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汪东兴的隐居生活:爱打台球,因胃出血多次手术

野史转记 2025-04-15 13:36:54

毛主席晚年的时候,身边有好几个他信任的警卫员,汪东兴就是其中之一。东兴可不简单,他不光是警卫员,还是中南海8341部队的负责人。他一辈子忠心耿耿跟着红军部队,也见证了中国革命好几次转折性的大事件,这也让他的一生多了不少神秘色彩。

不过,汪东兴在功名成就之后,到了晚年就把所有的光环都抛开了,决然地过上了那种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他爱打台球,也爱写毛笔字,过得可清闲。当然了,日子也不是一直顺顺当当的,他因为胃出血,做过好多次手术,这也是比较烦心的事儿。

变成那个最被信任的人。

1947年,都到春天了,延安那片大地还是冰天雪地的。这时候,离延安老远的蒋介石,正跟他的得力助手胡宗南偷偷谋划着一个阴谋。他们打算带着国民党的大部队奔延安去,还做着美梦,想要一下子把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的人民解放军给消灭掉。

共产党地下特派员一得到消息,马上就向在延安的毛泽东作了汇报。那时候,不管是部队的人数,还是打仗用的枪支、弹药,人民解放军都不占优势。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好几位领导人就赶紧开了个紧急会议。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先从延安撤出来,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于是,到了3月18日那天,解放军这边都准备好了,就打算撤离了。这时候,组织上安排汪东兴带一个骑兵分队,还有几名中央警卫团团长,赶紧朝着延安王家坪赶过去,得全力保护毛主席等中央的干部。

胡宗南的手下刘戡骑着马,他正带着四个半旅的国民党军,从平桥那地方朝着解放军部队包抄过来,平桥离王家坪就10公里远。

在这生死攸关的当口,毛泽东却一直不肯走。任弼时皱了皱眉头,有点恼怒地冲毛泽东讲:“赶快动身跟上大部队吧,说不定一袋烟的工夫,敌人就会把这儿包围了!”

“别慌!我得亲眼瞅见敌人才撤。”毛泽东有点不舍得抛下延安革命根据地。旁边的周恩来赶忙也说:“要不这么着,派个人替你干这个事儿?”

毛泽东皱紧眉头,转身朝着敌人所在的方向看去,刚好汪东兴就在他身后。毛泽东就对东兴讲:“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你有没有胆量?”

汪东兴毫不犹豫地说道:“任务必须得完成!”“行!那给你一个连的兵力,够不?”毛泽东接着问。东兴低头想了一会儿,回答道:“一个排就够,一瞅见敌人咱就撤!”

“不能马上撤!这会让敌人更张狂的,瞅见敌人冒头就得揍他们!我会安排一个排的兵力,再添几个厉害的骑兵,你可千万小心!”毛泽东说完就消失在转移的队伍里了。

汪东兴留下来了,他带着一个排的小分队,把毛泽东交代的艰巨任务圆满完成了,还很好地保护了中央领导人的安全。打这以后,毛泽东就特别赏识和信任东兴。

伤到胃了,而且还累及到其他地方。

汪东兴1916年出生,那时候还是民国。在当时,全中国的农民都被地主、土豪压迫着,东兴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他也没能逃脱这种命运。

第二年,东兴就跟着红十军参加了中央苏区最后的两次反“围剿”战争。1935年,他就开始跟着红军部队长征,再往后,全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都参与了。

解放战争的时候,东兴慢慢成了部队的干部。1945年,汪东兴的名字就在中共七大候补代表里了。到了1947年,汪东兴已经当上了某部队的副参谋长,组织上很快就安排他去保护中央领导人的安全,这就出现了开头说的那情况。

打这以后,汪东兴就当上了毛泽东的警卫员。他带着中央警卫团,跟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长途跋涉。这一路,经过了十几个县,三十多个村子,从陕北延安一直东渡黄河。最后,过了一年多,革命队伍吃了好多好多苦,才到达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村。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中央领导人从最后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西柏坡向京城“赶考”,这可是中国革命重大的转折历史,汪东兴就亲身经历了这件事。

那时候,汪东兴可是毛泽东最信任的警卫员。他为中央的最高领导人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危险情况,没日没夜地干活,这可有力地保证了领导人的安全。

就因为这个,毛主席跟别人说起东兴的时候,主席脸上常常就会浮现出那种欣慰的笑,还说:“汪东兴这人做事可谨慎细致了,有他在我身边,我干啥事儿都能放得开手脚。”

中央领导人顺利结束“进京赶考”,住进了中南海,汪东兴也一同前往。主席习惯在夜里读书、写字、批示文件,这就导致东兴等警卫员的作息时间也变得不规律起来。他们每个人都睡眠不好,还老是觉得胃难受。

1961年,全国欢庆共和国生日之后,在中南海毛主席住的地方,道路两旁铺满了金黄色的花朵,室内不断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1969年的时候,汪老都已经53岁。有一天早上,他吃啥吐啥,还吐出血来了。没办法,就只能去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安排了胃镜检查,等检查片子出来一看,是慢性胃病,而且都已经到出血的程度了。医生就建议汪老做胃切除手术。

没多久,东兴的胃就被切掉了四分之一。他躺在医院里的时候,整个人看起来又憔悴又瘦了不少。主席知道这事儿后,也多次到医院去慰问他。

晚年的隐居生活

东兴康复出院后,跟主席的关系变得更亲近了。1976年,毛主席这位伟人逝世没多久,汪东兴作为中南海8341部队的最高管理者,在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转折点,又作出了一项非凡的贡献。

在汪东兴、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人秘密谋划之下,没开一枪一炮,短短半个多小时就把“四人帮”这个组织彻底击垮。

事后,汪东兴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说道:“这一回的行动要是出了啥意外差错,参与进去的人可都得掉脑袋。”他又一次亲身感受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

没过多久,汪东兴担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他功成名就,可没几年就舍弃了所有的荣耀,坚决地选择了隐居生活。

从那之后,汪东兴就提出要搬离中南海。他,就和自己的爱人,还带着秘书刘桂民,住到北京西单东边那块儿一个不怎么宽敞的胡同里去了。离他们住的地方不远,就是原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家。

汪老的四合院不大,前后院走同一个过道。前院住着他的秘书和工作人员,后院就是他和爱人住的地方。

汪老的会客厅特别简单,北墙边上有个酒红色的书柜,马列和毛泽东的书籍在里面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西墙靠着窗户的地方,挂着一幅字画,这可是毛主席亲手题写后送给他的王勃的《送别》诗。

会客厅的东面就是汪老的书房。书房四周立着高高的书柜,书柜里大多是线装书,每本的封面上都有汪老亲手写的书名。书柜中间摆着一个大大的写字台,写字台上搁着一盏古式台灯,汪老每天就在这个书房里看书籍或者其他资料。

汪老跟爱人姚湘娥讲:“这小四合院光溜溜的,一点生气都没有,咱们买棵梧桐树种上呗。”姚湘娥开开心心地说:“这院子要是再大点儿,就能多种几棵了。梧桐树可是代表着幸福吉祥,还有相伴到老的忠贞爱情哟。”就这么着,一棵小梧桐树在大北京的小四合院里慢慢长大了。

汪老的生活特别规律。早上起来,吃过早饭以后,就会走进书房,看看“大参考”、报纸啥的,或者读读书。下午,就会会客人。不过,他基本上不接见记者采访,也不见那些不相干的人,可要是党史研究员或者家乡的干部、乡亲们来了,汪老那可热情了。

有一回,京城有个作家打算采访汪老。巧了,当时搞编史修志工作的陈家鹦正要去西单胡同拜访汪老。那个作家知道汪老不是随便见客的,就求汪老的秘书刘桂民帮忙,说:“您帮帮忙呗,就说我和陈家鹦有点关系。”这么着,作家才“蹭了个顺风车”,见到了汪老。

每一年一到毛主席诞辰的时候,汪老那是又开心又忙得很。天刚亮,他就会嘱咐爱人去做长寿面,然后就开始忙活着买菜之类的事儿。忙了一上午,就做出满满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接着把工作人员和秘书都叫上,一起给主席庆祝诞辰。汪老写的《汪东兴日记》,就是为了纪念主席诞辰100周年才创作的。

到了主席忌日的时候,汪老就会跟爱人一块儿带着鲜花,前往毛主席纪念堂去瞻仰伟人。每到这个时候,他的脑海当中就像在放映电影似的,主席和自己往昔的一幕幕情景就慢慢浮现出来了。

汪老的隐居生活平淡又惬意,他总是过得精神饱满又充实。不过,他也有不顺心的事儿。早年切除了部分胃之后,他吃不了太多东西,还经常犯胃病,一年到头胃药就没断过。

汪老老是跟夫人感叹岁月不饶人呐,他们一块儿亲手种下的那棵小梧桐树可是一天比一天粗。每到夏天,梧桐树就像撑开小伞似的,那大大的树叶让小院子多了好多生机。

可是,在这平静又美好的日子里,汪老的爱人突然得病离世了,就只有那棵代表爱情的梧桐树好像还留存着夫人的影子。

之后,汪老又有了个新爱好,每天早晨绕着梧桐树走个几十圈。他没了爱人的亲自照料,可能是心情一直不好吧,结果胃病又严重了。于是,女儿汪小燕就带着父亲去医院了,医生又给汪老做了一次手术。

汪小燕在父亲出院之后,专门跟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每天早上得给父亲煮小米粥来养胃。2009年的时候,已经93岁高龄的汪老,让女儿汪小燕去参加在武汉某个地方举行的毛泽东纪念联谊会。

汪老在古稀之年的时候,那精神头可是一点没减。毛泽东有句特别在理的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话放在汪老身上,再合适不过。到了2015年,汪老在北京因病离世,当时他已经99岁了。

0 阅读:11
野史转记

野史转记

野史转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