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征文|《童年的灯笼》李贤—063号

大豫出版 2025-02-15 15:31:24

童年的灯笼

文/李贤

“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高高挂,照得眼前一片红。”这首童谣伴随着我们童年的灯笼,在记忆中依旧明亮如初。光阴逃得无影无踪,往事也被卷走,但那些提着灯笼的夜晚,光影中依然闪烁着小伙伴们轻快的身影和亲人们温暖的笑容。

小时候,春节对我们孩子来说,就像一场期盼已久的盛宴。等得焦急,盼得抓心。一年到头,我们在大人们的忙碌中匆匆度过,唯有此时,可以尽情享受美食、穿上新衣、肆意玩耍,心中无数的愿望也似乎都能实现。父母在备足年货后,总不忘为我们亲手制作一盏灯笼。或许在他们心中,这灯笼便是好日子的象征,是点亮希望的“火种”。

那时的灯笼,制作虽简单却满是爱意。不像如今市面上的灯笼,有开关、小灯泡、五彩斑斓的灯光,甚至还有悦耳的音乐。长辈们做的灯笼,大多是用细竹竿破开做成框架,底部固定一个带钉子的圆木底座,中间伸出几根细丝,用来固定蜡烛。蜡烛只有小手指般大小,我们每天都会在口袋里装上几支。灯笼的两端微微收拢,中间鼓起的部分通常有六个面,也有四个面的。糊上白纸后,纸上画上花鸟虫鱼,或是样板戏中的人物,顶端伸出一根铁丝,系在提灯笼的木棍上。虽然做工粗糙,但带给我们的快乐却丝毫不减。

有些父母忙于生计,没时间亲手制作灯笼,便会带着点礼物去找村东头的二傻。二傻虽然没上过学,走路歪歪斜斜,脑子似乎也不太灵光,但他却天生有一双巧手,尤其擅长画画。村里的女人们绣枕巾时,常常找他画图样。他做的灯笼,家人常常挑到集市上去卖。扁担两头挂着几十个灯笼,灯笼上的绘画栩栩如生,走在街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小村过节的高潮是在元宵节,因为这天过后,村人们便开始一年地忙碌了,大家珍惜相聚的时光,白天各路花会穿街而过,晚上又开始闹花灯。我们小孩子更是人来疯,早早吃过晚饭,便迫不及待地提上灯笼跑出家门。这时的村街成了灯笼的天下,好像在举办灯笼大赛。

孩子们越聚越多,像一群群萤火虫,从村东飞到村西。大家围一起品评着谁的灯笼上画的图案更具神采,那画像如电影镜头似的,一个个闪着光彩。会有调皮的男生突然扔一个炮仗,一阵骚乱之后,紧接着便传来笑声、骂声、哭声,因为谁的灯笼在躲闪时烧着了……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元夜,是我们胡同几个孩子提着灯笼玩捉迷藏,在生产队的一个大杂院里东躲西藏,二宝把灯笼吹灭,想隐蔽得深一些,结果一脚蹬进了虚盖着的一口红薯窖里,红薯窖有井那么深。大家吓傻了,飞跑着叫家长,半村的人都惊动了。我们小孩子被呵斥着不准近前,不知大人们是怎么把二宝弄上来的,只听说他已经昏过去了,人们赶紧抱着去卫生所找医生。后来听人说,他醒过来后,先问他的灯笼在哪里,他的灯笼早已被慌乱的人群采扁了,父亲先把我的灯笼拿给了他。第二天,父亲又重新给我做了一个。那天我们去看二宝,见他还心有余悸,蔫了许多,但我的那盏灯笼还在他头顶上的墙上挂着。

多年后回家,再见到二宝,他的孩子都上大学了。每当讲起那晚的情景,他满脸笑容,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惊恐,我们像在谈论埋在深处的宝藏,就连语气都变成了一种神往。

童年的灯笼不会熄灭,连同纯真的友情、浓浓的乡情和父辈的爱会一直亮在时光深处。

作者简介:李贤,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务必联系大豫出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