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戴花翎
“花翎”指的是清朝官员附戴在冠帽上的羽毛饰品,也就是附戴在冠帽上带有“目晕”(俗称“眼”)的孔雀翎。这种孔雀翎,分三眼、二眼、一眼(其中三眼最贵),代表着朝廷对官员的赞赏。明代,官员冠帽上已经出现花翎,清代沿袭明制,顺治十八年清廷制定了官员冠帽花翎制度。据《清史稿》记载,清朝前期和中期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的人只能是皇室成员中低于亲王、郡王和贝勒等的人,清朝宗室和藩室中被封为镇国公和辅国公的亲贵与额驸则有资格佩戴二眼花翎,五品及以上官员立功可赏单眼花翎,六品及以下官员立功戴蓝翎(花翎的一种)。在大臣中,功勋卓著或恩宠有加者,才能得到皇帝赏赐的双眼花翎。乾隆时期,许多王公大臣向乾隆提出顶冠戴花翎,乾隆允许。不过,到了光绪时期,清朝官场已经糜烂,加官加衔的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便到处都有了,此时花翎身价已经大跌。当然,若遇官员违法乱纪、办事不力,也要剥夺顶戴及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