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那会儿,真的是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大动荡。在那段时间里,发生了好多让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碰到了好多奇怪的人。
一个从没念过书的农村老奶奶顾阿桃,突然间在全国火了,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但它就是真真切切发生了。
江苏太仓那边,沙溪公社洪泾大队第一小队里,有个52岁的大妈,名叫顾阿桃。她到处去给人讲“怎么用好毛主席的书”,那时候可真是火得不行,成了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榜样人物。
顾阿桃老家在江苏省太仓市的一个穷乡村,家里世代都是打鱼的。长大后,她嫁给了村里一个同样穷苦的农民,两人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七口挤在一间半破草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非常艰难。
好运来得真是让人措手不及,碰上个“高人”给帮了忙又指了路,我的生活轨迹彻底变了样。
顾阿桃,地道的农村娃,打小就在泥土里滚大。她一直是那种典型的农村老太太模样。要是命运没给她开个小差,估摸着她就会跟村里其他人一样,平平淡淡、悄无声息地在农村过完一辈子。但没想到啊……
顾阿桃为啥能走红呢?
说起来,江青这位第一夫人,从1964年起就搞了个“京剧大变革”,还整出了“八大样板戏”,一跃成为中国文艺界改革的大佬,借此捞了不少政治好处。再看林彪的老婆叶群,她心里也不服气,老想着找机会露头角,也想捞点政治油水。
顾阿桃的好运气来了。1965年9月份,江苏太仓县洪泾大队的四清工作组新来了一位中年女士,四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一身军装。她穿戴得很讲究,皮肤白白的,看起来很有气质,行为举止也特别大方。她走路时两手喜欢背在后面,给人一种很威严、摸不透的感觉。
她是林彪的妻子,叶群。这回,她到洪泾大队来,主要是想在公社的社员里挑一个能把毛主席的书学得好、用得活的人,当标兵。
叶群跑到顾阿桃呆的第一生产队,找到了她。顾阿桃这人,说话直截了当,没有半点花哨,性格豪爽,心眼儿好,对新中国、新社会满心欢喜,心里头那份纯真的感情,特别真挚。叶群找的,就是像顾阿桃这样的人。
叶群打算让顾阿桃成为学习并应用毛主席著作的榜样。但问题是,顾阿桃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太太,要把她打造成这样的榜样,哪有那么容易?
顾阿桃真是被逼上梁山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她从小村子一步步走到大队,又从公社走到了县里,穿着那条粗布围裙,慢慢走出了农村。到处都有人请她去,不管是北边还是南边,她都“即兴发挥”,结果每次都成了大红人。记得她头一回站上讲台,紧张得啥都想不起来,整个人跟木头似的。但因为她被叶群看中了,自然有人帮她想办法,让她变得生动起来。她不认字,培训的老师就让她画画代替写字,看着图来讲话。
叶群打算树个榜样,这可累坏了不少人。为了让顾阿桃讲起来条理清楚,说话顺畅,大家费心设计了一系列图画,好让她一看就懂。红太阳图案就代表一个重要人物;三个人共用一把扫帚,讲的是不同的人一起反对自由主义;还有匹马和人在一起,意思是要敢于挑战权威。就这样,顾阿桃对着图画认字,照着图画宣讲,结果每到一处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顾阿桃特别用心地学习,思想很快就有了大提升,她不光是学,还懂得怎么把学到的用起来,效果立竿见影。有一次,她路过邻居家,瞧见门那儿堆了一堆脏衣服,立马就想到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话不说,抱回家就动手给洗了,洗完又悄悄给送了回去。还有一次,听说村里有个社员感冒了,她心里立刻浮现出“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的话,赶紧就拎了一斤白面和五个鸡蛋送了过去。再有就是,她一看天要下雨,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了“得赶紧抓住生产时机,今年得比去年干得更好”的教诲,于是,不管外面风多大雨多猛,她都往地里跑,忙着开沟排水去了。
顾阿桃火了,但她并不开心,心里头压力大得很。光是背毛主席语录这事儿,就让她感觉沉甸甸的,快憋不过气来了。
以前啊,每次有新的讲话内容一出来,顾阿桃就得赶紧记下来,连夜背熟。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得出门去,跟大伙儿分享讲解。
她从没上过学,现在年纪已经过了五十岁,再让她像这样死记硬背真的很为难她。好在她很聪明,好多词句她之前都没听过,压根不知道啥意思,比如“血液在体内循环”、“排出废气吸入新气”、“缩减人员提高效率”这些。不懂就不懂吧,再难念也得念,她只能像“学舌的鸟儿”一样,几句话得熬上整整一夜去背,还不能背错。
她心里压力很大,有时候一整天就吃一点点饭,连半两都不到。只要锣鼓声一响,她就会紧张得直哆嗦,心里老是不踏实,感觉好像有大事要发生。更让她头疼的是,很多人非得听她亲口说一遍,才能完全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她私下里跟老伴嘀咕:“照这样下去,我这条命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1966年国庆节那天,10月1号,顾阿桃收到了去北京看国庆大典的邀请。那天,她走上了天安门城楼,亲眼见证了这一盛况。
天安门广场上,红旗飘扬,大家欢呼声震耳欲聋。放眼望去,人群密密麻麻,手臂高举成林,都跟着毛主席不断挥手的样子,一浪接一浪,场面极为震撼。
城楼上头,叶群可算是忙个不停。她这会子在顾阿桃耳朵边轻声说几句悄悄话,过一会儿又溜达到林彪旁边。带着顾阿桃,叶群满脸都藏不住的激动。
毛主席走进休息厅时,叶群赶紧拉着顾阿桃跟了进去。毛主席那会儿正拿起个瓷杯子在喝茶呢,叶群见状,赶紧凑上前,轻声细语地说:“主席,这位就是顾阿桃。”看毛主席好像没太明白,叶群又用手指了指顾阿桃,解释道:“她就是那个虽然没上过学,但能把‘老三篇’背得滚瓜烂熟的人。”
毛主席笑着轻轻颔首,朝顾阿桃伸出了他的右手,用地道的湖南口音打招呼:“你好啊!”顾阿桃心里激动得不行,感觉心脏都要跳出嗓子眼了。她连忙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连着晃了三下。这一晃,毛主席左手端着的水杯里的水全洒了,胸前湿了一大片。毛主席却毫不在意,对她说:“没啥大不了的,拿手绢一抹就好啦。”
在北京的那几天,叶群把顾阿桃当成了个宝贝,老爱在半夜拉着她去中央领导家里串门。叶群见到谁就夸,说是自己发掘了顾阿桃这块金子,还非得让她当场背那“老三篇”。顾阿桃背得口干舌燥,叶群却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顾阿桃还被带到了周总理家,叶群本想借机在总理面前显摆一下,结果邓大姐出来说总理还没回。叶群这下可没面子了。但邓大姐对顾阿桃挺亲切,给她吃了刚摘的新鲜枣子,还问了问她家里的情况。
顾阿桃出名了,可家里却陷入了困境。这家有八口人,全得靠顾阿桃的老伴一个人种地养活。虽说顾阿桃老是飞来飞去,坐火车,参加各种报告会,但她从不参与家里的农活,每天就拿那么点工分,也就大约四毛钱。那一年,她光开会、讲话就用了一百八十多天,结果赚的那些工分,连自己吃的粮食都不够。
顾阿桃火了以后,她家就再也没法清净了。每天,来自五湖四海、想跟她学习经验的人络绎不绝,几千号人往她家挤,那儿简直成了必打卡的“热门地点”。顾阿桃去参加完那个重要会议,特别是跟大领导握了手之后,有个传言就传开了:说是因为大领导跟顾阿桃握过手,所以谁要是跟顾阿桃握了手,就相当于跟大领导握了手。这下顾阿桃可忙了!她的手从早到晚被无数人握着,就没停过,到晚上睡觉时,手都酸得不知道往哪儿放。
那时候,有个挺留心的记者注意到,顾阿桃那间简陋的草屋里,竟然挂满了三百八十张“伟人画像”。这些画像啊,都是以前那些红卫兵“小战士”从四面八方搜集来的,它们被贴得到处都是,把顾阿桃的家内外装点得满满当当。
各地老百姓纷纷前来参观学习,简直像是一波接一波的“大潮”,把马桶给弄倒了,庄稼也给踩坏了,家里外头乱成一锅粥,鸡狗都吓得乱叫,顾阿桃忙得团团转,根本应付不过来。有一天,老实巴交的顾阿桃老伴,实在是憋不住了,好像突然有了天大的胆子,绷着脸对那些冲进来的年轻人大声喊道:“有啥好瞧的,不就是个普通老太太嘛!”
顾阿桃出名了,洪泾大队可就惨了。省里头在村里建了个“顾阿桃故事”展示馆,还特地修了路,拉了电线,装了大广播,那会儿洪泾村真是闹得沸沸扬扬,到处都是人。农民们也不种地了,整天就背语录过日子,吃饭前还得喊几句口号!洪泾大队的头等大事,不再是耕田种地,而是让每个洪泾人都能背上“老三篇”。所以啊,不管你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还是刚学说话的小娃娃,每天出工的时候,社员们就拿个小凳子,往打谷场一坐,嘴里头不停地嘀咕,整个村子只听见“语录”的声音。
那时候,洪泾这个地方火得一塌糊涂,全国各地的记者、领导、红卫兵小伙子、大学老师学生,还有巡回医疗队的人们,都纷纷跑来学习。大概算了一下,短短两三年,到洪泾参观的人就超过了200万,最多的一天,竟然有14000人挤在这儿。
顾阿桃出名后,陆陆续续被请了好多次去北京,参加群众大会,还有各种见面会。
1969年4月份,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了,顾阿桃成了“九大”的代表。会议结束后,她又被选为了江苏省革命委员会的常委。这个位置,说起来跟江苏省委常委差不多,算是江苏省里的高级领导干部了。
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好事坏事说来就来。1971年,“九一三事件”一出,顾阿桃因为叶群的事儿,慢慢就不受待见了。到了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文化大革命”总算是结束了,可顾阿桃在省里的官职还是给撤了。后来她就回了老家,又变成了个平平常常的公社社员,天天跟着生产队干活,踏踏实实过日子。除了下地干活,她还会去卖点冰棍,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到了1998年,顾阿桃走了,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