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有一场战役被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那就是孟良崮战役。粟裕,这位久经沙场的战神,以27万主力部队为筹码,全歼国民党王牌军74师,堪称险中求胜,书写了一段传奇。
能够被解放军将士认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屈指可数,而张灵甫无疑是其中之一。他治军严谨,行军打仗有着过硬的本领。张灵甫率领的74师,更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被誉为“御林军”,是王牌中的王牌。
在决战孟良崮之前,华野的主要打击目标并非74师。经过周密的作战评估,胜算并不大。就在这时粟裕以其非凡的胆识和决断力,毅然决然地押上华野的主力,一举消灭了这支号称无敌的敌军精锐。张灵甫殒命于此,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张灵甫是一个棘手的对手,他是国民党中为数不多能从我军手中抢过阵地的将领。1946年7月,整编74师在全副美式装备的支持下,攻占新四军淮南解放区,一度取得显赫战果。9月,74师再度占领淮阴、淮安两城,蒋介石喜不自胜,张灵甫也变得得意忘形。10月在涟水的战斗中,他遇到了劲敌粟裕,华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其部,毙伤3000人,顺手再歼国民党援军5000人。
尽管如此,张灵甫不甘心失败,于12月再次攻打涟水,经过13个昼夜的血战,最终以巨大的伤亡代价占领涟水城。蒋介石对此欣喜若狂,国民党高层甚至放言只需十个74师便能统一全中国。而我军则始终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冷静应对,稳中求胜,最终取得了孟良崮的重大胜利。
1947年3月,国民党集结24个整编师,共45万兵力,重点进攻山东地区,企图全歼华东野战军。5月10日,国民党汤恩伯部派出第7军和第48师,意图先占沂水。这两支桂系部队以狡诈著称,希望借此战让蒋介石对其刮目相看。华野主帅粟裕果断决定集中兵力猛攻这两支敌军,作战计划已层层下达到各部队。
就在华野全速向沂水推进之际,一份紧急情报改变了一切。情报显示,74师将于12日上午攻打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坦埠。粟裕当即决定改变目标,放弃沂水之敌,转而全力攻打74师。尽管这一决定充满风险,但粟裕坚信,只要抓住机会,全歼74师,将会对国民党产生致命打击。
粟裕的底气何在?他分析认为,首先,擒贼先擒王,消灭74师将打乱敌军的整体部署。其次,战斗地形对我军有利,74师的重装备在山区无法发挥优势。最后,华野在火力和战术上占据优势,特别是我军的掷弹筒对付敌军美式装备效果显著。
1947年5月11日,粟裕果断调转兵力,向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包抄。战斗打响后,华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歼74师。张灵甫部队被围困在孟良崮,重装备无法发挥作用,我军火力强大,攻势如潮。经过4天的激战,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殒命,国民党王牌军74师自此成为历史。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极大地扭转了华东战局。粟裕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胆识,再次证明了他作为战神的实力。国民党内部指挥失误,部队配合失调,加上轻敌骄纵,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性的失败。
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粟裕的智慧和决断力,也昭示了我军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孟良崮一战,注定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成为解放战争中的经典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