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晚年忆淮海:先打刘伯承可获胜,却被老蒋莫名其妙地否决
1960年,一份尘封已久的国军将领回忆录悄然出现在北京某办公室。这份材料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淮海战役中,国军曾有机会扭转战局,但却被一个莫名其妙的决定葬送。这个决定不是别人做出的,正是那位被称为“千古一帝”的蒋介石。
【国军高层的争执】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如火如荼。徐州战场上,国民党将领杜聿明正面临艰难抉择。
黄百韬的七兵团在东线被华野包围,西线的黄维十二兵团也陷入困境。如何破局?杜聿明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他称之为“互吃大龙”。这名字听着像是下围棋,实则是一招险棋。让黄百韬在东线死扛十天,徐州主力则南下与黄维会师,合围中野。先啃掉刘伯承这条“大龙”,再回头救黄百韬。
第二个方案叫“龙虎对殴”。简单粗暴,集中兵力直接去救黄百韬。但这么干风险不小,能不能救出来真不好说。
杜聿明更倾向于第一套方案。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刘伯承的中野刚打完大别山,元气大伤,重武器也不够。用国军主力围歼中野,胜算不小。
可惜啊,这个高招没能说服他的上司刘峙。
【刘峙的顾虑】
刘峙虽然常被人说成“猪一样蠢”,但基本的军事常识还是有的。他担心两点
首先,黄百韬能不能扛住十天?万一扛不住被华野吃掉了怎么办?老蒋最恨的就是见死不救,坐视友军被围歼。要是黄百韬那十几万人马全没了,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其次,徐州会不会失守?粟裕这个鬼才,老是派小股部队在徐州城外晃悠,搞得城里人心惶惶。老蒋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守住徐州。你杜聿明把兵力都带走了,粟裕要是突然杀来怎么办?
刘峙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先救黄百韬更稳妥。一来他担不起丢掉黄百韬的责任,二来南京那边估计也不会同意置黄百韬于不顾。
【老蒋的致命决策】
争执不下,只好请示老蒋。果不其然,老蒋也不同意杜聿明的计划,命令必须先去救黄百韬。同时还给徐州“剿总”打气,说黄维很快就能北上与你们会合。
杜聿明听了直摇头老蒋啊老蒋,你是不是对前线情况一无所知?宿县都丢了,蒙城也被占了,黄维哪来的路北上?这指挥也太虚了吧。
【老蒋的三大问题】
说起来,老蒋在淮海战役中可真是掉了链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战略上摇摆不定。开始说要撤到淮河南岸固守,没多久又改主意要在徐州一线死守。下面的人都看出这是败招,可谁敢说不?
不了解前线实情。老蒋总是相信国防部的汇报,不信前线将领的解释。比如他以为两个兵团就能打败共军两个纵队,殊不知共军其实派了五个多纵队来阻击。
控制不了手下将领。刘峙、杜聿明、邱清泉等人各怀心思,互相不服。老蒋也没法让他们团结一致。
反观解放军,毛主席给粟裕的指示是一切以前线为主,遇事自己决断,不要请示!高下立判啊。
【杜聿明计划的三大障碍】
假如老蒋真同意了杜聿明的计划,能成功吗?说实话,机会渺茫。
国军行动力不足。要把分散在各地的部队集中起来南下,以国军的效率,能不能及时赶到都是问题。
刘伯承不会坐以待毙。以刘帅的能力,肯定不会硬碰硬。他完全可以在蒙城、亳州、宿县一带周旋,既可威胁徐州,又可保证安全。国军追都追不上。
粟裕随时可能反击。如果杜聿明真带主力南下,粟裕完全可以从围攻黄百韬的部队中抽调3-4个纵队南下支援刘伯承。到时候杜聿明可就骑虎难下了。
杜聿明的计划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重重。就算真的实施了,最多也就是能拖住或围住刘伯承,想要消灭中野主力,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老蒋否决这个计划,倒也不能说全错。不过他要是能亲自到前线去,和将领们当面沟通,说不定还真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可惜啊可惜,这位“千古一帝”终究还是高高在上,与现实脱节,最后只能落得个大陆江山尽失的下场。
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的一些领导,是不是也该引以为戒?离开了群众,脱离了实际,再高明的决策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