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15日,卫立煌在重重保护下,好不容易回到了祖国。他的回来可热闹了,老百姓都排队欢迎,报纸也都抢着报道。从广州到杭州再到上海,很多人都想见他。最后到北京,朱德元帅还亲自去车站接他。
按理说,卫立煌曾是敌人,还上过“头号战犯”名单,这样的身份不配这么隆重的欢迎。就算他后来算是“起义将领”,1955年才转变也太迟了。卫立煌能获此国家大奖,一是因为抗战时他立了大功,是大家公认的英雄。另外,他性格好,人脉也广,这也帮了他不少忙。抗战时,卫立煌常找各种借口去延安和朱德、彭德怀、贺龙他们聚会。他大方支援八路军很多武器弹药,真是解了八路军的燃眉之急。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卫立煌像是我们的“卧底”。卫立煌和几位元帅交情很深,但他心里有个疙瘩。1932年在大别山,他说了句话,把对手徐向前给得罪了,徐向前因此一辈子都没原谅他。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有些人开始飘飘然。像沈泽民这样的鄂豫皖大领导,他留过苏,满脑子红色思想,辩论理论一把好手。可徐向前说,他有点骄傲。这人本质不坏,可就是性格太固执,一根筋走到底。红军一直打,敌人快不行了,现在只剩六七个师的主力,其他都是散兵游勇。红军兵力上占了上风,得赶紧动手,解放全国。沈泽民提出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是因为四大战役大胜后的头脑发热,二是因为根据地当时被敌人围得严严实实,没法和外面联系,所以不清楚全国的新情况。沈泽民不懂打仗,觉得战争很容易,以为赢一两场就能让全国革命成功。所以,他拼命喊口号、搞宣传,想让红军继续往南打,把战争越闹越大。夏店作战会上,沈泽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徐向前听完就皱起了眉,首先反对,说红军现在绝对不能南下,原因有两个。部队一直在打仗,累得不行,得好好休息一阵,才能重新把战斗力给提上来。第二点,咱们打了四大战役,虽然干掉了不少敌人,但他们主力还在。现在红军得赶紧建好根据地,加固防线,为下次打退敌人的围攻做好准备,别乱冲乱打。徐向前话不多,但打仗时立场硬气,分析形势总有独到看法。这时,沈泽民老喊“要连胜,不能停攻”,那些理性的意见反倒没人听了。大家对革命胜利的盼头实在太大了,所以夏店会议最后就这么定了。很快,全军都收到了命令。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往南走,他们的目标是攻打麻城这个地方。麻城是鄂东的重要地方,敌人派了好多重兵把守。它靠着山挨着河,地形特别险峻。麻城就像道大门,隔开红军在鄂豫边和皖西的根据地,攻下它,红军就能联手,还能打开南下的路。
麻城战役的走向,和徐向前说的一样。守城的敌军头头张印湘,以前跟过冯玉祥、吉鸿昌,他打仗不咋地,为人也不地道,可他带的西北军特别勇猛,战斗力很强。张印湘收到的指示特别简短,就一句话:“就这么办”,总共八个字。就躲在里头,别出来,跟红军耗着,拖住他们的脚步。那时候天气特别热,红军战士们打了好久的仗,已经很累了。他们还没有厉害的攻城武器,敌人又守着险要的地方,很难打赢。红四方面军在麻城待了一个月,城攻不下来,进退两难。平时稳重的徐向前,这时也感到有些慌张。他担心的不是麻城这里,而是战斗这么火爆,敌人的援军却一直没来,这种情况太不对劲了。
没想到,后面突然传来的一个消息,让战场上的情况瞬间来了个大转弯。红四方面军在南边正打得火热时,敌人瞅准机会,又大举进攻,从东、西、北三面逼近根据地。其中西面的是黄埔系精锐,占领河口后,立马往南冲,直奔红四方面军的老巢黄安城。这一路上的老大,是卫立煌。他负责全盘指挥,带着大家一路前行。
这次,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围攻大别山,都是精兵强将。卫立煌想趁红四方面军后方没人,带着大军一口气冲进去,占领黄安。红安县,原名黄安,是黄麻起义的老家,这里走出了61位开国将军。要是黄安失守,红四方面军的大后方就没了,多年心血白费。卫立煌这招真厉害,直接打到了红军的要害上。8月10日一大早,徐向前在前线得知黄安被敌军包围,觉得形势万分紧迫,他二话不说,立刻下了个最果断的命令。别管装备辎重,不顾队形编队,哪怕有伤亡,也要拼速度!五点前,全军必须赶到县城,一个都不能少!麻城去黄安的路上全是山地,河流多,岔路口也多,半天内赶到真的挺难。但红四方面军没别的选择,得跟卫立煌比速度,谁先到黄安,谁就抢占了优势。大热天翻山越岭,老兵都受不了。红军急行军,好多指战员中暑,有的还累吐血,倒在路边就没了。倪志亮师长连下三道命令:丢包、不等掉队、不管晕倒,后续部队处理。队伍越拉越长,人却越来越少,红十一师到黄安时只剩千把人。倪志亮本以为自己是头一个到的,结果陈赓动作更快,他的红十二师已经和卫立煌手下李默庵的第10师打上了。
这场战斗挺有意思的,是黄埔系内部的一次争斗。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是黄埔一期,交手的陈赓和李默庵也是,他们以前是同窗,现在却在战场上成了对手。李默庵打了败仗,但卫立煌很沉稳,他立刻让全军加强防御。因为兵力多,又不累,他选择死守。他懂红军爱突袭,但火力不行,所以他把部队聚在一起,稳守防线。就连匆匆赶到战场前线的徐向前,心里也忍不住发出感叹:卫立煌真是个了不起的名将,他的表现确实担得起这个称号,让人由衷地佩服。卫立煌盼着红军来攻,可徐向前更胜一筹。见黄安这局已没法解,他决定豁出去了,放弃黄安,悄悄带全军移师七里坪,去打另一路敌人。灭了这股力量,卫立煌孤军自然就撤了。徐向前下定了决心,把所有兵力都派上了场,连预备队都没用。七里坪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地形熟悉,群众支持,是打决战的绝佳地点。敌军头头陈继承,资历很老,以前当过黄埔军校的中校教官,算是徐向前的前辈。但打起仗来,他没卫立煌稳重,看到红军在倒水河对岸列阵,立马就急着分三路大军过河,猛攻红军。
这可真是合了徐向前的意,他原本还担心陈继承不会出兵攻打呢。红四方面军占尽优势,守着陡峭山地,任凭敌军多路猛攻都纹丝不动。从早上打到中午,陈继承的部队越打越没劲,队伍散了,攻势也弱了。徐向前看准机会,大喊一声,红四方面军的5个主力师就一起冲了上去,两边夹击敌人的第5旅。第5旅正攻着呢,没想到红军会全力反打,一下乱了阵脚,两个团全没了,剩下的都跑倒水河那边去了。为了救第5旅,敌人急忙派了几队帮手。两边二三十个团的兵力,全挤在了不到两公里的倒水河河滩和丘陵地带。一边是强大的红四方面军,一边是敌军的主力,打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就连经常经历大场面的陈赓,这次也忍不住夸赞道:这场面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太让人震撼了。七里坪那场战斗,简直比之前的任何一场内战都要火爆得多,打得那叫一个激烈。许世友自称“敢死队长”,常跟着徐向前打仗。每次大战,他都冲在最前。那次战斗,他带头冲锋,大刀都砍钝了,军衣也染红了血,还是没能打开缺口。提起这事,他记忆犹新。这场战斗打得特别惨烈,比我们经历过的任何一次都要凶猛。耳朵里全是兵器碰撞的叮当响,还有那些变了调的喊杀声,震得人心里发慌。
打了一整天,快到晚上时,敌人实在顶不住了,全面溃败。红军赶紧追上去,冲破了好几道防线,最后还占领了敌人二师师长黄杰的指挥所。黄杰同样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徐向前一直追着他打,让他很没面子。逃到笔架山后,他下定决心说:不跑了,要和阵地共存亡!其实,黄杰并不是特别勇猛,主要是笔架山后就是陈继承的司令部,要是再跑,从司令到他这个师长,恐怕都得成别人的俘虏了。陈继承急得要命,赶紧召集大家开会,说笔架山地势虽险,但守不住太久,得赶紧撤。几个师长也连忙点头,他们的嫡系部队可是老本,打没了就完蛋了。到了紧要关头,卫立煌一个人站出来,硬气地说他绝不同意撤退,还撂下了狠话:“坚决守住笔架山,跟红军周旋到底!”见同事们都不支持自己,卫立煌没再多说,直接向上级请求出战。老蒋在后方一直想着打败徐向前部队,见卫立煌这么积极,高兴极了,立刻下令要坚守阵地,绝不撤退。卫立煌那句话一出,七里坪战役立马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结果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难以接受。这场恶战真是惊心动魄。卫立煌心里清楚,死守笔架山是关键,就算黄埔出来的这些部队全打光了,他也觉得值。另一边,徐向前很快察觉到卫立煌要决一死战的打算。四方面军打完四大战役和麻城战后已经很累了,现在又长途行军,在黄安和七里坪连打两仗,再硬拼下去,就算赢了也是伤亡惨重,等于全局输了。打了一整天的硬仗,徐向前看到敌人增援来了,而自家的进攻也没进展,无奈之下,他只好命令军队撤退。七里坪战斗中,红军虽然牺牲了2000多名战士,但成功干掉敌人3300多人,里面有1个副师长、1个旅长和7个团长。红军主动撤退,但卫立煌不依不饶,集结大军猛追不舍,还是那套不顾伤亡、硬冲硬打的打法。河口镇、扶山寨几场大战后,红25军军长蔡申熙和红10师政委甘济时都因伤重没得到救治牺牲了。陈赓师长带领红12师打仗时,右腿小腿被子弹打中。由于部队医疗设施简陋,伤口感染了。他只能坐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
为了不耽误部队行程,陈赓自己要求离开,去上海看病。要走的时候,徐向前来看他,陈赓心里五味杂陈,对徐向前说:我陈赓连脑袋掉了都不怕,一条腿受伤算啥。我就是不甘心,自从当了12师师长,南征北战从未输过,现在竟被人追着到处逃窜。徐向前有点为难,不知道该咋回应,只好叹了口气说:没错,敌人觉得自己人多势众,根本不怕跟我们硬碰硬地干一架。遇到像卫立煌这样既懂军事又敢硬碰硬的人,红四方面军这常胜将军算是碰到对手了。正面打输大家还能接受,但要是因为补给跟不上而撤退,谁心里都不服气。七里坪战役后,徐向前心里特别难受,失去了好多好兄弟。蔡申熙这个黄埔一期的高材生,红四方面军的军事天才,走了让他一直忘不了。陈赓也受伤离队,扮成小贩,拄拐杖一个人去上海,路上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情况更糟了,卫立煌、陈继承他们带着队伍不断往里闯,大别山根据地危在旦夕,红四方面军只能放弃。他们没办法,只能往西走,最后去了四川,打算建个新的川陕根据地。七里坪一战对卫立煌来说特别重要。他军事上又上了个新台阶,但也亲眼见到了内战的残忍。所以抗日时,他开始和八路军合作,大力支持。解放战争时,他就没那么卖力了。
大别山的往事沉重,徐向前、陈赓还有卫立煌都不愿再提那场战役的牺牲。还好后来抗战时,他们几位将领携手合作,共同指挥129师抵御外敌。军人一辈子真正的骄傲,就是能获得这样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