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惭愧,直到看了电影《1942》之后,才知道原来1942年不光是只有小日本的入侵,河南省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电影中灾民们的故事,着实冲击到了我的认知。特别是那段卖女儿换小米的场景,直到今天还记忆犹新。
透过电影,越来越多人知道并关注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种种,随着人们不断地发掘,很多问题被网友们提了出来。
问题一:这场大饥荒,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问题二:上百万的灾民为什么不南下,反而选择往西部跑?按照我的认知来看,西部地区远没有南方地区发达,往南边走,不是更能求得一线生机吗?
问题三:政府为何不出手支援?
抨击灵魂的灾区景象这一年的河南,已经不能称之为人间了。对照地狱,有过之而无不及。
灾难开始的时候,靠着以往的存粮,饿死的人还并没有那么多。存粮吃完以后,只能去吃野菜、树叶甚至是树皮。
虽然野菜的种类非常多,但也经不住那么多灾民去吃,更何况,大部分的野菜是有毒性的,野菜只能起到一个饱腹感,里面压根没有多少营养成分,野菜吃多了灾民反而是越来越瘦,最后几乎就只剩下一副皮囊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圆数百里已经看不到任何的绿色了。到了这时候,很多人打上了买孩子的主意,卖掉自己的女儿,甚至是妻子,为的只是从地主手中换取那区区一小袋的粮食。更有人开始“易子而食”,自己的孩子下不去手,就交换孩子,以此来保住自己的性命。
还有一种大家耳熟能详的食物——“观音土”,这所谓的观音土说白了其实就是平常用来烧制瓷器的原材料,相对于野菜,观音土纯属于自欺欺人的食物,泥土内怎么可能有营养成分呢?
而且观音土吃多了,还会导致严重的便秘,还有人因为吃了太多的观音土,导致腹部肿胀,又排不出去,最终只能活活的被涨死!
政府为什么不发赈灾粮?当时的国民政府是什么尿性,想必大家也是有所了解。从灾情开始,当地政府就选择了隐瞒,对上级报告的灾情那都不能成为灾情。
到了后来百万灾民开始逃荒之路时,国民政府才真正了解到河南的灾情远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地多。严重到政府已经没有管的能力了,上百万的灾民,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即便是如此,还是不断地有人被饿死、被冻死。
直道灾情被记者们曝光在各大报纸上,迫于舆论的压力,国民政府这才向灾区拨了5亿法郎的赈灾款,可这点钱,对于灾民、对于整个河南省来说,那就是九牛一毛。
更何况,这笔钱甚至大部分都被各级官员贪污了,真正用于赈灾的没有多少钱。
为何不南下?选择西行可以说是河南人养成的一个习惯了,其实从清政府时期,河南就不止一次出现过灾情,那时候的灾民很多都逃荒去了陕西一带,多次的逃荒经验,让后代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去陕西。
习惯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因为陇海铁路,沿着铁路逃难还能扒上火车节省体力。陇海铁路每天都有从陕西开往河南的火车,火车都能正常运行,相比陕西的生活应该过得不错,沿着铁轨走求得一线生机的可能性要大的多。
是天灾还是人祸呢?天灾肯定是占了绝大部分原因的,粮食绝收,对于那时候的老百姓而言是最为致命的。而造成天灾的原因,那就是蒋介石命令的“花园口决堤”。
花园口决堤导致了黄河水泛滥,顷刻间河南就被洪水吞没,决堤仅仅只是为了阻止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只可惜,决堤并没有彻底阻挡日军,只是稍微拖延了一下日军的行军速度罢了!
总的而言,河南发生的大饥荒,完全是因为人祸,没有花园口决堤就没有洪水过境,没有洪水就不会导致颗粒无收。
当地政府如果从一开始就重视起来,也不会发展到饿死300万灾民,要知道,抗日战争时期,英勇就义的中国军人也仅有三百多万,饿死三百多万人,是何等的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