的时候,他低声对我说:「沃德发!这是什么鬼东西,这些身高马大的冰岛人怎么会受得了?」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知音,马上补充说:「不止冰岛,欧洲大陆国家的床也很窄!日本的床更窄!」Kevin一脸疑惑地问:「为什么?难道为了省钱?他们缺这点钱吗?」我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鬼知道他们怎么想,思路如尿路!但为了省钱,应该不至于。」

而在中国的城市,一家连锁快修店里,技师们戴着头灯,在车底穿梭。店内电子看板清晰列出每项维修的价格与耗时,顾客站在明亮的接待区刷手机等候。但往西南方向行驶几百公里,景象却截然不同。在一条两侧临街的老巷里,林立着许多挂着"汽修"招牌的低矮店面。店内昏暗的灯泡下,工具杂乱堆积,天花板上悬挂着旧雨伞和电线。技师蹲在地上换机油,一旁的大姐为等候的顾客端茶倒水。嗞嗞声、嘈杂声、调侃声交织在一起。维修价格全凭老板心意,服务质量则靠熟人口耳相传——街坊邻里常说"找老张修车准没错"。

所有人都在开车,就算去离家几百米的超市,也会选择开车去。而几乎所有的购物中心(往往包含一个超市,几个餐厅,各种小店+一个加油站)都是一个庞大的停车场,停完车再去买东西或吃吃喝喝,吃完买完再开车装走。山姆、开市客这样的工厂超市模式都是美国这种汽车文化下的独特产物。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马斯克之前在产品发布会提出的所谓充电公园的设想。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理解美式交通规则,是理解美式逻辑的第一步。

美国的那些盟友除了口头上喊着美国“大哥”外,绝大多数时候都在赚美国的便宜——在国际上,美国要对付某个国家的时候,那些“小弟”大多都会在口头上支持美国,但要他们出钱、出力的时候,那些“小弟”大多数时候都是不愿意的。比如,美国打阿富汗、伊拉克的时候,美国绝大部分盟友都没有参与或只是象征性的派出点兵。你很有钱,我天天喊你大哥,天天拍你马屁,你就觉得我是真心待你的,于是就和我结成同盟,派兵保护我,买我家的东西。

在商场或饭店停车时,入口处均设有残疾人车位,标识明显,即便停车场车满为患,健康人也不会占用,宁可让其空着,以供不时之需。这一点也是值得国人学习的。至于油价,以我所加87号(相当于国内的92号)汽油为例,不同的加油站,或同一品牌加油站的不同地点,均不相同,比如纽约市区的就比郊区的为高。87号汽油,1加仑(3.7851升)汽油,自2.90至3.3美金不等,换算下来,相当于每升5.59~6.37人民币,比国内的便宜。总之,在美国,无汽车,生活极为不变,可谓家家户户都有车,有的还不止一辆车,其汽车文化,远比我们的成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