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陈永贵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人情冷暖!1980年,在主动辞去国务院副总理后,有关于对他和对大寨精神的批评纷至沓tà来,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寨模式,俨然成为了一种负累。
甚至有人开始编造各种谎言,矛头纷纷指向陈永贵。他的莫逆之交李先念,此刻也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他指示下属,别再给陈永贵送材料了,看多了对身体不好!
如此决定难免让人议论纷纷,他是“落井下石”,还是别有深意呢?
大寨奇迹被质疑,陈永贵难以接受
陈永贵家境贫寒,原本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在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他作为互助组的组长,带领村民垦荒种地,用肩挑手扛的方式,愣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将山坡修成梯田,在没有向国家要任何支援的情况下,创造了令国人震惊的“大寨奇迹”。
毛主席希望将他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于是陈永贵被调到了北京,更是登上了副总理的高位。当上领导人的陈永贵,依然保持着农民本色,他扎着头巾深入民众,努力提高文化知识。
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也随之结束,反映大寨问题的内参铺天盖地的袭来,陈永贵感到前所未有的委屈,对此他的好友李先念是如何做的呢?
从农民到一国副总理,又到恢复农民身份,陈永贵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卸任副总理后面对社会上一些无端的指责,他忍不住发脾气,“大寨怎么就成了累赘?什么人都要指指点点”。
老友用特殊的方式关怀他
一向精神矍铄jué shuò的陈永贵,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与老友李先念倾诉后,李先念当即对下属下达了一条指令:今后内参就不要往陈永贵那里送了,看多了对他身体不好!这也算是对老友一种特殊的关怀方式吧!
他们同在领导岗位时就很聊得来,李先念知道,当年陈永贵为了大寨的兴旺吃了多少苦,他年纪大了,许多老毛病都找了上来,所以才会特意叮嘱工作人员,说陈永贵看多了这样的材料,对他身体没好处,并不是拜高踩低。
果然,在看不到相关材料后,陈永贵的身心也得以放松,他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依然在东郊的农场担任顾问,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终于找回了在大寨时的快乐,他忍不住对家人说,还是做一个农民好啊!
李先念曾掷地有声的对陈永贵说,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是对的,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谁也不能诋毁的。
然而由于身份的变化,等到陈永贵去世后,他的葬礼如何办又成为一个难题。
陈永贵的葬礼何规格?邓公一锤定音
1986年陈永贵病逝,该以怎样的规格为他举办追悼会,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他病危时就一再表示,自己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就不要浪费资源了。弥留之际更是对儿子说,“我这辈子没给毛主席丢脸,已经心满意足了”。
他留下遗嘱,丧事从简,骨灰要运回到大寨安葬。晚年的陈永贵陷入大寨争议中,有人对他当年的数据提出质疑,也有人提出农业学大寨的种种问题,更何况他最后的身份是农场顾问,而非国务院副总理。
这让主持中央工作的同志感到为难,他们不得不请示邓公,看要如何解决。邓小平一锤定音,大寨精神即便在新时代依然泽披后人,按副总理级别办理!
事实上早在1979年,邓公就对中央负责人说过,“告诉报纸不要再骂大寨了,再骂下去,今后就没人能搞农田建设了”。
应该说陈永贵作为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的确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树立了典范,而在农业学大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能归结到个人身上。
有了邓公的亲笔批示,终于平息了社会上对大寨和陈永贵的非议,在讣fù告中新华社也对他的一生做出了正面评价。
您对陈永贵的一生怎么看呢?期待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