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内东北角的雍和宫,是二百十几年来北京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这所寺院因为建筑的宏丽和佛像雕刻等的壮观,非常著名,所以人们时常来到这里参观。这一组庄严的大建筑群,是过去中国建筑工人以自己传统的建筑结构技术来适应藏传佛教的需要所创造的一种宗教性的建筑类型。这寺院的全部是一种符合特殊实际要求的艺术创造,在首都的文物建筑中,它是不容忽视的一组建筑遗产。雍和宫曾经是胤祯(清雍正)做阿哥时的府第。在1734年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

法轮殿顶部的天窗上的鎏金宝顶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
雍和宫的大布局紧凑而有秩序,全部由南北一条中轴线贯穿着。由最南头的石牌坊起到“琉璃花门”是一条“御道”,——也像一个小广场。两旁十几排向南并列的僧房就是喇嘛们的宿舍。由琉璃花门到雍和门是一个前院,这个前院有古槐的幽荫,南部左右两角立着钟楼和鼓楼,北部左右有两座八角的重檐亭子,更北的正中就是雍和门;雍和门规模很大,才经过修缮油饰。由此北进共有三个大庭院,五座主要大殿阁。第一院正中的主要大殿称作雍和宫,它的前面中线上有碑亭一座和一个雕刻精美的铜香炉,两边配殿围绕到它后面一殿的两旁,规模极为宏壮。

万佛楼内部中间的弥勒大佛
弥勒大佛的主体部分是由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出来的。这根白檀木通高26米,其中8米被埋入地下,而我们所见到的则是地面部分的18米。1990年8月,雍和宫弥勒大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独木雕刻佛像世界之最。
全寺最值得注意的建筑物是第二院中的法轮殿,其次便是它后面的万佛楼。它们的格式都是很特殊的。法轮殿主体是七间大殿,但它的前后又各出五间“抱厦”,使平面呈十字形。殿的瓦顶上面突出五个小阁,一个在正脊中间,两个在前坡的左右,两个在后坡的左右。每个小阁的瓦脊中间又立着一座喇嘛塔。由于宗教上的要求,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形式很巧妙地这样组织到纯粹中国式的殿堂上面,成了中国建筑中的一个特殊例子。
万佛楼在法轮殿后面,是两层重檐的大阁。阁内部中间有一尊五丈多高的弥勒佛大像,穿过三层楼井,佛像头部在最上一层的屋顶底下。据说这个像的全部是由一整块檀香木雕成的。更特殊的是万佛楼的左右另有两座两层的阁,从这两阁的上层用斜廊——所谓飞桥——和大阁相联系。这是敦煌唐朝画中所常见的格式,今天还有这样一座存留着,是很难得的。
雍和宫最北部的绥成殿是七间,左右楼也各是七间,都是两层的楼阁,在我们的最近建设中,我们极需要参考本国传统的楼屋风格,从这一组两层建筑物中,是可以得到许多启示的。

1860年外国人拍摄的雍和宫
雍和宫是雍正做皇上前的住宅,雍正在这里度过了近30年的时光。这座府邸见证着他从贝勒府到雍亲王府再到登基的人生轨迹。但除了亲王府邸这一被人熟知的身份,雍和宫还有一个不被大家所知的身份,那就是它曾经也是特务机关“粘杆处”的办公地。当然为了掩人耳目,对外宣称这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蜓、钓鱼的休闲机构。关于“粘杆处”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有过这样一个记载:某年春节大臣王云锦在家里与亲朋打叶子牌,第二天上朝雍正漫不经心地问起了他过年期间干了什么。王云锦如实说在家打牌,雍正又问他其间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王云锦说没什么事发生,就是有一张牌后来怎么也找不到了,雍正夸他诚实,并把找不到的那张牌还给了他。王云锦惊得目瞪口呆,从此在家里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