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红17军,被敌伏击解体,军长政委投敌,连长突围成开国将军

没有心的史书 2024-10-30 18:34:52

悲壮的红17军,被敌伏击解体,军长政委投敌,连长突围成开国将军

1934年1月,一支年轻的红军部队在湖北王文驿遭遇了致命打击。这就是成立仅5个月的红17军,一支拥有3000余人的革命力量。在木石港大捷后的短暂辉煌,因指挥官的麻痹大意,酿成了这支部队被敌军7个旅重重包围的困境。军长张涛和政委方步舟率部向紫金山方向突围,却不料中了敌军总指挥郭汝栋的圈套,在王文驿遭遇伏击。在这场惨烈的遭遇战中,红17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番号被撤销。更令人唏嘘的是,统帅这支部队的军长和政委相继投敌,只有一个重机枪连长王义勋带领部队突出重围,最终成长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为这段悲壮历史留下了一线光明。

群雄并起 红军崛起鄂东南

1933年的夏天,革命形势在湖北鄂东南地区如火如荼。当地农民群众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身革命洪流之中。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支新的革命武装正在悄然成立。8月1日,红17军在湖北通山横石潭正式宣告成立,这支部队由三个师组成,总兵力达到3000多人。

张涛出任军长,方步舟担任政委,两人分工明确地带领这支革命力量。虽然在现代军事标准看来,3000人的规模称不上一个军,但在当时的革命形势下,这已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

红军的另一支著名部队红25军,在长征出发前的总兵力也不过2900余人。由此可见,红17军的组建实力不容忽视。

这支新生的红军部队刚一成立,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蒋介石为了打击革命力量,调集重兵对鄂东南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张涛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没有选择与敌人硬碰硬,而是采取游击战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

红17军的战士们在张涛的带领下,不断地转移阵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让敌人疲于奔命。

经过数月的游击战,敌军已经被拖得筋疲力尽。张涛抓住战机,率领部队突然回师,直取敌人的后方补给基地木石港。

这次战役,红17军一举攻占木石港,歼敌7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士气,也为红17军在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敌人用于围剿红17军的总兵力超过了十万之众。在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下,木石港之战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更大的考验正在等待着这支年轻的革命力量。

一战成名 轻敌大意留祸根

木石港战斗的胜利让红17军士气正盛。张涛和方步舟却在这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

他们选择在木石港驻扎下来,开展扩军工作。缴获的大量布匹被用来赶制新军装,整个部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这一决定给了敌人可乘之机。鄂东南"剿总"总指挥郭汝栋抓住这个机会,调集重兵向木石港合围。

长达7天的休整时间,让敌人完成了军事部署。郭汝栋指挥的部队已经将木石港重重包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当红17军的指挥官们意识到形势危急时,已经为时已晚。面对敌人7个旅的进攻,防守已成不可能,红军只能选择突围。

木石港之战缴获的军需物资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部队的火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为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士们在突围战斗中表现英勇,不惧伤亡。经过激烈的战斗,红17军终于撕开了敌人的包围网。

但敌军并未就此放弃,他们在后方紧追不舍。张涛和方步舟等指挥官经过商议,决定率部向紫金山转移。

他们的计划是利用紫金山复杂的地形摆脱敌人的追击。这个选择看似合理,却恰恰中了郭汝栋的圈套。

老谋深算的郭汝栋早已预料到红17军会选择这条路线。他在通往紫金山的必经之路王文驿,部署了一个师的兵力。

王文驿的地形对红军极为不利。这里是一条狭长的山沟,沟底只有一条蜿蜒的山路,两侧是陡峭的山崖。

这种地形本是红军经常用来伏击敌人的有利地形。但这一次,郭汝栋抢先一步占据了这一战略要地。

敌军占据了地形优势,在高处设伏,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红17军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这个精心设置的陷阱。

自木石港一战后的轻敌麻痹,让这支英勇的部队逐渐失去了警惕。当他们意识到危险时,已经走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段时期的决策失误,不仅导致了部队的重大损失,更让这支年轻的革命力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木石港的胜利到被迫突围,仅仅用了短短7天时间。

山沟伏击 红军主力遭重创

1934年1月下旬的一天,红17军2000多名战士正向王文驿行进。没有人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惨烈的遭遇战。

山沟两侧的敌军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支由郭汝栋亲自部署的伏击部队,已经在此守候多时。

当红军部队进入山沟的最狭窄处时,敌人突然发动了攻击。密集的子弹从山崖上倾泻而下,将整个山谷变成了死亡地带。

红17军的处境异常艰难。狭窄的沟底限制了部队的展开,陡峭的山崖又使得突破上方几乎不可能。

敌军占据了绝对的地理优势。他们居高临下,将整个山谷控制得死死的,红军士兵寸步难行。

战斗异常激烈。红军指战员们奋力还击,试图寻找突围的机会,但敌人的火力压制实在太过猛烈。

在这场不对称的战斗中,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部队的有生力量在敌人的密集火力中迅速减少。

王义勋带领的重机枪连成为了这场战斗中的一线希望。他们凭借强大的火力,为部队突围提供了掩护。

战斗持续了数小时。红17军的主力在这场遭遇战中损失惨重,伤亡人数不断攀升。

敌军的优势在战斗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不仅占据有利地形,兵力也远超红军。

在这种情况下,红17军的突围变得极为困难。除了王义勋的重机枪连成功突出重围,其他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战场上的惨状令人心痛。这支曾经英勇善战的红军部队,在敌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遭受了致命打击。

王文驿一战成为了红17军的转折点。这场失败不仅导致部队损失惨重,更让这支革命力量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

战后不久,红17军的番号被正式撤销。这个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部队番号,就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一场精心设计的伏击,彻底改变了红17军的命运。这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个革命群体的悲壮结局。

这场战役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在革命战争中,任何轻敌麻痹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人命运 各自书写悲欢歌

王文驿战役的失败,让红17军的指挥系统陷入分裂。部队的两位主要领导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军长张涛在战败后不久就主动向国民党投诚。他本以为投敌后能够得到重用,却处处遭到排挤和冷遇。

在国民党军队里度过一段灰暗时期后,张涛选择了回到老家。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红军军长,最终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政委方步舟的选择与张涛如出一辙。在张涛叛变后不久,他也向国民党投降了。

然而方步舟比张涛更懂得审时度势。在解放战争末期,当他看清国民党即将失败的局势后,带领部队在四明山起义投诚。

新中国成立后,方步舟因为及时改弦更张,获得了一个科级干部的职位。这个结局虽然称不上辉煌,但也算是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在三位主要指挥员中,重机枪连指导员王义勋的表现最为出色。他在突围后并没有放弃革命信念。

王义勋带领幸存的战士继续战斗,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这些重大历史时期,他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通过不断战斗,王义勋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革命生涯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胜利。

1955年,新中国授予王义勋少将军衔。这位从基层一步步走来的革命军人,最终成为了一名开国将军。

王义勋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一个革命军人的坚定信念。从一名连级军官成长为将军,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红17军虽然覆灭了,但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在革命道路上,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判断。

张涛和方步舟的叛变,反映出了革命队伍中存在的复杂性。他们的选择也让人看到了革命队伍中的不纯因素。

相比之下,王义勋的成长轨迹则展现了一个真正革命者的品格。他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这段历史最终告诉我们,革命的胜利不仅需要军事上的成功,更需要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格。正是有无数像王义勋这样的革命军人,才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

从红17军的覆灭到新中国的成立,历史见证了不同人物的不同选择。而这些选择,最终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8 阅读:8521

没有心的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