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敬公主:乾隆唯一嫡女,额驸9岁便养于宫中,死后享皇帝待遇

历史局面喵酱子 2025-04-12 11:57:32

在电视剧《如懿传》里有这么个情节:蒙古科尔沁部想娶大清的公主,符合条件的只有皇太后的二女儿和孝贤皇后富察氏的独生女。但两边都不愿意让自家闺女远嫁,结果皇太后和孝贤皇后就杠上了。

在娴妃的巧妙建议下,皇太后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女儿。乾隆皇帝在权衡朝政和其他因素后,决定将皇后富察氏的女儿远嫁到科尔沁。富察氏接连失去两个儿子,唯一的女儿又要远赴蒙古,她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不久便因病去世。

电视剧里演的那些事儿,说白了就是为了剧情好看,跟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情况其实差得挺远的。

乾隆的母亲只生育了他一个孩子,没有女儿。

此外,孝贤皇后的女儿和敬公主并没有被派往科尔沁进行联姻,而是选择在京城定居。

剧中塑造的孝贤皇后形象与历史记载大相径庭。在剧情中,她为了争宠不惜暗算其他嫔妃和皇子,这与历史上那位被誉为"白月光"的皇后判若两人。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

清朝的公主们承担着政治联姻的重任,她们大多成为巩固朝廷统治的纽带。即便是那些能留在京城的公主,也被安排与朝中重臣联姻,以加强政治联系。远嫁他乡的公主们不能随意返回京城,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回家探亲。即便是嫁给蒙古科尔沁的黄金家族后裔,这些出身显赫的公主们依然对前往偏远地区、远离亲人感到抗拒。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规矩如此,但孝贤皇后富察氏的女儿、乾隆最宠爱的固伦和敬公主却是个特例。乾隆虽然安排她与科尔沁部联姻,但并没有让她随夫婿前往蒙古生活。相反,在驸马年仅九岁时,乾隆就将她接进宫中,亲自照料她的成长。

清朝为固伦和敬公主特别建造了一座规格最高的公主府,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这座府邸让和敬公主能够长期居住在京城,不必远嫁他乡。公主府的建造体现了清朝对皇室成员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这座建筑不仅是和敬公主的居所,更是清朝皇室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乾隆皇帝唯一的嫡出女儿和敬公主,看看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乾隆对她格外优待?作为乾隆的嫡长女,和敬公主在众多皇子公主中地位特殊。她的母亲是乾隆的皇后,这种身份使得她从小就备受宠爱。乾隆对她的偏爱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丰厚赏赐,更表现在对她的教育和婚姻安排上。和敬公主性格温婉贤淑,知书达理,深得乾隆欢心。她的婚姻也被精心安排,嫁给了蒙古贵族,这不仅巩固了清廷与蒙古的关系,也彰显了她在皇室中的重要性。乾隆对她的特殊待遇,既出于父女之情,也体现了皇室对嫡出子女的重视。通过和敬公主的故事,我们可以窥见清朝皇室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人情世故。

作为乾隆皇帝的亲生女儿,她生来便享有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乾隆特别看重和敬公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她的母亲是孝贤皇后,二是她在姐妹中的排行。孝贤皇后是雍正亲自为皇四子弘历挑选的正室,选富察氏当儿媳,雍正是有深意的——他看中了富察家族的实力,觉得他们能帮弘历顺利登基并稳固皇位。

富察家族位列清代八大贵族姓氏,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的积累,其家族势力日益壮大,到了康熙和雍正时期已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孝贤皇后正是出自这样一个显赫的满洲贵族家庭。

孝贤皇后的爷爷米思翰,在康熙年间担任户部尚书,他坚定地站在康熙这边,支持撤销三藩的政策。由于工作太拼,最终在职位上累死了,可以说是康熙非常信赖和依赖的重要助手。

在孝贤皇后的父亲那一代,家族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李荣保在察哈尔担任总管职务,他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

马斯喀是我的大伯父。

马齐是我的二伯父。

三伯父名叫马武。

马齐作为孝贤皇后的叔伯,在康熙年间担任武英殿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康熙临终前特意召见他,嘱咐他全力支持皇四子胤禛,并确立弘历为储君。凭借其在雍正登基过程中的支持,马齐在雍正初期成为四位主要政务大臣之一。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清楚,雍正皇帝生性多疑,即便是对自己的亲兄弟也常常态度反复,更不用说对待朝中大臣了。因此,在他统治期间,能够平安度过整个任期的大臣屈指可数。然而,马齐和他的兄弟们不仅得以善终,还与雍正结成了姻亲关系。这充分体现了雍正对富察家族的深厚信任和依赖。

在雍正五年,雍正皇帝亲自为他的四儿子弘历挑选了正室妻子,这与电视剧中弘历自己选择的情节不同。尽管乾隆和富察氏并非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但他们的婚姻生活非常和谐。这种情况类似于康熙皇帝和孝诚仁皇后的关系,尽管他们的结合是基于政治考虑,但康熙将孝诚仁皇后视为品德高尚的贤后,两人相互尊重,感情深厚。

乾隆与孝贤皇后的关系十分亲密,尽管乾隆在年轻时已有不少妻妾,但他与孝贤皇后的感情最为深厚。孝贤皇后出身显赫家族,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学识渊博,举止得体。她不仅对太后孝顺,对乾隆也极为体贴,更值得一提的是,她生活简朴,平日头上常戴的只是普通的通草绒花。

乾隆登基初期面临诸多事务,稳定皇位的过程中,孝贤皇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在宫中的表现赢得了广泛赞誉,大家对她都极为敬重。

作为乾隆皇帝的皇后和贤内助,孝贤皇后在乾隆心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由于对皇后的深厚感情,乾隆对她所生的子女也格外宠爱。然而,命运多舛,孝贤皇后生下的两个儿子都早逝,只有女儿平安长大,她就是固伦和敬公主。

乾隆登基时,膝下已有六个孩子:

永璜是乾隆皇帝的长子,出生于雍正六年。他的母亲是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作为乾隆的第一个儿子,永璜自幼受到父亲的重视和期望。然而,他的命运并不顺遂。在乾隆十三年,永璜因在皇后富察氏的丧礼上表现不够恭敬,被乾隆严厉斥责,并因此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此后,永璜在政治上逐渐边缘化,最终在乾隆十五年去世,年仅二十三岁。他的早逝使得乾隆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更加慎重,最终选择了后来的嘉庆皇帝。永璜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命运也反映了清朝皇室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永琏是孝贤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她的嫡长子。在皇室内部,他已经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享有皇太子的身份。

三皇子永璋

大女儿

次女指的是家庭中排行第二的女儿。在传统家庭结构中,次女通常位于长女之后,承担着特定的家庭角色和责任。她可能在家庭事务中扮演辅助和支持的角色,帮助长女分担家务或照顾年幼的弟妹。次女的成长经历往往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也会因此形成。在一些文化中,次女可能享有与长女不同的待遇或期望,这会影响她的自我认知和未来发展。总的来说,次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受到家庭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的塑造。

皇三女和敬公主是乾隆帝的第三个女儿,出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她的母亲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因此在皇室中地位显赫。和敬公主自幼聪慧,深受乾隆帝的宠爱。她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嫁给了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的色布腾巴勒珠尔,成为满蒙联姻的重要纽带。婚后,和敬公主随丈夫前往蒙古生活,但她依然与皇室保持密切联系,时常回京探亲。乾隆帝对这位女儿极为关怀,多次赏赐她财物,并在她去世后追封她为固伦和敬公主。和敬公主的一生,不仅体现了皇室内部的亲情,也反映了清朝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策略。

乾隆的两个大女儿都早逝,和敬公主就成了他实际上的大女儿。由于她是皇后生的,地位比其他妃子生的公主高,所以乾隆一当上皇帝,就把才5岁的和敬公主封为固伦公主。

自幼,和敬公主的额驸便在京城接受培养,并获准长期居住于此。

根据清朝的皇室规定:只有皇后的女儿才能获得固伦公主的封号,妃子生的女儿则只能封为和硕公主;通常情况下,公主只有在快结婚时才会得到册封。然而,和敬公主才5岁就被封为固伦公主,这明显显示出乾隆皇帝对这位嫡长女的特别宠爱。

乾隆对和敬公主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女儿的极度宠爱。就拿他的小女儿和孝公主来说,虽然不是皇后亲生,但乾隆依然封她为固伦公主,还把她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让她能够留在京城生活。这种对女儿的特别关照,充分体现了乾隆作为“女儿奴”的一面。

乾隆对于固伦和敬公主的婚事早有打算,作为嫡长女,她的婚姻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更涉及国家利益。按照清朝的传统,皇室公主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与周边部族和亲,要么与朝廷重臣联姻,以巩固皇权。考虑到和敬公主的嫡出身份,乾隆更倾向于将她嫁往蒙古科尔沁部。这一决定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满蒙联姻这一长期国策。自努尔哈赤时代起,满蒙联姻就成为清朝巩固边疆、维系统治的重要手段,而爱新觉罗家族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联姻更是这一政策的核心。因此,和敬公主的婚事不仅是个人的安排,更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和敬公主的婚事,乾隆皇帝早有安排。他看中了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后人,想让女儿嫁给他。为了把女儿留在身边,乾隆提前把这位准女婿接到京城,让他住在皇宫里,和皇子们一起学习。这样一来,和敬公主就不用远嫁,可以一直住在京城了。

在整个大清王朝中,这种待遇是绝无仅有的,乾隆皇帝决定亲自为和敬公主挑选并培养未来的驸马,而且从驸马年幼时就开始着手。这位驸马的人选是乾隆经过精挑细选的,其家世背景同样显赫尊贵。

和敬公主的丈夫叫博尔济吉特·色布腾巴勒珠尔,他的曾祖父满珠习礼是蒙古科尔沁部首位达尔罕亲王。说到满珠习礼,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但提到孝庄文皇后,大家应该都听过。满珠习礼其实是孝庄文皇后的亲哥哥。当年孝庄文皇后嫁给皇太极时,正是她哥哥吴克善亲自送嫁,所以大家对吴克善这个名字更熟悉一些。

满珠习礼与岳托的女儿成婚,岳托是礼亲王代善之子,因此满珠习礼获得了和硕额驸的封号。

后来,满珠习礼所属的博尔济吉特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持续通婚,例如:

悼妃是顺治帝的妃子,她的父亲是满珠习礼。

宣妃,康熙帝的妃嫔之一,其祖父为满珠习礼。

色布腾巴勒珠尔出生于显赫的贵族世家,这样的身份背景使他具备迎娶皇室嫡公主的资格。乾隆皇帝对长女宠爱有加,这种情感也延伸到了未来的女婿身上,因此对他格外看重。

色布腾巴勒珠尔在九岁那年就被召进皇宫,和皇子们一起学习。人们常说“女婿相当于半个儿子”,这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在乾隆十二年的三月,年仅十六岁的和敬公主举行了婚礼。

乾隆十二年,皇帝在保和殿设宴,庆祝和敬公主出嫁。公主嫁给了科尔沁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并被封为固伦额驸。

为了让和敬公主婚后住得舒心,乾隆特意下令拨款近三万两白银,在京城为她建造了一座固伦和硕公主府。这座府邸规模宏大,拥有两百多间房,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建筑规格,在当时都算得上顶尖水平。

乾隆不仅按照固伦公主的规格为和敬公主准备了嫁妆,还特意多添了许多额外的赏赐。

清朝有条规定:公主嫁给蒙古王爷后,未经皇帝批准,十年内不能回京。但乾隆打破常规,允许和敬公主留在京城,这算得上是极大的优待。此外,按规矩,嫁给外藩的固伦公主每年能领1000两俸银,而留在京城的则按嫁给八旗的标准发放。可和敬公主虽在京城,乾隆还是按她嫁给外藩的标准给她发俸银。

对于嫁给外藩的固伦公主,按规定应领取一千两俸银。如果公主选择在京居住,则按照嫁给八旗子弟的标准发放俸银。以前的和敬固伦公主虽然住在京城,但她的俸银和绸缎仍按外藩标准领取。

在乾隆三年,孝贤皇后的长子不幸去世,这让乾隆感到非常难过。幸运的是,孝贤皇后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这让乾隆重新燃起了立太子的希望。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人,在和敬公主结婚的那年十二月,孝贤皇后的次子永琮也去世了。这对乾隆和孝贤皇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孝贤皇后因此生了一场大病。

和敬公主成了孝贤皇后仅存的子女。为了缓解孝贤皇后失去儿子的悲伤,乾隆在第二年带着她南下巡游。然而,孝贤皇后在这次南巡途中不幸去世。

孝贤皇后的去世对乾隆帝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为此停止了七天的朝政,并举行了盛大的丧礼。尽管如此,他那位贤良淑德的皇后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乾隆只能将对孝贤皇后的深情和思念寄托在他们唯一的女儿和敬公主身上。此外,孝贤皇后在临终前多次请求乾隆好好照顾他们的女儿,乾隆自然不忍心让公主受到任何委屈。

康熙皇帝对额驸的信任和重用,体现了“爱屋及乌”的情感倾向。由于额驸与皇室有姻亲关系,康熙对其格外器重,不仅在政治上给予支持,还在军事上委以重任。这种信任并非单纯基于能力,更多是出于对家族关系的维护。额驸的忠诚和贡献,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康熙通过重用额驸,既表达了对家族的重视,也借此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这一做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将个人情感与政治利益相结合的治理策略。

由于孝贤皇后的嘱托,乾隆对女儿格外优待;加上这是他与他心中最珍视的人唯一的后代,因此倍加宠爱。

1754年,和敬公主迎来二十四岁生辰,乾隆帝特意赠予她一处庄园作为贺礼。乾隆亲自为这处庄园命名为"六和敬",寓意女儿一生平安顺遂,晚年安康。这一命名体现了乾隆对女儿的深切关爱与美好祝愿,也展现了他作为父亲对女儿未来生活的期许。

乾隆皇帝非常宠爱自己的女儿,因此他对和敬公主的驸马也格外优待。

色布腾巴勒珠尔自幼便与皇子们一同接受教育,九岁时就被乾隆皇帝封为一等台吉,这是蒙古贵族中的最高品阶,相当于朝廷的一品大员。成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御前行走,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在清代,除了固定的御前侍卫外,还有一些皇室成员和贵族被任命为御前行走,主要负责处理皇宫内的日常事务。这些御前行走虽然不属于常规的侍卫编制,但他们在宫廷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协助处理各类行政事务。他们的职责与御前侍卫有所不同,更多地涉及到宫廷内部的运作和管理。

在乾隆皇帝身边任职,往往能更快得到赏识,晋升机会也更多。接近权力中心的人,通常更容易获得皇帝的青睐,从而在官场上平步青云。这种职位不仅能带来直接的恩宠,还能为日后的仕途发展铺平道路。在皇帝身边工作,意味着有更多机会展示才能,获得重用,进而实现官阶的跃升。

和敬公主完婚后,布腾巴勒珠尔被授予正红旗蒙古都统的头衔。不过,这个爵位只是个虚衔,没有具体的职务,也就没有实际的权力。只有掌握实权,才能真正踏上仕途。

在乾隆十七年,第三代达尔罕亲王去世后,乾隆皇帝下令由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继承王位。值得注意的是,色布腾巴勒珠尔并非上一代亲王的长子,而是第三子。乾隆之所以选择他,主要是出于对女儿和敬公主的考虑。

1755年,乾隆皇帝下令发起对准噶尔的最后一战。他任命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为参赞,随同定北将军一同出征。当时,准噶尔因长期内斗已严重削弱,清军胜算很大。乾隆此举显然是想让额驸立下战功,以便日后提拔他。出发前,乾隆特意赐予额驸一条黄带子,这是只有爱新觉罗皇室成员才能佩戴的荣誉象征。

这场战役进展顺利,成功俘虏了准噶尔部落的首领达瓦齐。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可能得益于他人的协助,但依然立下显著战功。乾隆皇帝为此特别嘉奖,下令让额驸享受亲王的双倍俸禄,并任命他为侍卫大臣。

色布腾巴勒珠尔年纪轻轻就享受了亲王的双重俸禄,而他的父亲却等到晚年才登上亲王宝座,两人的经历可谓截然不同。这种差距主要源于色布腾巴勒珠尔是乾隆皇帝的固伦额驸,身份特殊,因此早早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

然而,色布腾巴勒珠尔因袒护阿睦撒纳的叛乱行为激怒了乾隆皇帝。乾隆原本想将他处死,但考虑到孝贤皇后和和敬公主的关系,最终决定饶他一命。不过,乾隆还是剥夺了他的亲王爵位,并将爵位转给了他的哥哥继承。

事情传到皇帝耳中,他因额林沁多尔济隐瞒实情、未及时上报而震怒,打算严惩。文端公来保出面劝阻,恳请皇帝顾及孝贤皇后的情面,不要让公主承受丧夫之痛。皇帝听后泪流满面,叹息良久,最终免除了额林沁多尔济的死刑,但剥夺了他的爵位。额林沁多尔济因是元朝后裔,被赐死。随后,皇帝下令策楞和达尔党阿从巴里坤迅速出兵。

尽管失去了亲王的头衔,但能够保住性命已属万幸。

色布腾巴勒珠尔在乾隆三十三年再度获封和硕亲王,但仅仅在位四年就被剥夺了爵位。七年后,他因参与金川战役立下战功,得以重新恢复亲王头衔。然而,恢复爵位后不久,他便因病去世。

色布腾巴勒珠尔的仕途之所以顺风顺水,起点比同龄人高出一截,主要得益于乾隆皇帝将他选为额驸。即便他犯下足以致命的过错,乾隆也因不忍让和敬公主成为寡妇而免他一死。随后,出于对和敬公主的关照,乾隆又封他为和硕亲王。然而,色布腾巴勒珠尔显然未能让乾隆完全信任,因再次犯错而被剥夺了亲王爵位。尽管如此,乾隆为了和敬公主,仍费尽心思为他创造立功的机会,可谓煞费苦心。

色布腾巴勒珠尔本有机会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凭借自身优势迅速崛起,但他却缺乏进取心,辜负了乾隆皇帝对他的悉心培养和期望。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他却未能把握住机遇,最终一事无成。这种不思进取的态度,使得他错失了在朝廷中建立功业、提升地位的良机,实在令人惋惜。

最后,咱们来总结一下。说白了,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大家,虽然咱们聊了很多,但归根结底就一个意思: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前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了一大堆,现在也该收个尾了。总的来说,不管前面说了多少,重点就是这些。记住这些要点,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心里就有谱了。好了,就说到这儿吧。

1792年,乾隆帝的女儿固伦和敬公主在北京去世,她与丈夫色布腾巴勒珠尔一同安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

关于和敬公主与额驸的合葬情况,存在另一种解释:额驸在战场上阵亡,因此并未与和敬公主同葬,其墓地仅保存了额驸的一条辫子。尽管如此,无论具体细节如何,和敬公主与额驸在名义上仍被视为合葬于同一地点。

和敬公主的遗体安葬在北京郊外,然而乾隆帝在其封地科尔沁地区特意建造了一座象征性的陵墓,称为公主陵。这座陵墓并非实际安葬之地,而是为了纪念和敬公主而设立的衣冠冢。乾隆通过这种方式,既表达了对公主的怀念,又体现了皇室对封地的重视。这种建造衣冠冢的做法,在清代皇室中并不罕见,它既满足了礼仪需求,又具有象征意义。

在传统礼制中,只有帝王墓葬才能享有"陵"的称号。然而,乾隆皇帝却将其嫡长女和敬公主的衣冠冢命名为"公主陵",这一特殊做法充分体现了乾隆对这位女儿的特别重视。显然,在乾隆心中,和敬公主的地位远高于其他皇室公主,这种超越常规的礼遇,彰显了皇帝对嫡长女的特殊情感。

和敬公主可以说是清朝最幸运的公主之一。

皇后所生的女儿

乾隆皇帝的大女儿

五岁的时候,她就获得了固伦公主的尊号。

尽管清朝必须通过联姻来维系与蒙古的关系,乾隆皇帝却选择将蒙古额驸接到京城,亲自培养。

乾隆时期,婚后留在京城生活的做法开始流行,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乾隆的推动。

尽管乾隆对和敬公主心存芥蒂,他依然在圆明园内为她建造了一座专属园林,以便她能够随时陪伴在自己身边。

和敬公主与她的丈夫婚后关系融洽,他们共同育有一个儿子和四个女儿。

乾隆得知额驸去世的消息后,担心女儿承受不住悲痛,便将她接进皇宫,亲自照看。

人们常说“帝王之家无亲情”,但乾隆皇帝却展现出了普通父亲般的关爱,甚至可以说是对子女的特别宠溺。

0 阅读:69
历史局面喵酱子

历史局面喵酱子

历史局面喵酱子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