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明知吕布爱背叛,刘备为何还要收留他?纯粹是想法太多

王玄陵有笔札 2025-02-04 11:12:31

兜兜转转几十年,吃尽了苦,受尽了累,流光了多少辛酸泪。

刘备胸怀大志,但是自从出道以来,净走弯路,别人在争地盘、打天下,他还在寄人篱下,若干年就积攒了三千兵马。就这“强悍”的实力,卧牛山裴元绍见了,都得感动的掉眼泪。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天上掉下来个陶恭祖,陶恭祖,真善良,一言不合就把州让,刘备名正言顺得了徐州,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跃之间成为徐州之主,跻身于诸侯之间。

此时的曹操,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刚刚被吕布抄了后路,差一点就回到了解放前。

所以,刘备起点其实并不低,可以说赶上了汉末之乱的第一波红利,徐州之事大有可为。

要知道,自汉末以来,关东、河北战乱频仍,以至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在经过了多年的折腾以后,兵粮都不宽裕。

而徐州就不一样了,陶谦治理徐州十余年,很少受到战乱的波及,可以说是民丰物阜、兵强马壮,更兼有一支战力强悍的丹阳兵做后盾。

陶谦之所以守不住徐州,是因为年老智衰,缺乏机谋之士,虽不缺兵但是缺将。而刘备就不一样了,刘备素有英雄之志,更兼有关羽、张飞为羽翼,凭借徐州的实力,自守的能力还是有的。

徐州之失,原因有很多。有治理不善的原因,有政治外交的原因,也有缺乏人才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处理与吕布的关系失当。

吕布兵败,因为名声太臭,没有人敢接纳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跑到徐州去投靠刘备。

面对兵败来投的吕布,关羽、张飞都极力劝说,糜竺说的很透彻:

“吕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则伤人矣。”

糜竺并不以才略见长,连他都明白的道理,难道刘备会不懂?当然不会,董卓死后,除了李傕、郭汜等人以外,吕布是名声最臭的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天下共识。

刘备当然也很清楚,“君不见董卓、丁建阳之事乎”,诛心之论在耳,他可以说比谁都明白。

那么,明明知道吕布这个德行,刘备为什么明知山有虎,还要偏向虎山行,难道是有什么深谋远虑?

纯粹是想多了,用刘备自己话来说,吕布大老远的来投奔他,如果不接纳甚至是杀害他,显得有些不仁义,那以后谁还敢再来投奔他。

这话乍一听有道理,稍微一想就是扯淡,老虎进了院子,你还要考虑要不要请他进屋坐坐?

以吕布的名声,相比于收纳他来说,不收纳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绝对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刘备之所以不听劝,完全是因为他性格里的虚荣和叛逆在作祟。

从客观上来说,刘备收留吕布,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徐州的作用。毕竟,刘备刚接手徐州,而曹操此时已经平定了兖州,很大概率上会回来打徐州。以吕布的战斗力,驻扎在小沛,对曹操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但还是那句话,弊大于利。

以刘备的心思来说,完全就是“衣锦夜行”的心理,从起兵以来,兜兜转转,一直都是个拿不上台面的角色。而吕布虽然名声差,但是他战虎牢、杀董卓、袭曹操,天下闻名。

刘备刚得到了徐州,急切需要别人的肯定,面对势败来投的吕布,如果收纳了他,那名气可就大了去了。

当初曹操围徐州,孔融建议向刘备求援,刘备听闻之后,不由的感叹道:“孔北海也知道有刘备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与他后来接纳吕布的心态是一致的,都是虚荣心在作祟。

除此以外,刘备的性格当中,还存在一种叛逆心理。每次有大的成功后,往往喜欢表现自己的主见,别人说什么,他偏偏就要反着来。

比如称帝以后,他不顾众人的劝阻,坚持要兴兵伐吴,而且还赌气,让诸葛亮留守成都,独自带着一帮子荆州籍的大臣出征,结果损失惨重。

收容吕布,其实也有这样的心理在作祟,因为徐州来的太容易了,他有点飘,也要彰显自己的主见,所以他要跟关羽、张飞等人对着干。

纵观刘备的一生,每次取得重大的成绩后,他就一定要整点幺蛾子,一意孤行,不听别人的劝谏,结果无一例外的都是损失惨重。

拿徐州来说,刘备的运气简直是太好了,整个汉末群雄,也只有他有如此顺利的开局,但他却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刘备如果听劝,完全可以摆一出“鸿门宴”,摔杯为号,吕布立马为齑粉。如果谋划的再细致一些,让关羽、张飞跟吕布手下将领搞好关系,然后摆“鸿门宴”斩了吕布,收编吕布手下张辽、高顺、陈宫等将,徐州的事情大有可为。

刘备早期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谋士,如果收编了张辽、高顺、陈宫,以徐州的实力,再联合扬州的袁术,对抗曹操不在话下。

别忘了,兖州是四战之地,曹操周边强敌环伺,更何况兖州一直都是缺粮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机会可以说是大大的有。

可惜,刘备的性格缺陷太严重,徐州收纳吕布,果然不出糜竺所料,刘备从一方诸侯又沦为了丧家之犬,可以说一夜回到解放前。

0 阅读:2
王玄陵有笔札

王玄陵有笔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