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行加速转让个人不良贷款的现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仅2月27日至3月11日,平安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通过银登中心转让的个人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已达112.13亿元,远超2024年一季度的43.1亿元。2025年前三个月,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总额预计达到1100亿至1300亿元人民币。这一趋势背后既有政策驱动,也折射出经济周期与银行经营策略的深层变化。

自2021年首批试点允许6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行开展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后,2022年12月第二批试点进一步将政策性银行、消金公司、城商行等纳入范围。政策放宽后,更多中小金融机构获得转让资质,市场参与主体激增。截至2024年底,银登中心开户机构已达999家,同比新增17家。
经济下行周期中,个人还款能力恶化,信用卡、消费贷等零售业务不良率显著上升。2025年3月数据显示,信用卡透支类不良资产包占比约16.6%(18.6亿元),而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占83.4%(93.22亿元),反映后者风险敞口更大。
以建设银行为例,其信用卡不良率从2023年末的1.66%升至2024年中的1.86%,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半年内更从0.95%跃升至1.57%。股份制银行情况更为严峻,渤海银行2024年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高达9.30%。

渤海银行2024年半年报
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后,银行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为了降低潜在损失,银行倾向于通过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来转移风险。这种做法在经济低迷时期尤为常见,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银行大量出售不良贷款以应对资产质量恶化。
根据《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银行需将重组资产纳入不良统计口径,加剧了出表需求。通过转让不良贷款,银行可快速回笼资金,减少拨备计提压力,降低不良贷款对资产质量的影响。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6%,通过转让释放资本压力成为重要手段。2024年全年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达2861.9亿元,同比增幅87%。
据预测,2025年个贷不良转让规模将超3000亿元,部分机构甚至预估达3500亿。消金公司、城商行等非传统主体的参与将进一步推高交易量。
除了经济因素,2024年,许多银行开始利用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分析来评估和定价个人不良贷款。这些技术提高了不良贷款的估值效率,降低了转让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根据麦肯锡(McKinsey)的报告,AI技术使不良贷款的定价时间缩短了约20%,这鼓励了银行更频繁地进行转让。
不良资产包普遍以极低折扣转让。
2021年平均折扣率为18.1%,2024年降至4.8%,今年以来,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接连挂出10亿级的个贷不良资产包,部分低至0.2折出售。
2月28日,中原银行郑州分行发布个人不良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1.92亿元,挂牌起始价格970万元,相当于打0.5折。江苏银行一口气挂出4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其中最新一期共有借款人114,137户,未偿本息总额18.12亿元,挂牌起始价7861.88万元 。
银行加大力度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是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优化资产结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政策的持续支持,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有望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当然,这一趋势反映了银行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应对策略,但也伴随着一定的争议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