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曝裁员的keep,中报亏了1.6亿元

短平快说 2024-11-29 09:28:46

“运动科技第一股”keep被曝裁员,公司称此举是正常的人员调整迭代。

keep在2023年摆脱亏损,但今年上半年再次陷入亏损中,而去年盈利主要是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14.32亿元所致。

实际上,公司至今尚未实现“自我造血”,近年来的经营现金流均为净流出,但自2021年以来收窄明显,主要与公司减少费用支出,尤其是减少销售费用支出有关。

需要关注的是,自2022年以来,公司的月活跃用户总体呈现减少态势,这与公司减少营销支出有关,不过公司在上半年再次加大了销售费用支出,使得月活跃用户、月度订阅会员同比有所增加。

被曝裁员

据界面新闻电厂报道,keep于近日开始进行一轮裁员,裁员幅度在10~15%之间,裁员主要集中在线上、国际化和市场等部门。

本次裁员赔偿分为两种,在keep工作年限超过三年的员工被裁后最多可以通过协商获得N+2(N为工作年限,超过0.5年按照1年计算)赔偿,其他正式员工是N+1赔偿。

keep对此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和提升公司的智能化能力,每年年底都会制定下一年度的公司战略,并根据新的战略进行组织调整和正常的人员调整迭代。

公司的回应佐证了裁员的消息。

实际上,keep近年来的员工数量呈现缩减趋势。2022年底、2023年底的员工数量分别为1243人、955人,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920人,期间员工减少超过300人。

降本增效是互联网企业近年来的关键词,而裁员是降本增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此举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提升盈利能力。

2023年,keep雇员福利开支为6.4亿元,较2022年减少1.27亿元;今年上半年的雇员福利开支为2.82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0.53亿元。

降本增效下,keep的盈利指标呈现上升态势,2022年至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别为40.71%、44.98%、46.01%,累计上升5.3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3月,市场传出keep计划收缩线下健身运动空间Keepland、对运营部门裁员、广州拓店计划结束等传闻。

公司回应属于正常业务调整,同时表示Keepland近期暂停了广州9家合作门店的运营。

8月,keep位于北京市望京麒麟社的自营门店已停止运营。

显然,公司线下业务的发展遇挫,这也是诸多同行的困境。

收入微增,月活跃用户减少

对于健身爱好者而言,Keep或许并不陌生,公司从2014年开始运营,到了2015年就推出软件“Keep”,此后用户迎来了一波大涨,疫情三年更是迎来快速发展期。

最近五年,keep的营业收入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分别为6.63亿元、11.07亿元、16.2亿元、22.12亿元、21.38亿元,增速逐年放缓,其中2023年同比下滑3.33%。

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10.37亿元,同比增长5.4%,扭转了去年收入下滑的困境,增速与此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Keep的收入主要分为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在线会员及付费内容、广告及其他等业务。

2023年及上半年,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收入分别为9.46亿元、5.01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6.8%、7.5%,其中去年收入下滑主要由于电商消费者信心低于预期,公司对新产品扩张和市场策略都采取相对谨慎的策略。

同期在线会员及付费内容的收入分别为9.96亿元、4.37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1.4%、-2.6%,上半年收入下滑主要由于虚拟体育赛事所产生的收入减少,部分被在线会员收入的增加所抵消。

同期广告及其他的收入分别为1.96亿元、988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6%、42.4%,主要由于在线至线下整合广告服务。

作为收入核心的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在线会员及付费内容波动性较大,而广告及其他业务的收入虽保持增长,但对收入贡献较低。

事实上,keep的收入与用户数量息息相关。

2022年至上半年,keep月活跃用户呈现下滑趋势,分别为3638.8万人、2975.6万人、2966万人;平均月度订阅会员分别为362.1万人、319.3万人、328.2万人,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上半年有所回升。

同期,每名月活跃用户的每月平均收入分别为5.1元、6元、5.8元,总体上升,略有波动。

在2023年报中,keep将月活跃用户减少归咎于三方面的原因,包括疫情后线下休闲和旅游活动的增加,导致健身活动暂时减少;2022年疫情限制了户外活动,让月活跃用户大增;公司成本管控策略,减少营销投放活动和获客相关支出。

今年3月底,keep软件更新至8.0版本,主打提供更加出色的运动体验,公司称户外体验对用户群体和用户参与的驱动力增强,App内的工具和数据价值逐渐开始显现其积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keep的投诉量并不低。据黑猫投诉,截至11月28日,keep投诉量高达24745条,已完成21928条,投诉完成率约89%。公司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投诉诉求,进一步完善自身,才能走的更远。

再次亏损,未实现“造血”

2019年至2022年,keep分别亏损7.35亿元、22.44亿元、29.08亿元、1.05亿元,处于长期亏损中。

2023年,公司盈利11.06亿元,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14.32亿元所致。

若是剔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则公司仍然处于亏损中。

今年上半年,公司亏损1.64亿元再次陷入亏损泥淖,上年同期为盈利11.95亿元。

事实上,keep长期以来的亏损是与费用高企离不开的。

最近五年销售费用分别为2.96亿元、3.02亿元、9.56亿元、6.46亿元、5.69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1.94亿元、1.68亿元、3.56亿元、5.37亿元、4.5亿元。

两大费用均呈现先增后减态势,说明公司正在优化费用支出,试图早日摆脱亏损,实现盈利。

今年上半年,keep销售费用为3.23亿元,同比增加0.65亿元,增幅25.8%,主要由于开展了更多品牌推广及用户获取的营销活动,导致推广及广告开支增加。

这也是上半年月活跃用户、平均阅读订阅会员同比增加的原因之一。

同期的研发费用为1.96亿元,同比减少1.96%,其中研发人员成本、云计算服务费用、外包及其他劳务成本减少所致。

长期未能实现自我造血,keep仍能够维持正常运营,这与其强大的融资能力离不开。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在递交招股书之前,keep历经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约6.48亿美元,融资方包括腾讯、时代资本、软银、高瓴等,在F轮,公司获得3.55亿美元的融资。

截至中报,公司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4亿元,较年初16亿元减少2亿元,减少主要由于经营及融资活动所用现金。

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keep的经营现金流均为净流出,分别为2.77亿元、0.71亿元、8.69亿元、4.56亿元、3.19亿元,1.97亿元,经营现金流净流出自2021年以来不断收窄,但仍未实现“自我造血”,压力并不轻。

二级市场上,keep上市之后也曾有亮眼表现,高点至42.4港元/股,但自此之后开始了较长时间的下滑,低点至3.45港元/股,较高点跌幅超过九成。

截至11月28日收盘,公司股价为6.38港元/股,收跌6.18%,总市值33.54亿元,早已不复往昔的数百亿市值的光景,TTM市盈率仍处于亏损中。

(短平快解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PS若稿件侵权或数据有误,请及时联系修正)

0 阅读:5

短平快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