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很多篇作品里都提出过这样的一个看法:那就是对于多数打算做事业的人来说,历史的意义其实和文学差不多,都是一种借鉴。只不过历史是真实发生的,而文学是允许杜撰的。
前些日子小编遇到过一些在工厂打工的人,他们对于自身没混的太好,给出了两个原因:第一是自己没上大学,如果上了大学就可以成为人上人了——当然他们也参加过高考,高考成绩大多也都在300分以下。换句话说,他们没读大学并非因为其他因素,单就是因为自身学习太差。而他们的成绩,即便大学毕业又能有多大的造化,还真是未知数。当然小编的读者多数也都是明白人,应该清楚我表达的意思;而第二则是自己的父亲在1980年代没上大学,如果那时候读了大学,就成了干部,拿到时代红利,那他生来就是体面人,富二代,不用去工厂流水线干活了——可话说,1980年代,高考也是存在的,而且,那时候多数人没读大学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大学没扩招,录取的少。他父亲没读大学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没考上。
其实,多数人没有自知之明的,他们对人生失败的定位是没有机会,但却忽略了,机会其实也需要有实力去驾驭。
比如今天要说的赵德昭的故事。
1、赵德昭的环境赵德昭,是宋太祖赵匡胤实际上的嫡长子。说实际上是因为赵德昭有个哥哥,不过很早就死了。因此赵德昭顺位继承,成为了赵匡胤的嫡长子。如果放在平常年头,赵德昭就是大宋朝的太子。
但是赵匡胤称帝的时代并不适合这个规矩:因为五代十国的乱世持续半个世纪了,并且,雄主的第二代当皇帝没多久就丢了江山,也成了惯例。比如赵匡胤的皇位就是从柴家小孩手里霸占来的。所以赵匡胤不得不担心:赵德昭如果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会不会也让北宋重演五代十国的历史?
其实人没法确定自己的生卒年。所以赵匡胤称帝后,对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相对大力培养。这样即便是赵匡胤死了,自己的弟弟也可以称帝,并且驾驭局势。虽然兄终弟及不如父死子继,但毕竟江山还是赵家的,没外流。
实际上赵匡胤晚年的时候,赵德昭依旧很软弱。所以,赵匡胤死后,赵光义虽然没有“皇太弟”的头衔,但还是继承了北宋的皇位,成为了宋太宗。当然赵光义也知道父死子继是传统,所以一方面表示自己将来会让自己的弟弟继位,另一方面也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打算用军事手段来树立自己的威望。
赵光义在位期间,吴越国被北宋吞并,北汉被北宋灭亡。就连西北的定难军(西夏的前身)也一度向大宋称臣。
2、赵德昭之死不过,从机会角度来说,赵德昭还是有机会的。
赵光义曾打算将燕云十六州从契丹手里夺回,于是对契丹发动讨伐战争,赵光义选择御驾亲征,而赵德昭也被命令随着大军一起。但是在高粱河一战,宋军遭遇溃败,混战中,赵光义也一度失踪。
当时宋军的将领认为,既然皇帝丢了,那大宋就得拥立一个新皇帝来节制前线,防止辽军趁机掩杀。赵德昭作为太祖皇帝的嫡长子,当然有皇位继承权,所以,将领打算拥立赵德昭称帝。
此时对于赵德昭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并且赵光义主导的战争刚刚遭遇残败,军队威信方面,对赵光义非常不利。并且,多数人更认可父死子继,所以对于赵光义,不少人将其视为有皇帝尊号的摄政而已。
赵德昭犹豫了。就在赵德昭犹豫的时候,赵光义乘坐驴车返回军营,拥立的事情也没了下文。但是这件事让赵光义对赵德昭猜忌很大。之后没多久,赵德昭就被逼死了。
3、并非遗憾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赵德昭错失了称帝的机会。其实并非如此。
赵德昭其实也有自己的顾虑。
其实,自行称帝,尊原本的皇帝为太上皇的情况,在宋朝之前的历史上也是存在的。比如李亨称帝就是自行称帝,并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这个作业赵德昭倒是可以抄一抄。
但是赵德昭并没有,根本原因就是:赵德昭很清楚,如果赵光义没死,那么接下来的局势,自己并没能力驾驭。所以因为忌惮这一点,赵德昭才没敢走出这一步。
说白了,机会来了,但是赵德昭很清楚自己不具备掌控局势的能力。
说白了他没兵权,自己也没什么掌控的军队及可靠的势力支持。赵匡胤有点傻,儿子德昭都二十来岁,据说他年龄已达25岁,可以掌一部分军战场历练了,有兵权才更能培植势力自保及上位,顺便压制赵二势力....... 也不知道他咋想的,儿子都二十多岁了还当心 皇帝年幼被翻盘,拉着去战场打几战历练,然后分一部分军队给他带,尸山血海出来的继承人能差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