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做茶,需记住:无论茶农还是茶商,让利给茶客才是活路,既要又要还要的结果,最终是一堆茶叶,砸在手里。

紫罗兰梦说娱阿 2025-02-21 20:45:35

开篇:

大山深处的茶农老李,站在自家古茶树下发了半晌的呆。

树上的嫩芽该采了,可站在树下的他却一筹莫展。

今年,来山上收茶的茶商明显少了,原本能来吃饭、搭搭关系的老茶商,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忙着处理库存”。

茶叶卖不出去,老李借来的钱怎么还?

这古茶树,几年前是农民家脱贫的希望,可现在怎么看都更像一棵“债务树”。

在山下,另一边的茶商张老板一边给客户推送库存茶品,一边叹了口气:“仓库里压着几十吨茶,这几年货越囤越多,流动资金都套死了。

春茶虽好,可实在没钱再收。

做茶的,怎么就成了一件越来越‘愁’的事?”

看似风光无限的茶叶生意,从茶农到茶商,却没人敢欢喜。

而他们口中的“库存”“债务”正在一点点把这片市场推向更微妙的境况。

茶商避险策略:库存重压下的无奈选择

这些年,茶商的生意变了,仓库却满了。

老张从一个小代理做起,一步步成了市场里小有名气的茶商。

这几年,他不得不开始“断舍离”:以前是能收就多收,存着等市场行情好转;现在是库存太厚,资金根本周转不开,手头上的茶卖完一批是紧事儿,再拿新茶?

想都不敢想。“这茶叶价格高是高,但茶客手里没钱啊。

老张的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近几年赶上消费降级,出了名的古树茶都没人接盘,更别提那些普通树茶了。“当经销商催着要货,我能降点价卖;但收春茶是另一回事,采茶、加工、运送,全都要成本,只能尽量减少风险。”

于是,许多茶商不约而同收紧了策略:不囤新茶,卖掉库存,缺货了年底降价扫货,能熬一天是一天,但谁也没想好,这条路还能往哪儿走。

利益难平衡:茶农与茶商的博弈与矛盾

这几年,茶农老李攒了一肚子苦水。

过去茶商上门收茶,有时因为人熟还能现结。

到后来,茶农觉得价格低了,不停提价,甚至直接拉茶商的客户自己做生意。

这倒好,茶商心里也生了气,能不收就不收,直接撂摊子不做了。

前两年行情好的时候,老李家里的古树茶能卖到一斤几千块,可好景不长,茶叶市场一下子冷了下来,往日排队的茶商一个个少了音讯。

村里的朋友笑着劝:“你把价格降一点吧,大家又不是不想做生意。”可老李还是不松口:“就这树,一年就采这一季,降价那还不如不卖!

僵持下来,倒是老李自己急了——茶树不采,时间过季了,鲜叶就废;硬着头皮做成茶,卖不出去,还是库存压身。

茶农觉得茶商不讲情谊,茶商却说茶农贪心不懂变通。

双方坐下来喝酒“谈合作”,酒还没喝几杯,最后还是闹得一拍两散。

春茶能否破局:价格、库存和未来茶市的思考

每年的春茶,是茶叶市场最热闹的时候。

茶商进山谈生意,茶农抓紧采鲜叶,整个山头忙得热火朝天。

但眼下,这场游戏似乎越来越难继续。

问题摆在眼前:茶农希望在价格上守住“底线”,因为古树茶和中小树混采后的总体成本并不低,还要加上请采茶工、找炒茶师傅的费用,这些钱都是实打实的现金流压力。

茶商呢?

一个字,不敢接。

“手里库存就像个炸弹,我再背点新茶,那就是两颗炸弹一起炸。”

或许有人会说,市场总是有起有伏的,只要熬过去,春茶还是能卖出去。

可现实是,一批春茶卖出去,后面往往还跟着几批做好的库存。

从茶农到茶商,大家都在赌消费者回归,却害怕赌错,把自己拖下水。

现实与博弈:越做越愁的茶叶产业链

看懂茶商和茶农的“愁”并不难。

他们并不是不想做茶,而是这个市场正被价格、库存、消费这几层“天花板”压得喘不过气。

作为茶商,库存成了无法逃避的现实,在新茶和旧货之间选,只能选存货。

而老李这样的茶农,家里负重,成本却一分少不了,制作出的茶卖不掉,甚至比不做茶更煎熬。

消费者呢?

茶价高,手头紧,明明是一片好茶叶,最后却成了仓库里的摆设,或者过了最佳口感期贱卖,也让人惋惜。

结尾:

有人说,茶叶是个民生产业,最重要的是如何能让每个环节都找到各自的定位。

在这条链条上,如果茶商和茶农能够各退一步,联手让利,把价格让到消费者能接受的范围,才能让整条产业链的车轮继续向前滚。

古茶树依然会开枝展叶,山间的香气还是那样悠长。

或许,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茶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这种困局才真的有了转机。

下一季春茶能不能喝得舒心、活得轻松,就看茶农和茶商愿不愿意重新举起“合作”的杯子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