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在首次授衔时,评衔标准极其严苛,又盲目听从苏联方面的建议,刻意压低军衔。
这致使实际军衔比编制军衔低了一到两级。例如,军长与师长的编制军衔理应分别授予中将和少将。但当时在职的 66 名军长和军政委中,仅有 8 人被授予中将;73 名在职的师长、师政委里,获授少将的仅 3 人。
此问题历经四年方才得以纠正。相比起这一有待逐步改正的状况,当时更为紧迫的难题接踵而至。
在上将名单中,竟无陕北的代表!
要知道,自 1935 年毛主席率领红军主力长征至此,陕北延安便成为红军的栖息之所,长达 13 年之久。这里堪称中国革命的摇篮。
首次授衔时,陕北无人荣获开国元帅和开国大将的衔级,并非此地无人够格,而是陕西革命的创始人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在革命进程中英勇牺牲。他们未能见证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诞生,这既是陕北的痛惜,也是国家的损失。
毛主席深知陕西对中国革命的关键意义,当即调回在四川任职副省长的阎红彦,并授予其上将军衔。
阎红彦原名阎侯雁,1909 年生于陕西安定(今子长)瓦窑堡。幼时仅读了半年私塾,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924 年,怀着“当兵吃粮”的质朴念头入伍,在陕北军阀井岳秀的部队里充当一名勤务兵。16 岁时加入共产党。
1927 年,谢子长、李象九等人发起陕北首次武装革命暴动——清涧起义。阎红彦在他们的指挥下,率领一队人员冲进县衙,生擒了李友之。此次行动遭反动军警镇压,以失败告终,阎红彦被迫流亡至山西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1931 年,阎红彦遵循上级指示,前往晋西创建武装革命队伍并开展游击战。晋西武装部队壮大后,为保存力量,阎红彦又领受组织的新任务——带领这支队伍西渡黄河。接到任务后,他迅速与当地中共党员取得联系,会同清、延等地的党员同志动员群众,日夜赶制船只,做好船夫的思想工作,筹集钱粮。
西渡黄河成功后,阎红彦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吸引众多有志青年加入,甚至大胆收编了一支 200 多人的烟商武装队伍,晋西游击队发展成数百人的规模。
此后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吸纳抗击日寇的正义之士,抗日同盟军持续壮大。1932 年,抗日同盟军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率领此部队期间,阎红彦前往中共陕西省委汇报工作,带回了《古田会议决议》,依此开辟了陕甘历史上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鉴于阎红彦为陕西革命的诸多贡献,党中央将他与谢子长、刘志丹等人并称为“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始人”。
他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极具思想,陕西根据地地域广阔,但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下,难以供养众多军队人员。毛主席决定东征山西,目标指向阎锡山,并任命阎红彦为师长,组建黄河游击师。
这堪称阎红彦军旅生涯中引以为傲的一战。有了前次经验,东征需渡黄河时,阎红彦挺身而出担当重任,再次助力红军顺利过河。为此,毛主席特意表扬了他,称赞他不仅主动承担,而且完成得又快又好,此次顺利渡河,多亏了阎红彦!
之后以沿河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 30 军。在东征中,仅指挥 600 人便歼灭敌军 1000 余人。1936 年,中国统一抗日战线,发布停战协定,红军撤兵回陕北。
回师途中,阎红彦率领的后卫部队阻击敌人尾追,掩护主力部队渡河。阎红彦的部队完成任务后被敌人分割包围,险象环生。好不容易找到 9 条船,准备渡河脱离险境,不想敌军天亮时派出敌机狂轰滥炸,还出动步兵逼近我方藏匿之处。
情急之下,宋时轮说:“阎政委,你带着司令部、政治部先撤,我掩护。”阎红彦说:“你才来,对这个部队还不够熟悉,还是我留下来掩护。”宋时轮说:“你不放心吗?相信我,我不会把你的队伍弄丢的!”阎红彦一脸严肃道:“这不是我的部队,是党的部队!”宋时轮只得用命令的口吻逼走阎红彦,阎红彦无奈撤离。
最终,阎红彦指挥主力部队顺利渡过黄河,自己却不肯离开。宋时轮撤到黄河边时,竟见他仍在原地,快步过去,握着他的手,激动地问他为何还在此。阎红彦说:“我在等你们!”
1947 年,千里挺进大别山。红军势如破竹,如同一把尖刀直插国民党的腹地,蒋介石惊慌失措。派出大量精锐兵马,筹备充足粮草,企图将大别山里的红军一举歼灭。被困的士兵们也开始质疑进入这艰苦之地是否明智。
当时,阎红彦领会到,刘、邓两位首长进入大别山是为了牵制国民党军队主力,为其他解放区缓解压力。于是积极在军中宣传,他信心十足的模样给了众人希望,他说道:“党中央要我们打到敌人的后方,把战争引入敌战区,这是英明的决策。”他的话语启迪、鼓舞着万千将士。
1948 年,阎红彦带队与兄弟部队共同攻打宿县。当他顺利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后,发现兄弟部队仍身陷敌军枪林弹雨中,便做通部队士兵的思想工作,回身支援兄弟部队。这场战役取得了胜利,损失不大,更让阎红彦部队士兵们欣喜的是,缴获颇丰,俘虏众多。更令人钦佩的是阎红彦的格局,他让部下拿出战利品与兄弟部队共享。
凡成就大业者,必有过人之能,绝非依赖运气。阎红彦恰是一位有勇有谋有思想之人。能迅速领会上级的战略意图,总是积极、义无反顾地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对自己人不离不弃,重情重义。
党史著作如此评价他:“阎红彦转战陕北高原的主要历程,不仅表明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更是一位具有清晰头脑的政治领导者。”
1934 年,阎红彦再次接到中央局命令,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他从上海出发,途经辽宁、吉林、黑龙江,穿越千里敌占区,冲破数道封锁线,于同年 10 月抵达。随后转入莫斯科国际学校学习。
1934 年后,红军长征后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中共中央驻国际代表团特派遣阎红彦和刘长胜携带密电回国。为完成此项使命,阎红彦日夜苦读,全力学习英语。
将用英文字母编排的电报牢记于心后,他乔装改扮,扮作富商,骑着骆驼,从新疆启程,途经伊犁、兰州、宁夏、绥远。终于,在红军顺利完成长征之际,抵达北平。12 月,阎红彦在瓦窑堡见到毛主席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凭借记忆,完整无误地汇报了密电内容。
1948 年 5 月,刘邓、陈粟和陈赓兵团的三支大军协同作战,并更名为中原野战军,开始与蒋军展开决战。5 月,陈联锡、阎红彦带领三纵队转战豫西。
利用战役间隙,让士兵们倾诉在旧社会和反动派压迫下的苦难。另一方面开展了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的整军运动,这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战士们的作战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整军后,我军攻打郑州。刘、邓电令——绝不能让敌人渡过黄河逃窜。阎红彦领命,仔细勘察地形,分析敌我态势,制定作战方案,亲自带兵攻城,歼灭敌人一个纵队。
11 月 6 日,著名的淮海战役打响。陈联锡和阎红彦分别领兵,于 15 日攻克宿县,歼灭敌军一个师,切断了敌军徐州与南京的联系,使我军对徐州形成包围态势。
战斗第二阶段时,阎红彦带领的部队准备对敌发起进攻,不想被对方察觉。敌军如惊弓之鸟,反应激烈,紧急调集 4 个师的兵力,飞机坦克纷纷涌入我军区域,战况激烈异常。
到最后敌军与我军相互混杂,难以分辨敌我。前线战士鲜血四溅,如破裂的水管般喷洒满地。陈锡联和阎红彦前往前线视察,回来时半身染血。浓重的血腥味在远处都能闻到。
被飞机坦克轰炸后的军区一片废墟,只能挖洞设立指挥所,且距离敌军很近,连敌人的刺刀都清晰可见,阎红彦却像没事人一样,进进出出。连陈联锡都忍不住提醒:“敌人近在眼前,你也不能视若无睹嘛。”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淮海战役大获全胜。陕北师在革命中的奉献不容忽视,阎红彦的功绩也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对于 1955 年的授衔典礼,毛主席亲口承认过错:“陕北师的问题是我没处理好,我看阎红彦就是陕北师的代表嘛!”于是中央紧急调阎红彦将军参加授衔仪式。
阎红彦这样的英雄未战死于沙场,却含冤而逝。
那时的他白天吃不好,晚上无法安睡。甚至有次从早上 8 点至晚上 8 点滴水未进。后来,一个不知名的小女孩送来一碗荷包蛋,有冤无处诉的他轻抚孩子的头感慨道:“多好的人民啊。”
阎红彦未能挺过那段混乱时期,58 岁时含冤离世。周恩来闻此噩耗,大为震惊,悲痛不已。1978 年,阎红彦得以沉冤昭雪,1月24日,在党中央和邓小平的直接关怀下,阎红彦的骨灰被迎回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