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要推倒魏征墓碑?不是说他们是千古贤臣、千古明君吗?

楠池娱乐 2020-05-13 11:44:50

魏徵对李世民进行的各种经典劝谏,常常都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李世民之所以赞叹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劝谏,无非是因为这样玩,那是标准的你好我也好。

总的来说,劝说人是一门艺术。

父母劝说子女,老师劝说学生、领导劝说下属,都需要一定的技巧,何况下属劝说上司、学生劝说师长、晚辈劝说长辈了?

大庭广众之下,不给对方面子,直接提出对方错误,一脸严肃的给对方上大课,通常是不会起到效果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翻开史书,一个臣子在劝谏皇帝时,如果不是打算作政治表演。通常都会尽力维持皇帝的面子,然后小心翼翼的给皇帝提出意见;甚至还会在人前给皇帝留足面子,私底下才寻找机会给皇帝提出意见。

因为他们都知道,普通人要面子,皇帝更要面子;劝说普通人,都需要艺术,劝说一个可以决定你升降沉浮、甚至生死祝福的皇帝,就更需要艺术了。因为伴君如伴虎,那可不是说着玩的事。

魏徵的这种表演,难度有多高,我们只要看一下房玄龄等人在李世民面前的表现,就可以知道了。

房玄龄面对李世民,从来都是如老鼠见了猫[注]。即使面对李世民毫无道理的批评,房玄龄常常也是习惯性的低头认错。[注]

[注]: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注]: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曰........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魏徵独正色曰.....[注]:上怒,让玄龄等拜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上甚愧之。

如果唐太宗真是可以随便批评的人,为什么房玄龄等人,从来不敢随便指出李世民的错误呢?

从这里我们大约可看出来,魏徵玩的那一套,绝对是高手才能玩的套路。

因为有魏徵的表演配合,所以我们总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李世民是一个非常温和的君主。其实呢,李世民绝对是一个天威难测的君主,

李靖立有不世之功(大败突厥),李世民见面就是大骂李靖,把李靖骂得头都不敢抬,只有磕头请罪。看到李靖这种表现,李世民很满意,才开始大加奖赏他。[注]

[注]:丁亥,御史大夫萧劾奏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虏掠俱尽,请付法司推科。上特敕勿劾。及靖入见,上大加责让,靖顿首谢。久之,上乃曰:“隋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录公之功,赦公之罪。”加靖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加真食邑通前五百户。未几,上谓靖曰:“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寤,公勿以为怀。”复赐绢二千匹。

李世民永远是一副君威莫测的样子,而且李世民也很享受这种感觉。

但是这种形象,写到史书上,实在不是一个好形象。所以需要魏徵这种形象的存在。

只要我们知道这些社会常识、历史常识,大约就会知道,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徵的墓了。

魏徵那种极具夸张的劝谏风格,虽然表面上会损伤李世民的面子,但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显然会让李世民拥有更多的面子。事实上,李世民就因为和魏徵这种默契的表演,让自己的形象更伟大了。

问题是,魏徵后来把劝谏李世民的草稿,拿给史官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因为表演到此为止,就有些出格了。

一切是显然的,把魏徵一封接一封的劝谏内容罗列出来,很容易让人感觉,李世民的毛病、缺点、错误实太多了。

虽然在此过程中,魏徵、李世民表演的中心思想还能体现出来,总而言之,如果不是皇帝心胸如大海洋般宽广,臣子哪敢这样没完没了的对皇帝提出批评呢?

问题是,这种内容罗列的太多了,显然会让人感觉李世民毛病、缺点、错误太多了。多得,好像没有魏徵管教,李世民狗屁都不是了。

类似的行为,通常都是臣子的大忌。

臣子劝谏皇帝的草稿,通常都会烧掉,绝不会、也不敢随便给外人看的。

修养更高一些的臣子,虽然经常劝谏皇帝,但是表现在外,却是从来也不劝谏皇帝,因为他们都是在私底劝谏皇帝的。

总而言之,他们虽然一再劝谏皇帝,却不从彰显皇帝的错误;他们虽然一再指出皇帝的错误,却不希望别人知道皇帝的错误。

在这里,我接录一下陈群[注]、高允[注]是如何劝谏皇帝的。

[注]:十二月,癸巳,颍阴靖侯陈群卒。群前后数陈得失,每上封事,辄削其草,时人及其子弟莫能知也。论者或讥群居位拱默;正始中,诏撰群臣上书以为《名臣奏议》,朝士乃见群谏事,皆叹息焉。[注]: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帝省之,谓群臣曰:“.....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魏徵把劝谏李世民的草稿给别人看,就好像,一个高官的亲戚朋友,把高官各种没有修饰的生活照(很多丑照),没经高官员意,就随便传播一样,性质是非常恶劣的。

虽然他们这样做时,可以解释为,自己是想把这个高官亲切随和的一面展示出来。问题是,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总得先征求一下当事人同意吧!

魏徵给别人看自己的谏稿,虽然也可以解释为,他只是希望人们可以看到李世民虚怀若谷的一面,问题是,魏徵在这样做时,总得先征求一下李世民的意见吧!

仅这一件事,就已犯了政治大忌。更主要的是,李世民此前就隐约感觉,魏徵一直和自己玩两头下注的把戏。

李世民的太子一度想抢班夺权,而魏徵大力举荐的两个人,竟然都倾向于忠于太子,而不是忠于李世民。[注]:

[注]:初,魏徵尝荐正伦及侯君集有宰相材,请以君集为仆射,且曰:“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上以君集好夸诞,不用。及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上始疑徵阿党。

魏徵极力推荐侯君集,侯君集后来是太子党的主要干将,而且参与叛乱计划。[注]

[注]:吏部尚书侯君集之婿贺兰楚石为东宫千牛,太子知君集怨望,数令楚石引君集入东宫,问以自安之术,君集以太子暗劣,欲乘衅图之,因劝之反,举手谓太子曰:“此好手,当为殿下用之。”侯君集被收,贺兰楚石复诣阙告其事,上引君集谓曰:“朕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公耳。”君集初不承。引楚石具陈始末,又以所与承乾往来启示之,君集辞穷,乃服。

魏徵极力推荐杜正伦,杜正伦竟然把李世民事涉太子的机密谈话,向太子泄露;李世民发现后,杜正伦一再解释,自己并没有向太子表忠心的意思,但是李世民显然认为这只是他狡辩之词;于是杜正伦被调离了权力中枢。

[注]:初,太子承乾失德,上密谓中书侍郎兼左庶子杜正伦曰:“吾儿足疾 乃可耳,但疏远贤良,狎昵群小,卿可察之。果不可教示,当来告我。”正伦屡谏,不听,乃以上语告之。太子抗表以闻,上责正伦漏泄,对曰:“臣以此恐之,冀其迁善耳。”

后来又有人告诉李世民,魏徵曾把他的谏稿送给史官看。李世民彻底震怒了,因为魏徵这种行为,就不能往深了想,往深了想,魏徵活着,也该杀头的。

太子一度想抢班夺权,魏徵保留着相关的谏稿,还对外泄露,魏徵这是想干什么?如果太子抢班夺权成功后,把魏徵的这些谏稿断章取意罗列出来,你说太子让李世民提前退休,是不是很有道理?于是李世民一怒,直接把魏徵的碑推倒了![注]

[注]:又有言徵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者,上愈不悦,乃罢叔玉尚玉,而踣所撰碑。

魏徵死了,皇帝都忍不住要推到魏徵的碑,如果魏徵活着呢?

要知道,死人是无害的。

后来,李世民拒谏征高丽,被打得狼狈而回。为了挽回面子就说,如果魏徵活着,不会让我这样狼狈的。换而言之,一切不是我的错,只是你们不给力。[注]

[注]: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怅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于是,魏徵终于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被平反了。

0 阅读:0
楠池娱乐

楠池娱乐

借几段红尘情事,聊几回人生百态,撷几点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