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慢阻肺患者,长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借以缓解症状,他们承受着口干、心悸、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希望能够得到治愈,但一次又一次的复发,把他们的期望一点点击碎。
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医学在诊断、急救和控制病情进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比如慢阻肺,确实力有不逮。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慢阻肺的病因复杂。它通常由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现代医学在确定单一的、针对性的治疗靶点时面临困难。
二是个体差异大。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对药物的反应等各不相同,难以制定完全统一的治疗方案。
三是病情进展缓慢且隐匿。慢阻肺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在出现明显呼吸困难等症状时才就医,此时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治疗难度加大。
所以才有了不少慢阻肺患者,在面对西医的时候,态度抵制、消极,甚至失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9c310a8675436b3ef9d5d444303b35.jpg)
西边不亮东边亮,世界一阴一阳存在着,其实西医这些不力,中医完全可以弥补。我们一一对应地去解释。
一、针对慢阻肺病因复杂的情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相互关联。对于慢阻肺,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症状、病因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导致的肺气亏虚、痰浊阻肺的患者,中医可以采用补肺益气、化痰止咳的方法,如使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药物,以及半夏、陈皮、茯苓等化痰药物。同时,中医还可以通过调理脾胃、补肾纳气等方法,增强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慢阻肺的发作。
二、对于个体差异大的问题。中医的辨证论治正是针对个体差异而设立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判断其属于何种证型,如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痰热蕴肺、寒饮伏肺等。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剂。例如,对于肺气虚的患者,可使用玉屏风散加减;对于脾气虚的患者,可使用六君子汤加减;对于肾气虚的患者,可使用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等。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方剂中的药物剂量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针对病情进展缓慢且隐匿的特点。中医注重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在慢阻肺的早期,虽然症状不明显,但中医可以通过调理体质、预防感冒、戒烟限酒等方法,延缓病情的进展。一旦出现症状,中医可以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例如,在缓解期,中医可以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在发作期,中医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采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温肺化饮等方法,缓解症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57cb9e9689b60aba4a7103e32549189.jpg)
下面我通过一个病案,来让大家看看这些优势如何体现。
梁女士,女,时年51岁,于2023年2月10日就诊。
【发病过程】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5年,期间多次因急性加重住院治疗。最近一次住院是在2022年12月,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治疗。出院后仍有咳嗽、咳痰、气短、乏力等症状。
【首诊证候】症见:患者咳嗽,咳痰色白质黏,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纳差,腹胀。
查体:舌淡胖,苔白腻,脉滑细。
既往史: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5年。
【辨证论治】:喘证(肺脾两虚)。 治法:补肺健脾,化痰止咳。
处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紫菀,款冬花,炙甘草等。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3cb336cc7f065d6376bbf46645f10bd.jpg)
【随诊过程】
二诊:2月17日患者服药后咳嗽、咳痰症状减轻,气短、乏力有所改善,纳食稍增,腹胀缓解。
处方:原方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月24日。患者诸症进一步改善,咳嗽、咳痰明显减少,气短不明显,活动后仅有轻微不适,纳食正常,二便调。
处方:考虑病情稳定,继续巩固治疗。在原方基础上去半夏,加山药15g,加强健脾之功,连续服用15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3月11日。患者自服药以来,症状持续改善,未再出现咳嗽、咳痰、气短、乏力等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已恢复部分日常活动。
处方:原方去紫菀、款冬花,加麦冬,沙参等,滋养肺阴,预防复发,连续服用15剂,煎服法同前。
随访至今(2024年12月),患者未再出现慢阻肺急性加重情况,生活基本恢复正常,能进行一些轻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