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的一条视频,引起了众网友的共鸣:
因为孩子妈妈的指责,我学会了撒谎;
因为妈妈对我的不尊重,我学会了不尊重别人的感受;
因为妈妈对我的包办,我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
因为妈妈的不信任,我变得越来越叛逆不听话;
......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跟视频中的妈妈一样,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对孩子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就像视频中的小男孩说的那样“我被妈妈养成了坏孩子”。
教育家顾明远说过: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师。”
孩子未来是否有出息,拼的也不过是父母的教育。
但人无完人,作为孩子命运掌舵手的父母们,总会不可避免的陷入一些教育误区,以至于让孩子受到伤害。
以下四种常见的误区,你犯过吗?
01喜欢指责孩子“你怎么总是这样,做事毛毛躁躁?”
“你怎么这么胆小呢?见了叔叔阿姨也不招呼!”
“你总是这么马虎呢?”
“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我们家长一旦生气,就会情不自禁地给孩子贴各种标签,什么“笨蛋”“自私鬼”“捣蛋鬼”,各种负面词语当着孩子的面脱口而出。
父母可能从未意识到,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就是“标签效应”。
大人随随便便的一句负面评价,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给孩子很强的心理暗示。
孩子很有可能朝着这个暗示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父母嘴里的那种孩子。
但标签也分为“正面标签”和“负面标签”。
正面标签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而负面标签无疑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所以,我们不妨做那个给孩子贴“正面标签”的父母。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变得更聪明、更好学,我们可以常常鼓励他们“你很聪明”“你很努力”“这次进步很大”……
比方说,孩子哪次作业做得快、做得好,不要熟视无睹,认为这是孩子应该做的,而要及时奖励,夸他棒棒的,直接奖励他喜欢吃的零食也行,把孩子的优点和好的行为找到并不断放大。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强化孩子的闪光点,用正面的标签,鼓励孩子发扬优点。
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无限的潜能,拥有更多的可能。
02喜欢对孩子万事包办去年有一个新闻,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48岁的大卫一直成绩优异,从加拿大的名校毕业后回国,之后连续6年一直宅在家里睡觉、打游戏,不肯工作,每天靠着年迈又身患尿毒症的母亲丁阿婆接济生活。
为了让儿子能够“自立”,丁阿婆只能递出一纸诉状,将儿子告上法庭。
法庭上,丁阿婆声泪俱下:后悔自己从小对儿子的“包办教育”,把儿子养成了巨婴。
深感唏嘘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当前很多父母的养育状态。
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要求孩子的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其他的完全包办,分毫不让孩子插手。
却不曾料到,这样会剥夺孩子探索、实践的机会,将孩子赶向“高分低能”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因为父母永远事无巨细,孩子习惯之后会觉得理所应当,他们很难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也学不会体贴父母,学不会感恩。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真诚建议过家长: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到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想。
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替他做好一切,而是放开双手,让他们独立成长。
03不尊重孩子不少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你是我的孩子,我想怎么对待就可以怎么对待,更何况是你的宠物、所有物。
在他们眼里,孩子更像是“属于自己的一个物品”,自己对孩子拥有百分百的支配权,而不是把孩子看作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与自己平等的人。
基于这一错误观念,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以爱之名,做着不尊重孩子的“压迫式教育”:
动辄打骂孩子,把孩子关小黑屋,任他被恐惧包围,以此来惩罚孩子;
不和孩子商量,随意处置孩子的物品、宠物,对孩子的感受视而不见;
小到进房间不敲门,翻看孩子手机、日记,大到干涉孩子的选择和决定,逼迫孩子听自己的······
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对孩子成长权利和独立人格的漠视。
这些缺少尊重的教育,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独立自主的孩子。
杨澜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
“我跟子女的默契就是,进他们的房间先敲门,不经他们的允许不翻动他们的物品或查看他们的手机;
带着他们一起参加家长会,事先询问他们对老师的看法,当着老师的面不说孩子的不是,只讨论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我觉得这样的尊重反而让孩子更自律,同时也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尊重孩子,是爱和教育的前提,意味着把孩子看做和自己一样平等、独立的人。
家长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尊重别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重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并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他自己做决定、做选择的机会。
04不信任孩子父母的不信任,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之前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2014年的一天,温州14岁少女小珍从五层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花一样的生命,原因仅仅是父母的不信任 !
原来,小珍的爸爸开了一家小卖部,但经常发生零钱丢失的事情,爸爸就认为是小珍偷偷拿走了零钱。
直到有一次,爸爸再一次因为丢失零钱而辱骂小珍,还不让女儿去上学。
小珍争辩了几句,爸爸竟然对女儿实施了“棍棒教育”。在爸爸的严厉逼迫下,小珍不得不“承认”小店里的零钱是自己拿的。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小珍在第二天趁父母离开家的时候,写了一封遗书,便从五楼阳台上跳了下来。遗书写到:我真的没有偷钱,为什么非要冤枉我,逼我承认?
小珍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不知道小珍的爸爸会有多么后悔!
知乎上也有一位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心脏总是不舒服,和妈妈说了之后,妈妈认为他经常这么说是想逃学,于是并没有重视这件事。直到他发展为心肌炎,去医院检查之后,医生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永远的留下了后遗症。
信任,是相互的,父母不信任孩子,孩子也很难再信任父母。如果父母都不能信任,那孩子还能相信谁?
“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人们常言养儿不易,但也正因不易,所以才需要加倍用心。
父母让自己的教育认知跟上孩子成长的速度,唯此才能与孩子比肩而行,互相滋养,共赴灿烂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