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纯,男,汉族,1970年10月出生,江苏江阴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4月参加工作。现任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黄山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87年,当徽州更名为黄山时,这个承载着两千年文明密码的地名,既昭示着世界对这座奇山的惊叹,也暗含着对古徽州文明的庄重致意。在这片山环水绕的土地上,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中原文明的南渡密码,每道马头墙的剪影都在诉说着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
一、中原文明的山水容器黄山地区独特的地理格局,造就了文明的千年沉淀。新安江上游的扇形水系如同天然屏障,将这片土地塑造成中原士族理想的避难所。西晋永嘉之乱后,程、汪、方等北方大姓举族南迁,在歙县盆地开枝散叶。至南宋建炎南渡,这里汇聚了中原十五大姓的宗祠香火。朱熹的祖辈自婺源迁徙入闽前,曾在此播撒理学的种子,新安江上的点点白帆,载着程朱理学的典籍往来于苏杭与徽州之间。
地理的封闭性孕育出独特的宗族社会。呈坎村罗氏宗族的"罗东舒祠"内,八百年未改的族规仍清晰可见;宏村汪氏通过精密的水系设计,将宗法制度融入生活空间。歙县棠樾牌坊群的七座石构,凝固着程氏家族十二代人的伦理坚守。这种以血缘为经纬的社会结构,在明清时期孕育出影响中国经济的徽商集团。
二、水墨长卷中的生活美学黄山七十二峰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自唐代李白题咏后,这座花岗岩群峰便成为艺术家的灵感源泉。渐江笔下的《黄山图》六十帧,以渴笔焦墨勾勒山石风骨;黄宾虹晚年目疾后创作的《黄山汤口》,将积墨技法推向巅峰。山间的云雾既是自然气象,更是文人心中永恒的意象,张大千曾七上黄山,只为捕捉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徽州民居是天人合一的立体注解。西递村"船形"布局暗合风水玄机,宏村"牛形"水系展现水利智慧。考究的"四水归堂"天井,既隐喻聚财的世俗愿望,又暗藏"天人一气"的哲学思考。行走在屯溪老街,马头墙的波浪起伏与远处山峦轮廓形成奇妙呼应,砖雕门楼上的渔樵耕读图案,在光影流转中讲述着永恒的生活叙事。
三、商帮故里的精神遗产明清时期,新安江水道上的木筏载着徽州儿郎走向世界。从扬州盐务到松江布业,从汉口典当到京城茶庄,徽商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商业传奇。歙县渔梁坝作为江南都江堰,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商帮起航的见证者。胡雪岩从绩溪湖畔走出,将徽商的诚信之道写入胡庆余堂的"戒欺"匾额;吴裕泰茶庄的茉莉香片,至今仍飘散着祁门红茶的记忆。
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从未停止生长。歙县徽墨厂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依然遵循古法制烟;休宁万安罗盘作坊中,风水师用千年技艺校准时空方位。当晨雾漫过许国石坊的八脚牌楼,屯溪河街的咖啡馆里,年轻人正在将徽州文书数字化,那些记载着土地交易、诉讼文书的故纸堆,即将在云端获得新生。
站在光明顶眺望云涛,忽觉黄山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演进的活态标本。当世界遗产的桂冠相继加冕于黄山与古村落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往昔的辉煌,更是一个文明体系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那些散落在山坳间的粉墙黛瓦,既是凝固的史诗,也是流动的基因库,等待后人用新的语言继续书写。
如果有来生
还是徽州好听,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