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征文|《年的传说》薛宏新—013号

大豫出版 2025-02-02 21:11:59

年的传说

文/薛宏新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豫北大地,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缓缓展开其雄浑壮丽的篇章。这里,是黄河母亲深情抚摸过的胸膛,是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摇篮。每当岁末年初,寒风凛冽之时,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便涌动起一股股激情澎湃的力量,那是年的呼唤,是岁月的交响,是亿万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热烈追求。

在这片热土上,年的传说,不仅仅是一段段古老的神话,它是豫北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写照,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每当冬日的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年的气息便如潮水般涌来,它带着丰收的喜悦,带着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激荡在每一个豫北儿女的心头。

年,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情感的纽带。它让远行的游子归心似箭,让分散的家人重聚一堂。在豫北,年的味道,是母亲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是父亲门前挂起的大红灯笼,是孩子们手中挥舞的鞭炮,是夜空中绽放的璀璨烟花,更是每个人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温暖与感动。

今天,让我们共同翻开豫北年味的新篇章,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去品味那份历久弥新的深情,去见证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在这里,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年的故事,都在传唱着豫北人民的豪迈与坚韧,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去聆听那穿越时空的年之颂歌。

在咱豫北这片儿,一到腊月根儿,年的味儿就像那刚出锅的炸酱面,热乎乎、香喷喷,直往人鼻子里钻。老人们常说,年,它不仅仅是个日子,它还是个故事,是个传说,里头藏着咱祖祖辈辈的智慧和期盼。今儿个,咱就一块儿,用咱豫北的方言俚语,聊聊这年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咱这豫北大地,还是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好地方。那时候,人们日子过得简单,却也乐呵。可有一年,不知从哪儿冒出个叫“年”的怪兽,这家伙,长得跟那山一样壮,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一到年底,就下山来祸害人畜,弄得大伙儿是人心惶惶,一到腊月,就关门闭户,生怕被这“年”给逮着。

“年”怪兽有个怪癖,那就是喜欢吃那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你说这怪兽咋就这么馋呢?可能是它在山里头待久了,没见过啥世面,觉得人间烟火气儿就是最好吃的。所以,每年年底,家家户户都得提前准备好吃的,但可不是为了招待它,而是为了自个儿能逃得一劫。

村里有个叫二愣的小伙子,人如其名,愣头愣脑的,但心地善良,胆儿也大。有一年,眼瞅着“年”又要下山了,大伙儿都忙着收拾东西逃跑,二愣却站在村口,琢磨着咋能对付这怪兽。他想,这怪兽既然爱吃好吃的,咱就给它准备一桌丰盛的宴席,不过,得给它加点“料”。

于是,二愣跑到厨房,跟村里的王大娘借了锅碗瓢盆,又是炸丸子,又是炖肉,忙得不亦乐乎。最后,他还特意准备了一坛子自家酿的米酒,那酒香,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准备好这一切,二愣就在村口摆开了宴席,等着那“年”怪兽上门。

这天晚上,月黑风高,“年”如约而至,一进村,鼻子就闻到了那股诱人的香味儿。它循着味儿,来到了二愣摆的宴席前,一看,嘿,这桌子上摆的,都是它从没见过的美食。二愣呢,躲在暗处,看着那怪兽吃得津津有味,心里头那个乐啊,就等着看它的好戏。

可没想到,这“年”怪兽吃了几口,突然“噗通”一声,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二愣壮着胆子上前一看,嘿,这怪兽原来是喝醉了!原来,二愣在那坛米酒里,悄悄加了点自家种的草药,这草药有安神助眠的功效,人喝了能睡个好觉,怪兽喝了,自然也是晕头转向。

村民们见“年”怪兽倒了,都纷纷从家里跑出来,围着那怪兽指指点点,有的还上去踢两脚,解解气。二愣呢,看着大伙儿高兴,心里头也美滋滋的。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个时候,大伙儿就不再逃跑,而是聚在\”怪兽的胜利。

这事儿传着传着,就成了咱豫北的一个习俗,每年年底,大伙儿就忙着准备年货,放鞭炮,贴春联,寓意着赶走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你说这习俗有意思不?不仅好玩,还蕴含着咱豫北人的智慧和勇气。

说到放鞭炮,咱豫北的鞭炮,那可是响当当的。一到过年,村里头的小孩儿,都拿着鞭炮,这儿放一个,那儿放一个,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人们呢,则忙着贴春联,那春联写得那叫一个喜庆,红彤彤的纸上,写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贴在门上,整个家都显得喜气洋洋。

还有咱豫北的年夜饭,那叫一个丰盛。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有鱼有肉,有菜有汤,每道菜都有它的寓意。就说那鱼吧,象征着年年有余;那饺子呢,象征着团团圆圆。大伙儿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那场面,温馨又热闹。

说到这,不得不提咱豫北的年糕。这年糕,软糯香甜,吃起来那叫一个带劲儿。而且这年糕还有个讲究,就是得做得高高的,寓意着来年步步高升,啥事儿都顺顺利利的。你说这习俗,多有意思?

当然了,咱豫北的年味儿,还不止这些。还有那走街串巷拜年的习俗,大伙儿穿着新衣服,提着礼品,挨家挨户地拜年,那场面,热闹得很。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热情地迎上来,递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桌上早已摆好了瓜果点心,大伙儿围坐一起,聊着家长里短,说着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那份亲切和融洽,让人心生暖意。

你看,咱豫北的年味儿,就是这么地浓,这么地地道。它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每当这个时候,咱豫北人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聚在一起,用咱的方言俚语,讲述着年的传说,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和幸福。

每当年底来临,咱豫北的村头巷尾,便溢满了那股子说不尽、道不完的年味儿。这味儿,它不烈,不燥,就像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悄悄地照进每个人的心田,暖洋洋的,叫人忘却了一年的辛劳与疲惫。

咱豫北人过年,图的就是个热闹,就是个喜庆。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脸上都洋溢着同一种笑容,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大伙儿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家长里短,说着今年的收成,明年的打算,那份自在与惬意,就像是田间地头随风摇曳的麦穗,自然而又生动。

到了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那光,柔和而温馨,像是能照亮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人们围坐在桌边,品尝着自家的年夜饭,每一口都是熟悉的味道,每一口都藏着对家的依恋。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笑声,那笑声,纯净得如同山间的清泉,洗涤着每个人的心灵。

而到了新的一年,大伙儿又带着这份年的温暖与力量,重新踏上征程。无论是远赴他乡求学的学子,还是外出打拼的游子,心中都怀揣着对家的思念,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们知道,无论走得多远,那份属于豫北的年味儿,那份属于家乡的温暖,永远是他们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咱豫北的年味儿,就像那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变迁。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也不会因为生活的忙碌而被遗忘。相反,它会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如约而至,用它独有的方式,提醒着每一个人: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年,永远是最美好的期盼。

于是,咱豫北人,就在这年复一年的期盼与庆祝中,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传承着那份独特的年味儿,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愈发醇厚,愈发动人。

作者简介:薛宏新,男,中共党员。曾出版《小河的梦》《婆婆是爹》《可劲乐》等个人文集,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故事会》《故事世界》《民间文学》《今古传奇故事版》《传奇故事》《古今故事报》《当代文学》《河南日报》《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等数百家报刊网络平台,现供职于原阳县城管局,原阳县乐龄书香团成员,原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务必联系大豫出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