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九月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以后,为了确保日后江山能够平稳交接,他的皇祖父朱元璋举起屠刀,将包括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在内的大批武勋悉数处死。
办完了这些大事,朝中只剩下寥寥几家武勋,已经没有可能对新皇帝造成威胁。而在外都司,包括北平、山西、陕西、四川、湖广、河南、云南等地的兵权,都在诸位戍边亲王手上。朱元璋环顾四周,认为朱允炆的皇位已经稳固无比,祖孙之间出现了一次对话:
太祖语太孙曰: “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太孙曰:“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孙曰:“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无以易此矣。”—《皇明史窃卷三·革除记》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然而老朱没想到,这位皇太孙竟然将他的那些叔父们视作最大的威胁。其实在任何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都会剪除藩王势力对皇权的威胁。从朱允炆的应对来看,削藩方案环环相扣,已经非常成熟。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朱元璋认为朱允炆是可以做好削藩这件大事的。那么最终削藩为何把自己削掉了呢?
建文君臣的自信由于蓝玉案的关系,朱允炆在军中的人缘并不好,所以他所能依靠的对象,就是文官集团,也就是江南地主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些人来说,朱元璋在洪武年间的某些国策,比如江浙人不得任职户部,江浙一带田赋远高于别处,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这些人一旦掌权,必然要更改祖制,为自己的小集团抢夺利益。但是蛋糕就这么大,重新分配必然会对既得利益者产生冲击,武勋之中既然已经没有了主心骨,建文君臣自然要把重心放到藩王们身上。事实上从《明史》的记载来看,早在做皇太孙之时,朱允炆就和东宫官属们定下了武力削藩的决心。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 “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 “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太常寺卿黄子澄剧照
这里的子澄,就是太常寺卿黄子澄,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殿试探花,算是朱允炆身边的头号谋士。
理论上来讲,黄子澄的话没有什么问题。明初的亲王,和汉初的藩王不同,虽有所谓封国,却并不掌握财税收入及官员任命大权。汉武帝可以用推恩令,将诸侯国进行分割。但朱允炆无法运用此法,因为宗室的岁禄都出自于朝廷,所以无恩可推。
换句话说,明初的亲王,其实相当于一个大号的边关大将。只不过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可以更容易地对各路兵马进行节制指挥。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朝廷的背书,亲王们自己能够调动的兵马很有限,他们和汉初藩王们的实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这种实力差,也是建文君臣敢于悍然削藩的底气。而起初几位亲王的拉胯表现,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朝廷方面的自负心理,我们不妨也来看一看。
削藩的终极目标:燕王朱棣在朱允炆登基之时,大明境内已经就藩的亲王有这么几位:
北平的燕王朱棣、开封的周王朱橚、武昌的楚王朱桢、青州的齐王朱榑、成都的蜀王朱椿、荆州的湘王朱柏、大同的代王朱桂、甘州的肃王朱楧、广宁的辽王朱植、庆阳的庆王朱栴、大宁的宁王朱权、云南的岷王朱楩、宣府的谷王朱橞,西安的秦王朱尚炳、太原的朱济熺。
无论从年龄、实力乃至个人野心来看,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都是诸王之中最具威胁的那一个。换句话说,朱允炆削藩的终极目的,就是自己的四叔朱棣。
燕王集团剧照
从史书记载来看,当时兵部尚书齐泰认为应该擒贼先擒王,直接对燕王下手,则其余诸王不足道哉。而黄子澄则认为朱棣平时伪装得很好,朝廷抓不到他什么把柄,不好强行下手,应该从他的羽翼开始剪除。
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 “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自然是齐泰的说法高明,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燕王既然没有劣迹,朝廷以何名义削藩?朱允炆是天子,必须讲究师出有名。更何况太祖刚刚驾崩,现在突然调兵千里奔袭北平,真的就比一年后更有胜算吗?
敲山震虎
周王朱橚,太祖第五子,燕王同母弟。可能是嫡幼子的缘故,周王从小就没吃过苦,别的亲王封国都在边境,就他先是杭州,再是开封,从来没有上阵打过仗。身份既尊贵,平时小辫子不少,本身实力又弱,真的是建文君臣用来杀鸡儆猴的绝佳工具人。
曹国公李景隆剧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此时距离太祖皇帝去世尚不足百日),曹国公李景隆率军奔袭开封,将周王全家拿下,简单审讯后就削爵发配云南。俗话说杀人还要诛心,周王被废之后,朱允炆还指定燕王来“议其罪”。
初周王被执,果敕上(指朱棣)议其罪。时上居丧守制,忧悒成疾,见敕惴惴不知所为。—《明太宗实录卷一》
燕王殿下老奸巨猾,自然不会跟着建文君臣的步伐起舞,他的态度很明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什么意思呢?就是太祖皇帝还活着的话,会这么对待周王吗?
说实话,燕王的这句质疑也算是振聋发聩。建文君臣此后偃旗息鼓了很久,没有继续再对亲王们下手。但也正因为如此,朱允炆除掉四叔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来看看他都做了什么。
燕王朱棣剧照
釜底抽薪
由于皇帝和亲王之间身份上的差距,建文帝其实手上有很多牌可以打,而他实际上做得也相当不错。
对于朝廷来说,燕王府燕山三护卫,是最让他们头疼的一支军事力量。这支部队扫荡过北元王廷、追杀过朵颜三卫、清剿过辽东女真,战斗力极其强悍。而建文朝廷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化整为零,即将燕山三护卫打乱建制,悉数调往开平前线备边。
复召齐泰问曰: “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 泰对曰: “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从之。—《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燕王护卫离开之后,北平的军政大权自然也要掌握在自己人手上。当年年底,工部侍郎张昺调任北平布政使,河南卫指挥佥事谢贵、普定卫指挥佥事张信出掌北平都指挥使司,目的则是“察燕阴事”。
北平布政使张昺剧照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燕王府长史葛诚入京朝贺,结果却被朱允炆本人亲自策反。不但如此,葛诚在回到北平之后,又策反了王府护卫指挥卢振。
我们来总结一下现在朱棣所面临的困局:护卫军主力远在开平,北平城内军政首脑换成了朝廷亲信,王府内文臣武将的老大是皇帝的内应,局面不是一般的惨。
极限施压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朱允炆追尊他老爹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又尊其生母吕氏为皇太后,册皇太孙妃马氏为皇后,立嫡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作为宗室代表,燕王也选择在这个时候入京朝贺。
几乎所有人都在劝皇帝趁机除掉朱棣,但朱允炆没有同意。其实理由很简单,建文君臣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朱棣自己造反,然后予以镇压,即要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人家没犯事,就因为入京朝贺被咔嚓了,这队伍以后还怎么带?
山海关
但是不杀朱棣,不代表朝廷没有动作。就在燕王回国后不久,开平、临清和山海关这三处要地,就被朝廷派出的都督宋忠、徐凯、耿瓛所占据。开平深入草原,是明初北方防线的关键节点。临清位于北平之南,是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枢纽。山海关位于北平之东,是连接辽东和北平的门户。一个环形包围圈,已经成型。不但如此,更亲燕王的北平卫和永清卫官军,也被分别调往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和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驻扎。
当年四月,齐王朱榑、湘王朱柏和代王朱桂相继被废,这里的选择很有门道。齐王曾跟随燕王出塞,除掉他,则德州、临清、济南一线再无后顾之忧。当年只有两位亲王参加了皇太孙册立大典,一位是燕王,另一位则是湘王,所以朱柏不能留。至于代王,前文说到朝廷在北平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都布置了重兵,唯独留下了西面,主要原因在于山西是晋王的地盘。现在除掉代王,则燕王再无外援。
当年六月,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奏朝廷,称王府官校于谅、周铎等人准备造反。朝廷反应很快,一面下诏斥责燕王,一面将于谅、周铎等人抓到京师处死。朱棣派百户邓庸去京师喊冤,不曾想齐泰等人却直接将邓庸屈打成招,直接供认燕王即将造反。
朱允炆和朱棣剧照
张昺、谢贵收到圣旨之后立刻关闭九门,调集城内七个卫所的兵力把守各处要害,同时将燕王府包围了个水泄不通。而王府长史葛诚、指挥卢振也在暗中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捉拿燕王本人。而此时朱棣身边,仅仅只有八百护卫而已。
结语: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建文君臣已经给予了朱棣足够的重视。先是瓦解他的护卫,再是控制北平军政大权,然后又策反王府内部高官,逼得燕王只能用八百护卫来造反。除了北平城内,朝廷又在其东、南、北三个方向布下重兵,随时可以提供支援。而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率领的三十万大军,也早已集结完毕,就等讨贼诏书一出就可以北上平叛。
那么最终为什么失败了呢?笔者以为朝廷还是低估了朱棣的个人威望和打仗水平,以及燕山三护卫的战斗力。燕王坐镇北平二十年,既小心谨慎又战功赫赫,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城中,都极得人心。朱棣登高一呼,并入到宋忠麾下的燕山护卫将士立刻反水,北平附近卫所将领则望风归降。
和日后龟缩在乐安城中的汉王朱高煦不同,朱棣敢于主动出击,在战斗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尽显其名将风范。而建文朝廷的武勋们平时深受文官欺压,又谈何卖命呢?耿炳文未能击败朱棣,李景隆未能攻下北平,已经注定了建文朝廷的结局。
建文及“建文三傻”老谋深算?其实从削藩开始就错漏百出,一是顺序错误,先对弱者下手,使朱四有所准备;二是 不应做得太绝,使诸王都成为敌人;三是不听徐辉祖劝告,放朱四三个儿子北归,结果朱高炽朱高煦都起了关键作用;四是在平叛过程用人不当,耿炳文最擅长守城,朱允炆却让他进攻朱棣,耿败后不任用徐辉祖当主帅却用“大明战神”李景隆,结果是李景隆五十万人攻不下只有二万多人守城的北平,之后一败涂地,后来还开城门迎接朱四。那怕就做对一件都不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朱允文得罪了宗室,得罪了勋贵,得罪了军方!如果朱棣失败了,朱允文一定会清洗这三方势力!这时候北元再也没有敌人了,再次南下也不是没有可能!看朱允文靠一帮文人怎么办[得瑟]到时候只能:割地赔款纳岁币
老谋深算?这都能洗?哈哈,先不说削蕃这里,就说调兵遣将打朱棣,我就没看出哪里有勇有谋,老谋深算的动静。干脆连大明战神都去洗吧,说真的没有大明战神顶在前面,朱允炆就是大明最菜的
汉代实行推恩令的前提是中央跟藩国打过一场七国之乱,赢了才能实施推恩令,输了不就是朱允炆削藩吗[得瑟]
扯蛋,老朱前仨儿子被害死了,老四就是嫡长子,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能说明皇位是直接传给皇太孙的,朱允炆弑祖夺位,伪造圣旨,都是文官集团的主意。
建文帝一边想要名声一边又不想背上无事杀叔叔的罪名,非要逼的燕王造反,如果建文帝之前只收取诸王兵权领地又善待诸王亲属的话燕王造反的可能性并不大,只可惜建文帝先前杀叔叔杀的太爽非要把燕王逼到绝路上[无奈吐舌]
一个姚广孝就KO建文这群蠢货!明显,这孙子太能装,又太废,老朱看走眼,精心布局空流水。孙子在大杀儿子,然后就叔叔干翻侄子江山,老朱棺材还没凉透,这边就自相残杀,争权夺利
等他叔叔们差不多都没了再削藩就能成功,你跋扈就由你跋扈,我搞不定你将来夷你三族。想想强汉刘病已,看看北周宇文邕。羽翼未丰就得先忍着点,小不忍则乱大谋。
朱棣要是失败了,后果就是文官权利将提前进入历史舞台,可能明朝还托不了那么久就会被文官掏空,最起码朱棣那一宗的还是在留学生后才开始文武不平衡
削藩这事,汉朝几代皇帝都没搞定,汉武帝也是靠推恩令才完成的!前朝的教训摆在那里,搞不懂,建文帝哪来的勇气硬来?
老谋深算?搞笑,真正老谋深算的是等叔叔们死去或者推恩令似的慢慢削藩
感觉武将没用好,而且听说还下令别伤朱棣,这不是坑人吗?
[得瑟]天你妹。[得瑟]朱允炆本来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被它那好杀成性制作千刀万剐杀尽忠良以至丢失了整个西伯利亚及蒙古高原的罪魁祸首朱重八一手扶上去的玩儿~不然朱棣能三千骑兵一路从北京直入南京灭了他么
朱四郎才算是实打实的靠本事打出来的
朱允炆坏就坏在一句话上,众将军千万不要伤了我叔叔性命,让我背上骂名?众将:
对于朱允炆的迷之操作只能说腐儒误国。
单就用铁大将军,朱棣就得输
大明立国之君,一生智略无双,却因朱允炆无法继承其智慧和决断力,导致大明江山易主。
主要是没有能对付燕王的军事将领[得瑟]
一帮腐儒,以黄子橙尤为甚也!
朱允炆的削藩应该是历史上最搞笑的 本来朱棣都让逼的装疯卖傻了 你手握他儿子随便拿捏 没有从朵颜三卫借兵的朱棣就是个屁 结果非要拖着 你一个朱元璋亲点名正言顺的皇帝面对叔叔畏首畏尾 能赢都鬼了[得瑟]
明朝兵力北重南轻,起兵造反是大概率事件
写得好,不愧为史实!
其实很简单,把燕王留在南京养老,不就行了
削藩是必然,用力过猛,对别的藩无罚处罚,对燕放过。。。
大汉用了三代皇帝才把削藩做完,[得瑟]!想一步到位最容易弄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