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物,包括主角、配角与凶手“X”,都是漫画家笔下的人物,生活在一个二次元空间。但是在首周的节目中,观众已经可以看到,这个空间似乎开始“失控”,主角们在原本应该抓住疑犯的地方不仅没能成功,反而落入疑犯设下的“陷阱”。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原本漫画家可能设想的是主角团的一系列抓凶故事,而现在转变成了这个特殊疑犯“X”不断逃逸隐身、不断自主设置障碍的故事,他的“自主意识”和“造物主”漫画家的主宰权利也在不断拉锯抗争。
作者:蓝二、张小溪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一个幽暗的密室,空间完全倒转,神秘的八卦阵与凌厉模样的十二生肖,处处藏着待破解的暗号。
八卦阵突然高速转起,左右颠簸,浑如盗墓小说情境般,众人重力失衡,死死牵扯住彼此。
一圈,一圈。一轮,一轮。
这可不是哪部刚刚上映的探险悬疑片,而是爱奇艺新综艺《最后的赢家》里的破案场景。
当刻着十二生肖的石雕板逐一翻转时,弹幕里飞过一片惊叹——“太会玩了”,“大制作”,“经费在燃烧”。
实话实说,在这之前,很多推理类节目都收获过“有钱”的评价。随着受众审美的逐步提升,平台的自制综艺从同质化发展逐渐转为对垂类节目的精细雕琢,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谁都不敢给用户提供“粗制滥造”的娱乐产品砸了招牌。
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过往的悬疑、推理类综艺,建造实景楼阁、设置华丽机关已不稀奇,真正能够提供沉浸式体验的节目其实少之又少。
就《最后的赢家》首周状态来看,节目显然花了更多的心思在沉浸感的打造上。在置景制作这些硬件维度之上,更重要的是对游戏任务这些显性形式背后的故事逻辑进行重点打磨,无论是烧脑的长线剧情、扎实的事件创作,还是案件背后暗藏的世界观,多个角度的新意都进一步突破了推理类综艺原有的局限。
所谓的沉浸式,正是让观众在看综艺的过程中,意外体会到了追悬疑剧的烧脑快感。
打造沉浸感,高浓度的“剧”氛围
要让观众入戏,代表着这一外来视角、来节目参与的嘉宾得先一步入戏。
在节目建立整体故事背景和世界观的先导片中有这么一个段落,挑夫在酒家遇害,嘉宾组成的五人破案小队走出酒家去追踪疑犯。在这样一个线程中,他们一路急速奔走,从闹市大街到湖边亭台,再穿过长廊、园林,不断发现线索破解谜题,最终却是被种种线索与疑犯误导走进了一个密室“陷阱”,由此再开启下一个任务环节。
在这样一个七八分钟的动态过程中,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很多特点。破案小队被种种未知牵引着向前,这个故事的前一剧情和下一走向,由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步动作写下。在他们的行进过程中,周围的环境是真实环境,不为他们“开绿灯”,他们追踪疑犯需要跑过长长的走廊、大片的园林,最终累得气喘吁吁、有人掉队;在路途中,周边百姓的日常行动正常发生,所以他们有时还可能会受阻于一群群忙碌工作的人——就像影视剧中的追踪一样,也会失去目标再重新寻找。更妙的是,所有人都在情境和角色中,做出自身最自然的行为反应,增添了许多小火花和小意外——比如当小队要启动一个线索时,一位NPC搜查官突然“抢戏”、大声喊停,然后自己往外躲了几米留下安全距离,再让他们继续——而在这个NPC的求生欲影响下,破案小队众人也都抢着往后退,简直离谱又好笑。
庞大的实景,由嘉宾们比较自主开展的剧情发展,全员真实的人物群像,没有过场或解说、不被打断、自然延续的任务,这不就像极了一部影视剧的元素?
当然,作为一个大型实景综艺,它的细节是非常大量且细密的,我们其实不能通过文字尽述,但从首周节目中,我们已经可以发现它与过往综艺总分型、片断式任务不同的,在内容的深度、连续、整体性创作上,努力去完成的一些实现。
首先,要让观众“入戏”,节目要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
为什么会发生案件?为什么是这个主角团来破案?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嘉宾请入场景中,对于观众而言也只是看着屏幕里的明星完成任务而已,哪怕推理过程再曲折,也难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这里也是这档节目最核心的创作之处,他们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剧中综“的模式,用小说剧情带动案件的发展。
从一开始节目就为观众构建了整个故事框架:这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位漫画家所构画的连载作品,五位嘉宾是身处故事中的主角人物,他们要惩恶扬善,背负的使命就是去侦破一桩桩案件。
当人物动机成立,同时节目的任务和玩法随着“漫画小说”的起伏转折顺叙展开,观众自然会进入到一种完全跟随事件发展的“追剧”状态中。
在这样的世界中,嘉宾阵容其实已经化为了“主角群像”,他们以鲜明的个人辨识度自然打出人物亮点,并结成一个多元的团队,也让探案推理的过程更具一种打通屏幕内外的连接感。
《最后的赢家》非常聪明的一点是,它并没有特别去集齐五个“最强大脑”式人物,与观众在推理能力上拉开距离。
仔细看看如今的五位主角,赵又廷、李易峰、关晓彤、秦霄贤、唐九洲,他们本身就代表着不同的人群画像,承担起了不同的团队角色。赵又廷稳重,是团队中“大哥”的存在;李易峰看似调皮耍宝,但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关晓彤既能读懂机关设定,也有胆怯的一面;秦霄贤表面上害怕破案,但追问起嫌疑人毫不手软;唐九洲虽然年龄最小,但擅长破解谜题、观察入微,是团队的智多星。
从不同人物的视角看过去,对应的正是不同观众的视角,屏幕内外都是玩家,不靠额外的Buff加持,大家同频探案,一起发现线索解开谜团。
尤其还值得被重点提及的“配角”群像,也就是常规综艺中的NPC人物,每位群演都不是随意打酱油的存在,甚至没有特写的路人都可能是最后的杀人凶手。比如当主角们探破挑夫被害的真相是“用一块带毒液的手巾擦了自己的伤口”时,所有人回忆,包括镜头也在回放,大家才发现原来是当时犄角旮旯完全没被注意到的一个路人老者递了这块手巾,而回到几分钟前,可能连处在上帝视角的观众们都会以为那是一个好心劝架路人的一个“举手之劳”——这意外很可以!
目前在首周节目中,观众们已经看过了很多个有面目有故事的“配角们”,酒家老板娘、说书先生、大夫、小二、挑夫、挑夫老婆、搜查官,每个人都在自己“过戏瘾”,一个个似乎藏着黑幕的状态,一幅幅犹疑躲闪的面孔,生怕自己不被主角和观众怀疑,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忍不住处处猜测,不敢挪开视线漏掉一眼。
这次节目也是下了大力气了,这些配角们都是请来开心麻花专业表演团队合作参演的,他们以过往在话剧舞台和影视剧中熟稔的表演细节,随手拈来的真实人物反应,结合故事本身对人物的细致入微的刻画,让观众在剧情发展与观看推理中能做到不出戏,更是第一次在同类节目中呈现出了完整的社会群像链条。
当然,非常值得一聊的,还有节目大规模的置景,不仅有横店的大体量实景调度,实地搭建的真实场景,还有设计的种种机关场景——光在首周节目中我们就看到,除了前文提到的场景,还有高楼顶层停机坪、城市广场、花园小屋、篮球场、农场农舍等等。空间的自然交替是带来着剧情的演进和任务的升级,这种虚实空间的结合符合故事剧情的合理发展,场景的变化营造出悬疑推理氛围,让观众告别单一场景所带来的审美疲惫。
“探险故事”+“悬疑推理”的综艺二重奏
“记住那个橙子。”
对于惊悚片、犯罪片的重度影迷来说,这句话可能并不陌生。
在电影《教父》三部曲中,平平无奇的橙子被赋予了新的意味。有影迷事后总结,仅在《教父》第一部里,橙子镜头就已超过10处,每一处都蕴含不同的影射意味。整体来看,橙子彻底变成了不详的预兆,每次镜头中有橙子出现,就意味着有人即将被谋杀或死亡。这些“细思极恐”的细节成为犯罪悬疑题材始终备受追捧的重要原因。
说回《最后的赢家》,节目同样也是用环环相扣的线索设置,升级了剧情的整体烧脑程度。
在首周节目中,尽管众人找出挑夫被害的手法,但却没有揭开一个关键问题,他到底为何会被害?
重看先导片时有这么一个细节,挑夫听到说书人讲疑犯“X”在隔壁村的杀人行径时,脱口而出了一句,“就那几个‘杀人犯’,他们几个……”——显然,“他们”并不是指一个人,而在之后的推理和侦察过程中,主角们和观众看到的黑衣人“X”却始终是一个人。
或许挑夫早就知道甚至见过“X”的真容,目睹了这个犯罪团伙的存在,最终才会惨遭毒害。
而“X”这个符号,也成为节目中一个关键的悬疑符号,由此时时处处贯穿在整个故事和任务进程中,隐隐指向背后的深度无法预知,不断勾着人们,不断引发他们的猜测。
在这样的过程中,主角们的处境也并不“安全”。
与其他同类综艺不同,在《最后的赢家》所构画的世界中,来此的嘉宾们不是在案发后置身事外找答案的人,而是身处其中,实时经历着事件,冒着“危险”从揪出犯人、找到答案的人。
由此他们总在面对未知,不断经历“节奏”的变化。比如前一秒,他们还聚集在酒家中在有限区域翻查线索开动大脑,下一刻他们就在大街上开启狂奔模式追踪疑犯,而以为就要在一个房间中揪住犯人时,却发现进入了一个陷阱,里头有多重谜题,需要解开才能寻门而出——但是,这道门出去之后,作为一个团队出击的五人,又瞬间被拆散,每个人又被束缚,需要各自独立释放自己,找到同伴。
这样的变化一下就高度结合了多种游戏模式的特点,让悬疑、惊险、推理,与不断反转的结果,甚至破坏规则的突围,互相交织碰撞,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趣味看点。
比如在众人进入密室“陷阱”后,一时需要破解中国五行八卦和生肖组成的带有传统文化的迷阵,一时又需要去推导带有非常规思维的数字图形谜题,更惨的是还要在如游乐园设备般颠簸转动的大八卦盘上,不断抢占正确方位,真正贡献了自己的手忙脚乱与五体投地。
像我们之前提到,在这个故事型综艺里,主配角人物们认真地沉浸在完成角色,给观众们完整观感,而在这样的节奏变化中,他们则不由自主地被激发出本人的真实反应和放大状态。
例如挑夫死后,主角们在搜查线索的过程中询问挑夫妻子,被后者质问“难道我会杀死我的夫君”,李易峰与关晓彤立即异口同声地“怼”了回去,“诶哟,那可不一定”——一副理智自持的模样。而没过多久,关晓彤在酒家外的草坪上不设防地发现被疑犯丢下的老者假面,惊慌失措忍不住吓到尖叫,这也使得观众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仿佛也感受到了命案现场的恐慌。
前一步是高光人设神算无敌,转身就可能被吓得大叫,或者被“折腾”地求饶——这种真实流露的人物反差,也给节目内容带来了很多自然的喜感,营造出令观众一时紧张一时放松的氛围与看点。
这样的铺陈与变数的交织,全新地构建了综艺的氛围,在这样的过程中,悬疑的紧张、刺激感,与探案的烧脑快感、冒险的未知感不断交融,给观众带来了格外新奇的感受。
长线思维构建“推理世界观”,长周期勾住观众
一个好的悬疑故事,必然是坚决不肯提前向观者露出真容,以最高程度地蓄积着自己的迷雾感。
在《最后的赢家》首周节目刚刚展开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描述起与“X”相关的村落案件时,说书人提起案犯是五个人——这与破案小队的主角人数刚好一致,带着悬疑小说的思维我们忍不住展开不靠谱联想,难道这是个《罗杰疑案》式的、第一人称人物其实是凶手的故事?而即便把这种思维收回来,也依然觉得主角五人,与疑犯五人,未来一定会有某种对应性,或许是设定上的,或许是任务上的。
不怪我们做这种猜测,因为这档节目就是处处勾着人们保持这种“草木皆兵”的疑心状态。
这很大程度上与节目用户视角的创新有关。比如在这里的推理探案,不是主角们搜集齐线索,然后带着观众一起思考解谜。相反,从案件的发生,比如挑夫的被害,就是在主角和观众面前一步步进行的,所有人能看到挑夫喝酒、骂人、耍酒疯,看到他被害前接触到了哪些人、做了哪些动作。节目充分地释放“迷雾”,NPC们沉浸表演,有些线索也稍纵即逝,因此爱推理的观众们得高度专注地盯着这些细节。
好笑的是,因为主角们是同步经历着观众的观看视角的,所以在观众还在猜测迷惑的时候,看到的是主角们一会惊吓一会困扰的脸,并且他们也是不敢放过细节地把每一个人、每一处都看作疑点,全盘猜测一番,心理上极为同频。在这样的视角设计下,屏幕外的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和主角们冒了同样的先入为主的错误,又有时候也会因为占据了上帝视角、相对看得更全面的优势,比主角们更早一步触及真相,此时就吃瓜式地看着主角们如何绕了远路又如何回归真相。
比如当前文所提的搜查官将自己找到的纸条与嘉宾们分享后,他没有提出要一起探案,而是借口有事马上离开。转身告别时,搜查官脸上的笑容立即消失,露出了一个较为凶狠的表情。网友们开始在弹幕里品味这个情节背后的意义,是否意味着与主角们携手合作的搜查官也并非好人,与“X”的最终身份有关。并且这个细节只有观众们可以看到,主角团完全不知晓,这种可能“受误导陷害而踏上歧路”的剧情发展,给未来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在故事层面的设计之外,节目还用了一些技术上的互动小手段,比如每当节目里出现新线索的时候,用户的屏幕中也会在相应的地方闪现出小方框,点击即可与嘉宾同步收集线索,这些有想法的小小新体验都让推理类综艺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事实上,除了这种具象的、来自于更高参与感和互动感的吸引力,《最后的赢家》所打造的长线故事形态,将会是由整个节目周期里去吸引观众的关键。
就像我们在前文所提,所有人物,包括主角、配角与凶手“X”,都是漫画家笔下的人物,生活在一个二次元空间。但是在首周的节目中,观众已经可以看到,这个空间似乎开始“失控”,主角们在原本应该抓住疑犯的地方不仅没能成功,反而落入疑犯设下的“陷阱”。
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原本漫画家可能设想的是主角团的一系列抓凶故事,而现在转变成了这个特殊疑犯“X”不断逃逸隐身、不断自主设置障碍的故事,他的“自主意识”和“造物主”漫画家的主宰权利也在不断拉锯抗争。比如我们在预告中看到下一期主角团就很快将与“X”再次交手,可能会形成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而在其中,主角们的命运去往何方,他们作为故事里的人物能否也能开启“心智”,众多伏笔吸引着观众继续追下去。
类似的设定也曾在爆款韩剧《W-两个世界》中引发热议,弹幕中也有很多网友提到了这部韩剧,归根结底大家遵循的都是“打破第四面墙”的剧作手法。
这样的创作手法也经常在漫威宇宙中出现。在一些平行版本的故事中,超级英雄们偶尔也知道自己存在于漫画世界、是个漫画人物,像在95版动画片中,蜘蛛侠甚至穿越到了现实世界,不仅见到了斯坦·李,还带着他一起兜了个风。
将戏剧常用的剧作手法嫁接到综艺中,于《最后的赢家》本身乃至整个综艺行业而言,都是一种升级和飞跃,给所有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为何综艺不能营造出跌宕起伏的追剧感?《最后的赢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追剧式综艺可以存在。
而在综艺发展不断成熟的当下,这种追剧式综艺的出现,不仅带头提升了综艺的创作性,也让综艺的迭代创新有了新的落脚点,思考根本逻辑上去给综艺一种新的面面观。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畅想下,在不断挖掘内容打造和开发多元化IP的文化环境下,过去多是剧集故事空间大而衍生出相关综艺,而类似《最后的赢家》这种追剧式综艺是否可以成为一个IP的新类型源头,并去不断拓展出更具互动性和“活”的生命力的影视故事和娱乐玩法?
综上所述,首期节目中如此之多的创新样态都让我们对《最后的赢家》有了更多期待,希望这样的创新只是一个开始。
在未来的发展中,长线剧情的安插还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环节,主角们和“X”的斗智斗勇又会怎么体现,观众的沉浸感和追剧一般的体验又将如何维持下去,一切都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