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形式主义已经诞生!基层苦啊,减负变增负,有苦说不出

职场先锋官 2025-03-07 12:25:32

近日根据《经济日报》报道,某些地区在贯彻上级“为基层减负”的号召下,催生出了新的形式主义,基层“减负”变“增负”。

01例如

推行无纸化办公,却要求纸质版留痕;

解散全部工作群,通知工作时只能挨个发消息或者打电话,效率大大降低;

为落实“精简会议”,将原本2小时的会议拆成4次半小时视频会,干部一天跑三趟会议室,路上时间比开会还长;

要求将减负情况做成报表上交,耗费大量时间编造数据;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02原因

扭曲的政绩观。某些领导干部把减负当成政绩竞赛,追求数字好看而非实效。

例如某县为凸显减负成果,要求三个月内会议数量减少50%,结果出现白天不开会,晚上开夜会的现象,实在荒唐。

官僚主义。上级部门制定政策时闭门造车,例如某市要求社区每天上报5种不同版本的数据,却从不解释数据用途,导致基层为填表而编造数据,你说这能怪基层吗?

制度设计存在缺陷。考核重痕迹轻实效,某地考核乡村振兴只看照片台账,导致干部整天摆拍示范田,真正需要解决的灌溉问题反而无人过问。

权责倒挂的背锅机制。乡镇对环保、安全等事项有责任却无执法权,出了问题却要基层全权负责,被迫用造假应付检查。

03危害

消磨干部干事热情。云南某村支书算过一笔账:每周要填28张表格,参加6个会议,真正走访群众的时间不足10小时。长期疲于应付,让不少年轻干部选择躺平。

透支政府公信力。贵州某地整改耕地挖湖造景问题时“阳奉阴违”,被中央两次通报仍顶风作案。

阻碍政策落地生根。某贫困县为应付产业扶贫考核,要求所有村集体注册空壳公司,结果3年后九成公司倒闭,反而留下数百万债务。

04方法

思想纠偏,重庆某区开展反向考核,让基层给上级部门打分,倒逼机关单位简化流程,半年内无谓报表减少40%。

推广一线工作法,如浙江某市规定领导干部每月至少3天驻村办公,亲自体验基层工作难点。

制度革新,江苏推行“合并同类项”考核,将扶贫、环保等12项检查整合为1次综合督查,材料准备时间从3周缩短到3天。

监督升级,设立“基层减负观测点”,安徽在100个乡镇安装监控摄像头,实时记录会议频次、检查密度,数据直报省纪委。

开通举报平台,湖北某市通过群众扫码评价,3个月揪出8起“假减负”案例。

根治形式主义如同治病,需要辨证“治疗”。

当前出现的“减负变增负”现象,本质是旧疾未愈又染新恙。

只有摒弃减负的浮躁心态,建立尊重基层、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让干部们放下台账包袱,扛起民生担子。

毕竟,基层减负的终极目标,不是让报表变薄,而是让百姓的笑容变多。

0 阅读:2
职场先锋官

职场先锋官

职场大小事,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