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雷斯特最后的归宿与众说纷纭的大树杜鹃

龙溪敏树说文化 2024-03-16 08:01:35

杜鹃花是世界上著名花卉,也是学术界研究的最深入的花卉,但是国内对收藏于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等机构的大树杜鹃标本研究不足。即使现在在英国,查阅收藏在各个机构中的标本都是要提前预约、付费,手续很是繁琐,造成了对大树杜鹃的很多误解。自1931年3月15日福雷斯特砍伐大树杜鹃做成树干圆盘标本以后,她就一直隐身于高黎贡山,学术界再也没人知道这种杜鹃到底生长在中国西南地区什么地方。

大树杜鹃

大树杜鹃

高黎贡山雪峰、森林、大树杜鹃

国内最早对福雷斯特研究的人是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秦仁昌。1938年夏,日军入侵九江,身为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森林植物园主任的秦仁昌带领庐山森林植物园的人员迁往云南丽江,在丽江建设局院内租借了两间房屋作为庐山植物园丽江工作站。冯国楣曾经是秦仁昌的学生和下属,1938年7月,冯国楣随陈封怀等经长沙、贵阳到达昆明,12月随秦仁昌来到丽江开展植物采集和调查工作。

1938年《庐山森林植物园年报》记录:1938年12月,秦仁昌在丽江建立庐山植物园丽江工作站,在这里雇用工人极其麻烦。这时经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生物调查团俞德浚介绍,雇用雪嵩村农民赵致光。此前赵致光随从已故苏格兰爱丁堡植物园采集家福雷斯特工作多年,老练可靠。赵致光又介绍其同村工人,他们都曾随赵致光采集或随美国采集家洛克采集多年的八九个人。这些工人均受过训练,对野外及室内诸项工作均甚熟练,非常称职。

1942年,吴征镒来到丽江拜访秦仁昌和冯国楣,在其晚年作文怀念冯国楣,曾这样记述:老冯则引我们二人去雪嵩村见到了福雷斯特采集家农民赵致光等赵氏兄弟、叔侄。也就是说秦仁昌、冯国楣来到丽江建立庐山植物园丽江工作站,他们不但认识赵致光,还雇用一批雪蒿村采集员为他们采集标本好多年,赵致光是赵氏家族的掌门人。由此我们得知福雷斯特的探险队长老赵并不叫赵成章,真实的名字应该叫赵致光,因为国际上逐渐认可赵成章这个名字,为了不引起混乱,我也沿用了这个名字。

宽柄杜鹃

秦仁昌通过赵致光等福雷斯特的雪蒿村探险队员,了解了一些他的陈年往事,对福雷斯特当年的组织能力大为赞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秦仁昌写了一篇《傅礼士传》,里面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英国植物学家傅礼士,1919年在我国云南腾越一个叫河头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一种世界上生长的最高的杜鹃花即大树杜鹃。为了获得杜鹃花中独一无二的标本,傅礼士让人将这里最大的一棵大树杜鹃砍倒,然后锯出一个直径80厘米的树干圆盘标本,将其运至英国,陈列在大英博物馆,这个标本一经展出,轰动了整个世界,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王”。

当时兵荒马乱,信息不畅,秦仁昌在资料极其匮乏的年代,可能认为既然大树杜鹃是1919年被发现的,那么大树杜鹃树干圆盘标本应该也是同时被砍伐制作的,藏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当时大英博物馆分馆)。秦仁昌的《傅礼士传》这篇文章可能没有出版,具体内容现在无法查询,信息主要来自冯国楣《大树杜鹃采集记》的引用和阳举文对冯国楣采访时的描叙,这也是为什么大树杜鹃被认为是1919年砍伐的由来。

大树杜鹃标本(采自腾冲大河头)

编号:0025679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

采集人:乔治·福雷斯特

采集号:26311

采集时间:1925 03

采集地点:中国云南中西部

海拔:2743米

生境:在沙伟里-萨尔温江分水岭北部河头的混交林中

习性:树高24米,肉质花,深红色,基部颜色更白,还有一个深红色斑点

物候期:有花无果

经纬度:25°50′N 98°45′E

高黎贡山沟谷茂密的植被

冯国楣在读到《傅礼士传》记述的大树杜鹃时,激动不已,发誓一定要在腾冲河头地区再次找到大树杜鹃。1980年春天,63岁的冯国楣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根据有限的资料来到腾冲河头(现在猴桥镇黑泥塘河上游)一带的林区寻找大树杜鹃。河头紧靠边境,当时属古永公社(现在猴桥镇),他们从古永公社步行一天来到河头。在莽莽林海中经过一天的寻觅,没有见到任何大树杜鹃的踪影,还迷了路,只好点起篝火在林中熬了一夜。第二天黎明,幸遇6名边防战士把他们带回边防检查站,这才摆脱危机。

腾冲高黎贡山高大的杜鹃花

马缨杜鹃

这时冯国楣想起自己在丽江工作时秦仁昌雇用的赵氏家族的采集员,于是他立刻驱车前往丽江雪蒿村寻找他们。来到丽江后,冯国楣轻车熟路地找到赵致光家里,遗憾的是他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赵致光的老伴告诉他当年给福雷斯特采集标本的采集员,只有和文明一人还活着。冯国楣连忙找到和文明询问,最终和文明向冯国楣吐露了大树杜鹃所在地的具体位置。经过一番周折,冯国楣最终得知当年福雷斯特采集大树杜鹃的“河头”不是位于古永公社的河头,而是位于永安公社(现在界头镇)龙川江上游的河头。

于是在8月,冯国楣又组织了第二次考察,根据和文明提供的线索,考察队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知道了在永安公社境内河头的位置,因为这片区域是龙川江的发源地,因此叫“大河头”。冯国楣一行顺着泥泞的道路,沿着龙川江逆流而上,来到了永安公社的桥头寨。在这里才知道,河头区域荒无人烟,没有道路前往,抵达那里需要在密林中穿行两天。8月盛夏,雨多路滑,虫蛇肆虐,危机四伏,无法开展工作,无奈他们只好返回腾冲,准备明年春天再来寻找。

大树杜鹃标本

编号:0162448

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BJM)

采集人:冯国楣

采集号:81-001

采集时间:1981 02 26

采集地点:中国云南省

海拔:2500米

生境:河边原始森林林间湿润处

习性:大乔木

物候期:有花无果

冯国楣在寻找大树杜鹃的途中

1981年2月下旬,冯国楣带领助手杨增宏、吕正伟和昆明市园林科研所所长潘光华、助手王成斌一起,来到滕冲永安公社。他们备好了干粮和野外露宿的行李,请了一位傈僳族猎人作向导,背上猎枪、带上猎狗,向河头地区走去。第一天走了一整天的山路,晚上在密林中露宿了一夜,翌日清晨继续在林中寻找,经过大半天艰苦的寻觅,2月26日终于在腾冲界头镇大塘龙川江的上游,高黎贡山西坡的大河头附近找到了已经隐身多年的大树杜鹃,轰动了整个学术界。

腾冲高黎贡山大树杜鹃

1981年5月冯国楣在《生命世界》发表论文《大树杜鹃采集记》,限于当时的条件,冯国楣也难以获得福雷斯特在英国的各种资料,因此他延续了《傅礼士传》中的记述,认为大树杜鹃既然是1919年被发现的,那么大树杜鹃圆盘标本也应该是同时被砍伐制作的,而且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展览。其实任何事情都有特例,大树杜鹃1919年9月被发现,她的模式标本采自1921年3月腾冲地区,她的标本不是一次采集后就不再采集了,这样就造成国内许多误会。

最终现在国内许多关于大树杜鹃的专著、学术论文都认为福雷斯特砍伐大树杜鹃的时间是1919年,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时至今日,国际学术交流这么频繁,资料也相当丰富了,多年来国内出版、发表的关于大树杜鹃的书籍、学术论文还是坚持福雷斯特砍伐大树杜鹃的时间是1919年,树干圆盘标本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说法,就显得很不严肃和专业了。

近几年,学术界通过对大树杜鹃和翘首杜鹃经过仔细研究、鉴别,发现以前两个“关键性状”(花色、毛被)不能区分大树杜鹃与其原种翘首杜鹃,且大树杜鹃与翘首杜鹃的居群间遗传分化主要与地理距离相关。因此,大树杜鹃与翘首杜鹃应为同一物种,不再是种与亚种的关系(Li et al .,2018 a,b)。因此许多学术问题又出现了,是保留大树杜鹃这个名字还是翘首杜鹃这个名字?大家很难取舍。

既然翘首杜鹃和大树杜鹃是同一种杜鹃,那么根据标本记录,最早发现该物种的时间应该以翘首杜鹃为准,是1918年5月,在北纬28°的澜沧江-怒江分水岭,也就是现在的碧罗雪山,而不应该是1919年发现于腾冲界头镇大塘的大河头。冯国楣也不是1981年再次发现大树杜鹃,因为在1940年10月19日他在云南贡山县茨开黑普山沟边杂林中就采集到翘首杜鹃的标本。也就是说其实早在1940年,冯国楣就已经采集到与大树杜鹃同种的翘首杜鹃了,只是当年因为杜鹃花非常难以鉴别,所以一直以两种杜鹃看待。

福雷斯特与赵成章

可以经常在福雷斯特的照片中见到的两条狗

图片提供:爱丁堡皇家植物园

激流澎湃的高黎贡山沟谷

早年在腾冲来凤山一处叫“渔翁撒网”的地方,有一座四周围墙以火山石垒砌,以水泥衔接,围成一个约60平方米的方形墓地,当地人称“洋人坟”。墓地前面是一块长形平川,刚好在这里交汇至来凤山,就像撒开的一张渔网,故名“渔翁撒网”。墓地里面共有三座人的坟墓,还有一座狗坟。坟墓的主人是1906年1月9日去世的英国领事利特顿,1932年1月5日去世的福雷斯特,1937年去世的传教士爱利娃·卡尔逊,当地人称爱丽丝。

因福雷斯特养有两条狗,他下葬的时候被一起打死为他陪葬,因此就有了一座陪葬的狗坟。这些年许多人都来到这里寻找、凭吊福雷斯特这位享誉世界的传奇植物探险家,但是都无功而返。那么福雷斯特的坟墓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呢?其实他的坟墓位置很好找,大家可以来到腾冲市凤山路尽头来凤山,可以看到山脚下有一条向北拐的水泥环山路,沿着这条路向北走40-50米,就可以看到一条比较宽敞的上山的有台阶的路,向上走200-300米,可以看到一个张问德墓标志。向西找到张问德墓,福雷斯特墓就在他的墓地东面300-400米,沿原来的有台阶的路向上50米,再向西走50米处的一片平地就是洋人坟所在地。

原腾冲洋人坟中福雷斯特的十字架墓碑和坟墓,后面不远处是利特顿的坟墓

现在福雷斯特墓地周围情况

美容杜鹃

因为和文明向冯国楣提供了大树杜鹃准确的位置,使得冯国楣在腾冲顺利找到了大树杜鹃。因此许多人都认为现在腾冲地区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王也是冯国楣发现的,那么大树杜鹃王究竟是谁发现的呢?

1981年,冯国楣在腾冲界头镇大塘村高黎贡山西坡发现了隐身半个世纪的大树杜鹃,不但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也引起当地村民的很大关注。1982年3月,当时腾冲县界头镇大塘村村民李秉新进山打猎时,在山里发现了一棵超大的大树杜鹃,即现在的大树杜鹃王。因为当年是大树杜鹃开花大年,满树的杜鹃花在千峰积翠的深山中就像一匹紫色的织锦,流光溢彩,高贵华美,李秉新顿时就看呆了。打猎归来,李秉新向村民告知他在山里的重大发现,大家奔走相告,纷纷涌入深山来一睹大树杜鹃王的风采,大树杜鹃王很快就被世人所知。这棵大树杜鹃王,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树高28米,基部直径达3.3米,树冠61平方米,估算这棵大树杜鹃树龄有630年以上。这才是真正的“王者”,被尊为高黎贡山的“镇山之宝”实至名归。

现在的大树杜鹃王生长状况

2020年5月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频道特别推出国内首部自然园艺类纪录片《花开中国》,探寻“花”开背后的奥秘,展现花卉承载中华文明并影响世界的故事。这部纪录片为了知识的准确性和丰富性,第一次走进了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通过镜头展示了收藏在标本馆中大树杜鹃圆盘标本的模样包括福雷斯特当年拍摄的一些照片,使得我们可以近距离感受这件标本的原始面貌。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植物标本馆副馆长埃尔斯佩思·哈斯顿在展示大树杜鹃圆盘标本的时候,专门强调这是1931年福雷斯特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而采集的。

《花开中国》纪录片中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植物标本馆副馆长埃尔斯佩思·哈斯顿在展示大树杜鹃圆盘标本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荏苒,高黎贡山上的大树杜鹃依旧凌寒怒放,美不胜收。因为福雷斯特没有像其他植物猎人一样,为自己的采集生涯著书立说,只留下大量采集的标本和各种书信档案,研究起来极其繁琐,留下很多未解之谜,造成了很多误会。蜜植生境团队通过查阅福雷斯特在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等机构的原始标本、档案资料,抽丝剥茧,基本揭开笼罩在大树杜鹃上的种种谜团,还给大家一个本真的大树杜鹃。

参考资料:

[1]胡宗刚.云南植物研究史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年.

[2]阳举文.寻觅“杜鹃王”[J].大自然.1999-05.

[3]Erik Mueggler.The Paper Road: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

0 阅读:0
龙溪敏树说文化

龙溪敏树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