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马克思在英国发表了一篇通讯稿,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鲜为人知的历史。
古印度同中国都是四大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这位缔造了共产主义的伟大导师,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提起印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贫穷与富有,狂热与虔诚,艳丽与混沌,杂乱与和谐,还有层出不穷的怪人怪事,无论是否理解它的文化和习俗,印度总能做出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马克思因何给出这样的评论?印度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能够被称为“文明古国”,说明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定规模的文明。
早在五千多年前,印度就有了璀璨的印度河文明,而且,印度一词的本义就是河流,印度先是用来称呼印度河,直到后来,才用于称呼印度这个国家。
然而,说是古印度,其实,它连一个真正统一过的王朝都没有。自从本土势力孔雀帝国消亡后,印度就接二连三地被外来势力入侵,关键是,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外族入侵,而且,每一个入侵这片土地的势力,都会留下属于这个时期的文化和信仰,一代一代的入侵者,不断抹去上一代人的基因和文化,然后给印度人民灌输新的信仰。
早在汉朝时期,大月氏人受到战争影响,被迫离开故土,来到了恒河流域,并且很快便用武力征服了当地土著,而后,建立了庞大的贵霜帝国,直到一千多年以后,蒙古的铁蹄也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而这,也是古代印度的最后一个帝国,再往后,印度就等来了英国人,把这里变成了殖民地。
不仅如此,这些还只是外部势力的入侵,其实印度本土就类似于古代中国的城邦制度,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国家,他们不受中央管辖,甚至不采用统一的语言,哪怕是现在的印度国内,还流传着将近三十种语言,就别说外地人去问路了,可能本地人之间交流都费劲。
外来势力的不同传播,本土城邦之间的不同信仰,风格迥异的不同文化造就了印度百花齐放的争鸣,印度河文明消失后不久,横河流域就开始流行吠陀文化,也就是现在印度文化的起源。
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印度河文明衰亡,雅利安人占领了这片土地,带来了吠陀文化,在整个吠陀时期,印度还处于城邦制,但是,已经开始将社会分成了四个阶级,俗称四大种姓,最高的就是婆罗门,一般都是学者或者祭司,其次就是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除了这四种之外,还有一种低贱种姓叫达利特。
有了文化,宗教势力也逐渐形成,吠陀时期的宗教信仰,在公元前七世纪,演化为寓意“永恒秩序”的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目前,印度教是仅次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世界第三大宗教。
这些文化,是经过各方势力博弈,演化,最终彻底扎根在印度本土的文化,你说它是印度本地文化吧,它也不完全是,你说它是外来文化吧,它的发展都与印度民众息息相关。
此后,无论印度如何变迁,这些文化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只有一部分得到了废除,比如城邦制。不过这一制度在英国人看来简直狂喜,因为英国来这里殖民的时候,就怕本地土著联合起来反抗。
结果,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印度各个城邦压根不需要分化拉拢,因为他们本来就互相不搭理对方,从1858年到1947年,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印度地区就是一盘散沙。
当然了,印度要是仅仅如此,怎么会让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如此评价呢。
英国一开始的殖民十分顺利,可是越往后越发现不对劲,随着英国不断的殖民扩张,他们离奇地发现,本地人倒是没有反对外来人,但是本地人和本地人之间却打起来了。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英国在印度的利益,第一次殖民殖到无奈的英国人,只好帮助印度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印度现代化进程的,反而是外来者。
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古印度和现代印度之间的联系几乎没有了,从公元前12世纪开始,先是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进入奴隶社会,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又迎来了波斯人,接着就是亚历山大,大月氏人和蒙古人,印度人从来没有自己统治过自己。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撰写,所以,很多印度历史,其实并非是真正的印度史,只是外来势力曾踏足这里的证明,因此,缺乏统一的文化语言,缺乏长期稳定的政权,缺乏固定的疆域和国土,种种因素证明,很多印度史无从记录,更无从考证。
印度唯一传承下来的,只有宗教和种姓制度,这就是为何,马克思会认为印度没有历史的原因。
然而,印度人民并没有这样认为,尽管他们不了解自己的祖先到底是谁,可这并不能影响他们的自信,影响印度人民的“大国梦”。
从葡萄牙入侵印度开始,印度的殖民史就拉开了帷幕,一直到荷兰人介入之前,这片土地都是葡萄牙人在掌控,到了18世纪,英国战胜了法国获得了印度的殖民权,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
但是英国种种严苛的殖民政策,也引来了部分本地土著的反抗,比如,1857年印度爆发的民族大起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次起义,导致印度连最后一块遮羞布都丧失了,1858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直接任命英国官员为印度事务大臣,这标志着,英国不再通过毫无意义的第三方管辖印度,而是直接由英政府统治印度。
此后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印度已经成为英国扩张的跳板,从这里不断向亚洲各国延伸出去,随着势力的扩大,英国人反而对于殖民地更加苛刻,对于本地的一些工商业,进行随意的打压和剥削。
在这样的背景下,1885年,印度成立了国民大会党,党派最初成立的诉求只有两个,一是保护工商业,二是固定赋税,而这个党派的成立,也为日后印度的独立埋下了伏笔。
1919年4月13日,英军大肆屠杀印度群众,制造了历史上的“阿姆利则惨案”,无数印度人民群情激愤,纷纷抗议要求交出凶手。
可在英国眼里,印度殖民地的身份,并不足以让英方给出说法,因此,1920年甘地改组国大,并且多次领导组织反英斗争,而这,也被称为印度民族运动。
1946年,印度皇家海军发动起义,英国无力维持战争消耗,只好同意了印度的独立。
1947年8月15日,经历过上百年奴役的印度,终于走向了共和国的道路。
在印度人民看来,印度有着辉煌伟大的历史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还经历了不懈的反抗取得了胜利,这些让印度人民非常骄傲,同时,也孕育出一种莫名的自信。这股自信在印度国父甘地的身上,更为突出,甘地所主导的非暴力不合作,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仔细想想就知道有多么离谱。
早在二战期间,甘地就希望把他那套理论传播到中国,甚至大肆指责,声称不应该抵抗日本人的入侵,主动牺牲两亿人给敌人屠杀,这样就可以救下更多的人。
对此,只能说仁者见仁。虽然,这种言论称得上丧心病狂,但深究其因,还是因为印度没有历史可借鉴,印度过去一直被侵略,就算是甘地渴望从中找到启发,也毫无头绪,只能从中悟出一点,那就是面对暴力就躺平,而这,也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来源。
而且,印度人缺乏工匠精神,举个例子,印度建国后,印度空军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行业,然而,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并不是操作不当,而是,印度空军的飞机经常莫名失灵,从而导致坠毁,这是因为印度人骨子里的惰性,导致印度工程师总是很懒散的修理检查,少转动一圈螺丝,少安装一个螺帽,这些在其他国家几乎不会发生的事情,在印度,屡见不鲜。
高失事率背后的原因是工程师的不严谨,不严谨的背后,实则是印度缺乏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不是几年几十年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上百年的文化底蕴熏陶,需要几代人薪火相传才行,而印度作为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自然无法拥有这层底蕴。
事实证明,空想误国,允许你带着骄傲和自信发展,但若是一味的自大狂妄,无法给后人留下一条明显的足迹,未来的印度,仍然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