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过了惊蛰,踏入了仲春的时期,这个时候天气转暖,雨水天气也慢慢变多。显而易见,环境的湿度也在慢慢增加。 那大家常说“湿为长夏主气”,为什么春天也要防湿气呢?
湿邪又分外湿、内湿,外湿是多因气候潮湿、久居潮湿之地,或者涉水、淋雨,出汗沾衣。这些都会导致湿气重,使人发病;所以外湿四季均可见湿邪。
而五行中,春季又对应肝,肝盛则伤脾胃;仲春雨水又开始变多,雨多湿气重,湿邪易入体,出现脾虚、湿重的情况。
那湿气重有哪几种表现呢?
1.容易困、嗜睡、疲乏无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这个春困可能是脾虚湿盛导致的。“湿气”多黏腻不爽,容易停留滞积,所以湿性多黏滞。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伤人有下行趋低之势。
2.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这是因为湿气阻胸膈,气机不畅,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出现这些胃肠道的表现。
3.泄泻、水肿、小便短少,这是因为湿邪侵袭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 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所致。
4.小便浑浊涩滞不畅、妇女黄白带过多;这是因为湿性重浊黏滞,湿浊下注,则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黏腻不爽。
在这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常见的古方,四君子汤,可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
如果有脾胃亏虚,四君子汤加上人参、白术、茯苓、炒甘草,可补脾胃、祛湿助运。
如果出现腹泻水样便饮食较差,建议用参苓白术散,主治饮食不进,多困少力、呕吐泄泻等症状。
治疗湿气的方法很多种,应当分表里、虚实、寒热和兼夹主次。
如果是外湿致病,重点应在祛邪,如果尚在表者,应微汗之,久则疏通、渗泄,如果湿阻经络关节者,应祛风胜湿通络,而内湿为患,重在健运脾胃。
注意导致湿气重的原因有很多,需要辨证论治,文中所述方药仅供学习参考,如需用药请在医师指导下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