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毕业的邻居儿子,蜗居在家打游戏打了整整十年。这位当年让全家砸钱培养的"天之骄子",如今成了连房门都不愿出的"巨型婴儿"。
这类新型穷人正在城市里蔓延。他们穿着名牌卫衣,用着最新款手机,却过着"社会性死亡"的生活。985毕业的王彬把年开销压缩到2万,靠啃老实现"躺平自由";复旦大学教授的儿子14岁就写下遗书,觉得人生已无追求。
这些孩子得了同一种病——童年富裕症。他们从小到大要啥有啥,却像被抽掉脊椎的软体动物,连活着的动力都要靠父母输送。就像那个在直播间打赏主播的富二代,刷掉的不仅是父母的血汗钱,更是自己站起来的可能。
寒门为什么能出贵子?看看陈时鑫就知道了。这个凉山少年每天骑十公里山路上学,冻疮裂了流血还坚持背书。他知道每分钱都沾着汗水味,所以能咬着牙从县城考进南大,再直博香港中文大学。
真正的富养不是堆砌物质,而是制造"适度的饿"。船王赵锡成把六个女儿送进公立高中,要求她们自己挣零花钱,连买本辅导书都要打借条。这种"饥饿教育"反而养出四个哈佛女儿,赵小兰甚至当上美国交通部长。
我们总怕孩子吃苦,却忘了最苦的滋味叫"精神瘫痪"。当孩子在蜜罐里泡大,他们就会把世界看成甜腻的棉花糖。只有让他们尝尝生活的苦,他们才会长出铠甲和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