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去世父亲无力办齐回头席,他满心着急,众乡邻说,我们帮你

沮三友 2024-03-03 18:34:41

​奶奶去世,父亲把老人送下地后,没有钱再办回头席,看到从坟地上回家等待吃饭的贵客,父亲愁的低声抽泣,众乡邻安慰他,别难过,我们一齐帮你。

30年过去了,每当说起这件事,父亲说他一辈子充满着对乡亲们的感激。

我们家住在鲁南大地上的一个偏僻山村,那里山高地多人穷,是个有名的穷山村。

吃大锅饭时,生产队不但交不上公粮,农民还常年吃着返销粮。

奶奶在世时,我们全家九口人,奶奶,父母和我们兄妹6人。

那个时候,农村虽然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摆脱了贫穷,走向了温饱,但走不出大山,富裕两字对山村农民来说还是个谜,也是个梦想。

我们家分得了9亩地,抓阄时,由于父亲手气差,抓到了最南湖的那块养青蛙地。

那是块漏肥地,北高南洼,地南头是个大沟,村里人叫它不毛之地,养蛤蟆汪。

任你长多少肥,任你出多大力,它就是死不长,9亩地折不成人家4亩好地,小麦多少能收些,玉米因为涝灾,三年有两年颗粒不收。

父母不会做生意,一年到头就指着那卖小麦和玉米花钱,所以家庭经济条件十分拮据。

庄上的人为我们全大队困难户排名,我们家也因此成了全队,全庄上最有名的困难户。

30年前的冬天,奶奶不幸病逝。

奶奶一生过的不易,我的爷爷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撇下了我的曾祖父,我的奶奶和我那幼小的父亲撒手人寰。

一家三个人,三辈人,奶奶带领曾祖父和父亲过着苦日子。

后来,迫于生活无奈,曾祖收找到了为人加工面粉的活路,挣些加工费,维持生活。

奶奶的娘家是江苏某县有名的大户人家,解放前是地主成份,方圆几十里都是他们家的地。

奶奶是他们姊妹6个中的老大,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直到解放后,斗地主,分田地,奶奶的娘家由兴旺沦落了为贫穷,日子过的艰辛。

我们家那时虽然是小门小户,但成份是贫下中农,成份高,奶奶委屈身架,来到了我们家里。

奶奶在娘家虽为大小姐,但她一点没有架子,也没有脾气,也颇为懂事知礼,在娘家就格外备受尊重。

到了我们家后,她更是如此。尊重老人,爱护孩子,同邻里相处,大仁大义,待人接物,大大方方,从不小里小气。

邻里家有事请他相帮,尽心尽力,谁家夫妻有个小矛盾,她上门调解,不厌其烦,直到他们互相体谅,言和于好。

平日里,谁家要是缺个油,没有个煎饼,炒菜没有酱醋,只要向她开口,她都大方相借,从不象有的人,怕不还,又不好意思要,从不各惜,也不打算让人相还。

考虑到这些原因,父亲想把奶奶的丧事办得简朴而又不失礼仪,让自己的舅舅和姨看了,还比较尊重自己。

办事就需要花钱,这对生活本来就很拮据的我们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幸亏父母的人缘好,一切东西都是从门市部,市场上赊销而来的,办完事再一一结账,还钱给人。

奶奶去世后,众乡邻不请自到,纷纷奔丧吊唁,纷纷请求前来帮忙料理丧事。对于乡邻们的热情,父亲叩头相谢。

大家从中又选出了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为总执事。

老执事又召集了一班人为帮忙人,父母带孝在身,不便过问,丧事的一切交给了帮忙人。

在帮忙人的细心关照下,丧事所用的厨师,撕孝衣,抬棺木的,喇叭匠,买办等都一一准备齐全。

我们家是村里的小门小户,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当总执事问到父母准备发几门帖,办多少桌,计划准备多少钱时,父母如数家珍似的念叨着家里的几门亲戚。

父母说,家里户门小,亲戚少,简简单单把母亲丧事办完就算。

奶奶生前也告诉父亲,自己死后,切不可铺张浪费置办丧事。

她对父亲说,阴天下雨不知道,腰里有钱没有钱要知道,不能因为给自己操办丧事,影响了以后的生活。

奶奶还特别嘱咐父亲母亲,她的娘家和母亲的娘家都是庄上的大门大户,死讯报到堂兄妹即可,再往下就不要招呼了。

总执事和几个大老执一合计,那也得办上四五十桌,才能应付了场面,父母一想,也不能收的太紧,让人产生非议,就同意了商量的计划。

丧事头一天开门,父亲的外祖父那边就来了好大一拨人,父母把他们迎到贵客屋中,点数查人20多人,7人一桌,中午安排3个桌,其余多一两人,往桌上挤一挤,靠一靠即可。

因为路途遥远,加上他们晚上还要辞灵哀奠,所以不能再回去了,父亲把他们那些人安排在我们附近的旅社里,父亲支付店钱。

第二天是奶奶出殡的日子,父母亲没有料到,连执事的那些总管们都没有料到,那天早晨,父亲的外祖父那边又来了一拨人,仔细清数人物有20多人。

父母不得其解,来人的那些亲戚说,奶奶在娘家人中口碑不错,大凡那边有个大事小事,奶奶从没有落过,奶奶去世,他们说,自己不来,良心上说不过。

父母又是一阵子远迎,将他们统一安排在贵客屋里。

更是让父亲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有些没有报信的亲戚,也不知从哪里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他们一个个也前来吊唁烧纸随礼。

本来早上安排的20来桌饭菜,一下子就超了5桌多,那就意味着中午的回头席还差5桌菜。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回头席的事。

在我们鲁南一地,每逢丧事,都有吃回头席的情况。

大概意思是说,贵客将逝者送到坟头安葬后,丧事主家都会安排人挽留贵客特别是逝者的娘家人,更是不能怠慢,否则孝子吃不了会兜着走。

我们附近村有户人家,母亲去世,因事后图省钱省事,没有挽留逝者娘家人吃回头席。

谁知道娘家人是远近有名的大户,更不是省油的灯。

这些人烧纸人回到家中,招呼能走会动的人都去丧事主家吃喝,弄的主家丢了面子,又重新大办10多桌,多花费了三四千元,孝子还向他们磕头赔礼道歉。

所以,该挽留吃回头席的人必须挽留,哪怕桌子上摆的是粗茶淡饭,剩菜剩汤。

从坟地上回来,执事的一帮人人就找到了父亲,告诉他,中午的回头席菜饭还有缺口,应该如何是好。

父亲听了,呆若木鸡,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也不知如何办才好。

那个时候,不象现在办事,有钱就什么不怕,可以买现成的,也可以去领人去下饭店。

曾是三杠子打不倒的父亲,却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操办回头席而愁的掉下了眼泪。

人执事一看,也是酸上心头,毕竟这事摊在谁身上都难办啊!

执事那些人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手,点子多,办法足。

他们对父亲说:“别难过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父亲说:“都到这个地步了,还有什么法子,只有让人看作笑话,丢人现眼的那一步?”

执事人说:“大家的事大家办,我看这样吧。”

总执事向父亲透露了他的想法,父亲的面色由阴转晴,极力同意。

按照总执事的安排,他们几个执事人分头办理。

执事人首先找到做莱的厨师,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表示赞同。

他们就把大盘换小盘,原来的热菜加凉菜共计14个菜,减掉为10个菜。

肉不够,青菜凑,亲邻们从自己送来了萝卜,白菜,土豆等。

然后又找到帮忙的邻居,安排他们又重新整理了桌面,原来每桌的7个板凳又加3个,也就是说,每桌原来坐的7个人增加为10个人。

馒头不够,执事人又让帮忙的众邻有好几个人从自己家拿来了煎饼,记下数字,日后相还。

开席了,总执事人走进客屋对大家说:“今天的回头席,安排10个人一桌,妇女带孩子的揽在怀里,不要再占座位,大家吃饭要尽量吃了,不要浪费,吃了不疼人,糟蹋心疼人。”

听了总执事的话,留下的客都很自觉,10个人一桌。

开席了,整整坐了25桌,上菜了,小碟小碗,汤汤水水,大家还吃喝的较为尽兴。

没有人嫌菜少,也没有人说坐次挤。

大家的议论是,农村的丧事就是叫作喝菜汤,好孬没有人说三道四,不象办喜事,大家喜爱挑剔,东言西语。

他们评论父亲,这样的家庭都能办到这样的场面,也真难为他了。

拜完榜,罢了场。目睹了我们家的这种贫穷情况,厨师们没要做工钱。

总执事向每个帮忙人发了一盒烟,大家不要又纷纷放在桌子上面。

父亲向帮忙的人千恩万谢,大家连忙随声回答:“乡里乡亲,一家有难,大家支援。”

多年后,总执事人还说:“自己为人操办过不少红白喜事,唯有在你们家办的那场,帮忙的人好使唤,人心也齐,也没有人说三道四。”

30年过去了,每每父母念及此事,都对邻居们充满了感激。

父母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母亲去世,我真实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0 阅读:22

沮三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