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电视剧骗了,这才是70年代真实的知青生活,引起许多人共鸣!

伊伊瞎吃瓜 2024-01-26 03:52:02

文|伊力瞎掰

编辑|伊力瞎掰

资料来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不用扬鞭自奋蹄,广阔天地炼红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电视剧常常以浪漫、戏剧化的方式呈现给我们一个个故事,让我们陶醉其中,然而,真实的生活常常比电视剧更为丰富和复杂。

尤其是当我们回顾70年代的下乡知青时期,我们会发现那才是真正引起无数人共鸣的生活经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的知青下乡的真实写照吧。

火红的年代

在1968年,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中号召城市中的广大知识青年去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而在那个时期,我国刚进入水利建设的上升时期,又因为当时进行的许多重工业、钢铁等行业急需用人,全国的工人们都前去支援重工业开发。

与此同时,我国也刚刚经历了自然灾害,国内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在这时也有许多的城市青年响应着国家和伟人的号召,农村进行劳动和生活锻炼。

这被称为"上山下乡"运动,旨在推动青年一代接触农业、劳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于那些被派往农村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车站内人潮涌动,许多年轻孩子们拿着大包小包,准备踏上下乡的路程,许多父母也都来送行,反复叮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都安抚着父母。

随着迎接这些下乡知识青年的火车缓缓停下,许多人怀着开心和自豪的心情上了车,火车缓缓开动,知识青年们告别了自己的家乡,去到一个未知的地方,去开辟一个能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

那个年代,我国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也较低,知青们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这一切,他们既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又要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

当时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就是爱留长辫子,自然美,但许多女孩们没有凃脂抹粉,没有口红胭脂,强健的体格,展示出经受过体力劳动磨炼的青春之美。

这样的姑娘们就是那个农村青年女社员本色,他们一个个磨练成了吃苦耐劳上的了厅堂下的了厨房的行家。

而男孩们一个个都是不畏艰苦的战士,永远走在工作任务的最前线,给之后的同志们做出榜样,并且得出一些经验,让大家的工作更好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农村的劳动强度、土地贫瘠以及天灾等问题成为了他们克服的障碍。

同时,他们还要适应异乡的环境和与当地人民的相处,在这个本来就相对封闭的社会里,下乡知青们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用坚持和努力去适应和逐渐融入这个新的环境。

然而,在那个年代,下乡知青们所经历的不仅仅只是艰辛和挫折。

他们也体验到了农村的真实和纯朴。他们接触到了自然的美丽和农村人民的淳朴善良。

通过与当地农民的交流,他们了解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看到了农民们对土地的珍惜和对家庭的关爱。

众多的知识青年下乡,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了农村的发展,也解决了国家的一大难题,在许多知识青年中有许多许多令人铭记的杰出者,默默的付出,只求国家可以越来越繁荣昌盛。

上海知青“孙朝晖”

在1963年的一个春天,上海火车站人山人海,一列即将前往云南的知青专列将启程。

这里汇聚了许多即将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个名叫孙朝晖的青年,他满怀热情地迎接着新的人生篇章。

然而,这段离乡之旅,却铸就了他一生的遗憾。孙朝晖的母亲满含心疼,不舍地拥抱着他。

母亲抚摸着他的脸庞,含泪交代着:“儿子,你到了那边,一定要照顾好自己,遇事不要冒险,记得多写信回家。”

孙父则故作轻松,拍着妻子的背安慰道:“放心,孩子自己愿意去,我们信任他,不会太远,很快就能回家的。”

孙朝晖在父母的关切中登上了列车,带着满腔的憧憬,远赴2000多公里之外的云南。

然而,初到异乡,现实迎接着他,远非他所幻想的风光明媚。他被派到南腊河修水挖渠,用他从未有过的劳动来磨练他的意志。

在那个没有机械辅助的年代,孙朝晖手上起了一个个大水泡,晚上躺在床上时,手掌的疼痛,让他忍不住思念家乡的亲人。

幸运的是,班长的思想工作让他逐渐适应了这种辛苦,他们组织了丰富的业余活动,让他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然而,命运却再次改变了他的生活,一次偶然,他在南腊河边救起了不小心掉河的女生张慧萍。

当他抱着柔弱无骨的女孩子的身躯时,孙朝晖心里突然升起了一样的感觉,使得他忘记了生活的苦难。

不久,孙朝晖的勇敢和善良让两人走到了一起,一天他在收到张慧萍的定情信物,一块绣花的手帕后,他们的爱情也在他们之间悄然绽放。然而,命运并没有给他们一个长久的幸福。

张慧萍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孙朝晖得知她患了黄疸性肝炎,这个消息对他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他急忙去医院,见到了面容憔悴的张慧萍。

张慧萍的父母从上海赶来,他们决定将女儿接回城市治疗,在离别之际,张慧萍将两颗大白兔糖递给孙朝晖,承诺会写信给他...

其实像孙朝晖一样的下乡知青有很多,不顾一切险阻,决心到农村开辟自己的一番事业,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祖国发展献出绵薄之力,之后有许多的人事迹都被翻拍成电视连续剧,让后人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决定和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电视剧《知青》

2012年,由知名导演张新建出品的反应知青生活的电视剧《知青》在央视一套播出,一时轰动大江南北。

像许多电视剧一样,梁晓声的这部长篇巨著《知青》,说的是50.60年代期间一代下乡青年艰苦奋斗、笑中带泪的故事。

许多人也是含着眼泪,一天一天、如梦如痴看完这段更加凄惨、更加荒诞的知青十年......

电视剧把知青们插队的北大荒、黄土高原以及中苏边境等地,描绘得 既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浪漫情怀,也有他们苦中作乐的日常生活,更有当时年代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带给这些人的直接或间接冲击.....

知青演员们长得多数都很普通,深深贴合了当时下乡知青的形象,真正漂亮的几乎没有,但这才是最接近真实的世界。

《知青》剧中那位玲利、可爱的黄土高坡女娃子哭着对男主说:“我们陕北的女娃子结婚前长相还看得过去,可是成了亲有了娃娃后,马上就会老起来......所以、没有合适的,我宁愿一个人”听了不由让人严重心酸..….

外号“小地包”的男知青,也是许多人最喜欢的角色之一。

开始不幸被分配“仇家”所待的七连,惨遭欺负,后来随着一起战天斗地、荣辱与共,二人竟然成了莫逆之交。

“小地包”曾经动情地说过,一定要救“仇家”一命,方能真正安抚心灵的痛。

最后一集,“小地包”果然如愿了,在一次三个知青作打山石中,一块山石竟意外滚落了下来.....

“小地包”一手挡开“仇家”,自己却被巨石砸成重伤,当场死去!

最后,为本剧遗憾的是,没有说明这七连男女一班解放后的命运选择,让观众们觉得有些许的遗憾。

2009年,一名知青历经“千难”终于回京,这也许是全中国最后一名知青,而来接他回家的,是他的战友。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曾经有16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从以前乃至现在,都让许多人表示震撼。

回首70年代的下乡知青时期,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艰辛而珍贵的历程。

那是一个充满磨砺和成长的时刻,也是一个展现团结、奉献和坚持精神的时刻,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知青这个特殊的名称,不仅成为我们人生档案中一个关键词,而且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这么长时间以来,几乎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有我们的参与,都有我们的付出,都触碰到我们的利益,都需要我们的奉献。

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曲折,跨过了太多的艰难,承担了太多的责任,饱尝了太多的苦难。

而今天的我们,已经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和舒适,但我们的内心不能忘记那个年代的下乡知青们,是他们奠定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基础,是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之努力了一辈子。

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都应该被铭记于心。

---END---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知青岁月:荒唐愚昧的年代,青春飞扬的日子(2018-09-15)

电视连续剧——《知青》

9 阅读:5047
评论列表
  • 2024-02-14 14:02

    作者想说什么,以后青年不下乡错了吗

  • 2024-03-07 01:47

    他们可是经过磨练的一代人,虽然受点苦,改革开放实干的一代人

  • 2024-02-01 15:32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 2024-03-05 23:51

    那时候年轻人吃得苦,现在年轻人细皮嫩肉,没吃过苦。

  • 2024-03-07 01:48

    确实下乡得到了煅练

  • 2024-02-19 10:08

    现在的孩子们半天都混不下去。

    用户85xxx35 回复:
    好像那时候混得下去似的,回城政策一出来,符合政策却留下的有多少
  • 2024-03-07 01:48

    改革开放扛大事的一代人

伊伊瞎吃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