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炸裂的春节美食,又好看又好吃,全国没有人过年不吃的?

柚子言乡情 2025-02-02 16:14:12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无数的欢乐与温暖,同时也伴随着 “每逢春节胖三斤” 的甜蜜 “负担”。在众多让人 “长胖” 的美食中,油炸食物堪称 “主力军”。金黄酥脆的油炸碳水化合物,散发着勾人味蕾的香气,宛如一颗颗高热量的 “小炸弹”,让人欲罢不能。

无论是年夜饭的餐桌上,还是日常的茶几上,炸物都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存在。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开油锅炸年货,已然成为家家户户准备年菜的重要环节。新年前夕,普通的食材在热油与烈火的交融中,摇身一变,成为了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春节限定美食。从河南的蜜三刀、焦花干馃子,到山东的炸面鱼、炸咋呼;从甘肃的炸油饼、糖花花,到广东的炸油角、炸煎堆,各地的炸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

这些炸物在新年到来之前便已准备就绪,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它们的身份不断切换。既可以是招待客人时摆在茶几上的精致小点,也能作为主食,为新年增添别样风味;它们还是祭祀祖先、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更是游子远行时,行囊中那一抹最温暖的故乡味道。

春节的炸物,不仅美味可口,还极具观赏性,仿佛是在用独特的方式开启新的一年。在北方,人们对炸物的喜爱溢于言表,真正关心你的人总会热情地招呼:“带包油馃子再走!” 即便如今物质丰富,油炸碳水依旧在春节美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追溯到古代植物油提取技术落后的时期。相比于日常的煎炒,油炸需要消耗更多的油,显得更为 “奢侈”,也更能体现人们对节日的重视。而且,油炸的制作过程也有讲究,炸少了浪费油,炸多了又容易吃腻,所以只有在家族团聚、需要祭祖、待客、访友时,才是炸物登场的最佳时机。

新年开油锅,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人们自然不会错过展示厨艺的时刻。各种面团被巧妙地改刀成不同形状,在滚烫的油锅中定型,成为新年里最具氛围感的美食。开油锅的时间一般在除夕前,具体日期各地略有差异。面对一大锅油,大家都会充分发挥创意,制作出丰富多样的炸物。在北方,春节的炸物大多以面食为主。

河南作为粮食大省,面食烹饪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二十九 “过油”,是河南家庭新年的重要活动。在采办年货的最后一天,架起油锅,据说 “过油” 时会有神仙降临,所以孩子们是不允许靠近油锅的。用来 “过油” 的面要加入鸡蛋和清油,这样炸出来的食物口感松软,存放时间久也不会变干。和好的面团可以制作麻花、油馃等。普通的馃子直接切分下锅炸;花馃子则需要改刀切口,精心翻出各种造型;焦花干馃子加入大量芝麻,对称翻花,格外香脆。除了这些,讲究的人家还会单独制作糖面,用来制作蜜三刀和口酥。蜜三刀从和面时就加入麦芽糖,切块划三刀下锅炸,出锅后再裹上一层糖浆,撒上芝麻,香甜绵软,寓意着甜甜蜜蜜。口酥则是用糖面团成圆球下锅炸,炸好后裹上蒸面粉,口感酥脆香甜,毫无油腻之感,象征着团团圆圆。

东北与河南的 “开炸” 时间相近,东北的新年炸物被称为 “走油”。“走油” 同样以油馃为主,不过会使用当地特产的大豆油,并加入一些玉米杂粮面,营养更加均衡。东北油馃的造型简洁大方,比如将菱形面片中间划口,翻过去就成了套环;叠两张面片一起翻,便是双套环。除了炸干馃,油炸糕和炸红薯丸子也是 “走油” 的重点。油炸糕有着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红薯丸子则象征着团圆、圆满。此外,还有炸南瓜饼、炸油丸等,根据各家喜好选择制作。炸好的食物放入大盆中,足够一家人吃到正月十五。

甘肃人在面食和油炸方面同样技艺精湛。新年时,首先要炸的是待客送礼必备的油饼,朴实的面饼中间划两刀下锅,炸至表面金黄,微微膨起,既可以作为正餐主食,也能搭配罐罐茶食用。其次就是花样繁多的油馃,其中最特别的当属糖花花。糖花花有盒装扭花形和花朵形两种,制作时需要用到发面和糖面,将糖面饼夹在两块发面饼中间制成面胚,切块后手工卷花,最后油炸定型。讲究的人家会用红糖做糖面,炸出来的糖花花更加美观,吃起来外边酥脆,内里喧软,甜蜜无比,只有过年才会花心思制作。

新疆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油炸碳水在这里也有了独特的模样。以炸馓子为例,新疆馓子制作时要用花椒水、皮牙子水加蛋和面,热油下锅炸至金黄酥脆。维吾尔族妈妈们技艺娴熟,仅用一双筷子就能炸出粗细均匀、摆盘规整的馓子。在新疆,越是隆重的节日,馓子盘得越高,十分考验手艺。回族的油香和哈萨克族的包尔萨克也是新疆春节的常客。油香外形类似油饼,因加入小茴香和花椒粉而独具香味,和面时加入的油酥更增添了几分油香。包尔萨克是甜口炸物,小方块状,做法和油馃相似,但和面时会加入酥油、蜂蜜,别有一番风味。

再看南方,碳水的种类更加丰富,米粉、糯米粉、芋头、土豆等都被纳入了春节炸物的范畴。在南方,每一种炸物都有着独特的吉祥寓意,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广东人赶在春节前炸好年馃,称为 “赶春”,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煎堆。煎堆用糯米粉制成,外皮金黄酥脆,寓意团圆、发财。还有油角,造型像小荷包,以猪油、鸡蛋和面做酥皮,内馅是芝麻、砂糖、花生碎,包得鼓鼓的,周围卷起花边,象征家肥屋润。糖环制作相对简单,将糖糯米面团放入模具打样后下锅炸,外形别致,寓意钱财广进、生生不息。

广西玉林过年要制作炸米花,用于供奉神明、走亲访友和招待客人。将蒸好的糯米趁热放入刻有吉祥字的木模中,压实脱膜后多次翻晒,再浸糖晾干,最后油炸。圆形的米花糖带着吉祥字,充满了年味。闽南地区日常就少不了炸物,春节更是热闹非凡。炸芋头寓意多子多福,是祭祀的首选。炸枣外皮金黄,圆滚滚的象征阖家团圆,有甜口和咸口之分。菜粿则是先蒸后炸,用白萝卜和大米混合成浆,蒸熟后再炸至外皮金黄,口感鲜香酥脆。

杭州在春节和立春都有吃春卷迎春的习俗。春饼皮薄如蝉翼,卷入芥菜、香菜、笋、香干、雪菜等时令食材,包好后油炸。炸好的春卷外皮酥脆,馅料鲜嫩,甜口的还可以卷红豆沙。

当然,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春节炸物远不止这些。在西南地区,糖油果子、炸洋芋和各种粑粑深受人们喜爱。同样是支起油锅,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口味偏好,有人钟情于油香酥脆,有人喜爱喧软香甜。正是这种差异,让春节的美食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在如今这个美食触手可及的时代,故乡的油锅和那些满满当当的新年炸物,依然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它们不仅是游子归家时品尝到的第一口家常味道,也是离家远行时,妈妈装满爱意的叮嘱与陪伴。这些油炸碳水,干爽易携带,无需二次加工,成为了打工人旅途中最温暖的慰藉,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年味的坚守 。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