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施一公砸200亿打造西湖大学,扬言5年内超过清华,结果怎样了

俊哲看谈历史 2024-08-21 00:56:04

前言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社会逐渐稳定的今天,想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少不代表没有,如今没关系没人脉的普通学子,学习仍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

为了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道路,2018年施一公辞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职位,打算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建设西湖大学上,并为此招揽投资200亿元。

在筹建西湖大学时,施一公更是发出了“要在5年内超越清华”的豪言壮志。如今已经2024年了,施一公当初筹建的西湖大学,如今办的怎么样了?

一心为公施一公

说起西湖大学,我们得先聊一聊西湖大学的校长施一公。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郑州,因为父母都是大学生,那会大学生毕业还包分配工作,施一公父母毕业后,在本地就分配好了工作。

信息来源:共产党员网 2015年3月20日——施一公:怀念我的父亲(泪奔好文)

施一公的父母刚好在省电力局里工作上班,所以施一公家里还算富足,不至于让他从小就挨饿。不过施一公对郑州这个家的记忆,似乎并不多。

1969年,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施一公的父亲施怀琳被调到驻马店的小郭庄村。施一公的母亲以及他的哥哥姐姐,也跟着一块来到驻马店。

到驻马店后,施怀琳开始认真学习干农活,什么撑船、撒网、捡牛粪、捉青蛙等,在父亲工作的时候,年幼的施一公有时也会跟着父亲一起出门工作。除了干农活之外,施怀琳还会一些别的特长,比如理发、裁衣服、做家具等。

等到了该上学的年级后,施怀琳还会教导施一公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告诉他科学是如何的有趣,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知识。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施一公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施一公问他的父亲,为什么要给他起名字叫“一公”。施怀琳告诉他,希望施一公长大以后,可以一心一意为公家的利益着想,所以才给他起名叫“一公”。于是施一公便记下了父亲这个“一心为公”的心愿。

在小郭村,由于施怀琳为人友善,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遇事都喜欢找他来帮忙。比如因为施怀琳会理发,小郭庄的乡亲们,都喜欢找他帮忙理发。每次理完发,施怀琳还不收乡亲们的费用。

因为施怀琳还会裁剪新衣服,所以每年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村里的乡亲都会扯几尺布,来找施怀琳做一身新衣服,有时施一公的母亲和姐姐也会帮忙裁剪。

对于施怀琳的恩情,小郭庄的乡亲们自然也不会忘。乡亲们时常会拿一些自己家的红薯干、豌豆角等食物来表示感谢。时间久了施怀琳在村子里的名气传开了,不管谁家有个啥事,都会请施怀琳来调解。

在父亲以身作则的影响下,施一公从小就立下了要为党,要为人民做贡献的愿望。这也正应了他父亲给他起的这个名字,“一公”一心为公。

国外留学归来

立下要一心为公的志愿后,施一公在学习上十分的努力。加上他的父母都是大学生,所以在学习指导这方面,施一公自然是不用担心。

在自身的努力,加上父母的指导下,1984年,施一公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对于自己没能参加高考这件事,施一公表示有些遗憾。

在大学期间,施一公的父亲施怀琳不幸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司机撞伤,司机把施怀琳送到医院后,由于施怀琳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最终他不幸去世。

这对还在上大学的施一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施一公常常夜不能寐,为什么医院不及时救治他的父亲,为什么非要等交完定金,医院才愿意开始救治。晚上睡不着觉的施一公,常常会跑到圆明园里来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

但是在母亲的开导下,施一公渐渐想通了。施一公想起父亲在世的时候,喜欢助人为乐,总是想着怎么才能帮助附近的乡亲,父亲用自己的善良,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温暖。作为父亲的孩子,施一公觉得自己应该子承父志,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想明白这些事情后,施一公摆正了自己的心态,重新在学习上下苦功夫;1989年,施一公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从清华大学毕业。

清华大学毕业后,施一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打算继续深造,于是赴美留学。1990年,施一公在美国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他成功获得了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

由于施一公在生物学优秀的表现,1997年,普林斯顿大学聘请他为生物学的助理教授。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更是任命施一公为该校的终身教职。两年后,施一公又学校被聘为正教授。

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施一公看见了太多,来自己中国的留学生,被欺负的画面;还有一些留学生,直接崇洋媚外诋毁自己的祖国。看到留学生的这种状态之后,施一公感到十分的痛心,并决心为祖国的生物学建设出一份力。

自2003年起,施一公每年都会回清华大学讲关于生物学的演讲,他想帮助国内的生物学科进行建设;到了2006年底,施一公开始在清华大学建设生物实验室,2007年他的实验室开始运行;

创建西湖大学

在国内开始工作之后,施一公意识到当前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为科学研究的人才。于是施一公便想改变这种方式,比如建一所新的大学。当施一公把这个想法和朋友诉说之后,朋友们也对施一公这个想法表示支持。

信息来源:新华社 2018年10月21日——施一公:筹建西湖大学是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

2015年,施一公和陈十一、王坚等7人,向国家提交了创建西湖大学的建议书;201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施一公等人的请求,同意施一公等人在杭州建设西湖大学。

在西湖大学成立会上,施一公发表言论:“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他认为创建西湖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探索;施一公想创建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的小型研究型大学。

2018年,为了把精力全都投入到建设西湖大学上,施一公辞去了当时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职位。2018年4月,西湖大学正式开始动工建设,2022年7月西湖大学首批本科生开始入校。

截止到2024年5月,西湖大学目前已经有两个校区,分别是云栖、云谷两个校区。西湖大学目前开设了4个二级学院,7个本科专业。

目前西湖大学还没办法和世界一流名校相比,但它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西湖大学建校的时间太短了。如果给它足够的成长空间,那么未来肯定不可限量。

结语

关于筹建西湖大学,施一公曾对外表示,这是他这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施一公想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在年轻人可塑性还较高的时候,他希望经过西湖大学的培养,这批年轻人可以承担起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西湖大学是施一公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探索,至于探索的结果是否成功,我们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不论这次改革探索是否成功,施一公为中国教育界的付出的功劳,都是不可磨灭的。

0 阅读:0
俊哲看谈历史

俊哲看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