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是什么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忍受疼痛,也不愿意服用?

纵横知识 2025-02-24 19:22:5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说到止痛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能不吃就不吃”。

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面对关节痛、头痛或是腰酸背痛时,常常选择硬扛。

而提到最常见的止痛药布洛芬,不少人更是连连摆手:“这东西伤胃”“听说吃多了会上瘾”“隔壁老张吃了这个药结果进了医院”……

这些传言究竟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明明能缓解疼痛的药,却让许多人避之不及?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布洛芬的神秘面纱。

布洛芬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布洛芬就像是一个“灭火队员”,专门对付身体里的“炎症大火”。当我们的关节、肌肉或某个部位因为受伤、劳损或生病出现红肿热痛时,身体会释放一种叫前列腺素的物质。

这种物质就像火苗,会让疼痛加剧,还可能引发发烧。布洛芬的作用就是“灭火”——它能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疼痛、退烧和消肿。

不过要注意,它虽然能灭火,但并不能真正“治好病”,比如关节炎或感染,它只是暂时缓解症状的帮手。

很多人对布洛芬的误解,可能源于它的“身份”。它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家族的一员,这个家族里还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兄弟姐妹”。

这些药虽然都能止痛退烧,但各有特点。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更擅长退烧,但对炎症的控制较弱;而布洛芬既能退烧又能抗炎,因此在处理关节痛、肌肉酸痛时效果更明显。

这些差异也让不少人在选药时“犯迷糊”,甚至误把布洛芬当成万能止痛药随意使用。

为什么有人宁愿忍痛也不吃?

说到不愿意服用布洛芬的原因,最常见的说法是“伤胃”。

这种说法的确有依据。前面提到,布洛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起作用,但前列腺素在人体中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保护胃黏膜。

长期或过量服用布洛芬,确实可能削弱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导致胃痛、胃溃疡甚至出血。不过这里有个误区:短期、按剂量服用布洛芬并不会立即“伤胃”。

医生建议,服用这类药物时最好在饭后,或者搭配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能大大降低风险。

另一个让人担忧的是“上瘾”问题。

布洛芬本身并不含成瘾成分。之所以有人觉得“离不开止痛药”,往往是因为长期滥用导致身体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加,或是原本的疾病未得到控制。

某些慢性关节炎患者如果只靠布洛芬止痛却不治疗根本,就可能形成“越吃越多”的恶性循环。但这与药物成瘾是两码事。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含有可待因或阿片类成分的强效止痛药,这类药物通常需要严格遵医嘱使用。

还有些传言说布洛芬“伤肝伤肾”,这也要分情况讨论。

健康人群按说明书剂量服用,药物会通过肝脏和肾脏正常代谢,不会造成明显损害。但如果是本身有肝肾疾病的人,或是长期超量服用,确实可能加重器官负担。

肝肾功能较差的中老年朋友在用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哪些情况绝对不能吃布洛芬?

虽然布洛芬是家中常备药,但有些“红灯情况”必须警惕。首先是消化道溃疡活动期患者,这时候服用布洛芬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

其次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风险。正在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的人也要格外小心,两者合用可能引发危险的出血反应。

还有些特殊人群需要注意,比如孕妇在怀孕后期禁用布洛芬,因为它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哮喘患者中约有10%的人会对这类药物过敏,服药后可能诱发气喘发作。

关于服药时间,很多人存在误区。

有人觉得“痛了就吃,不痛就停”,这其实不利于病情控制。例如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医生通常会建议规律服药以持续抑制炎症;而急性扭伤后的疼痛,一般建议在损伤初期(48小时内)冷敷,后期再配合药物缓解。

服药时机和疗程的把握,比单纯“吃或不吃”更重要。

正确使用布洛芬的三大原则

第一是“对症下药”。

布洛芬主要针对的是炎症性疼痛,比如牙痛、痛经、关节炎发作、运动损伤等。如果是心绞痛、腹部剧痛等可能危及生命的疼痛,绝对不能自行服用止痛药,必须立即就医。

第二是“剂量精准”。

普通片剂通常每6-8小时服用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具体用量需参照说明书。

第三是“关注相互作用”。

很多中老年人常吃的降压药、降糖药可能与布洛芬产生冲突,比如某些降压药效果可能被削弱,糖尿病患者服药后需更密切监测血糖。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疼痛其实是身体的“警报信号”。

比如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可能是脑出血的前兆;持续加重的背痛可能是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盲目用止痛药掩盖症状,反而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对于新出现的、不明原因的疼痛,或是疼痛性质发生改变的情况,务必先明确病因再考虑用药。

关于布洛芬的冷知识

很多人不知道,布洛芬的发明其实源于一场“意外”。

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在研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药时,偶然发现了它的止痛作用。如今它已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清单,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在中国,布洛芬有片剂、胶囊、缓释剂、混悬液等多种剂型,其中缓释剂型的特点就像“缓慢释放的小药丸”,能在12小时内持续起效,特别适合需要长期控制疼痛的患者。

随着医学研究深入,科学家还发现布洛芬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降低某些癌症风险方面可能有潜在作用,但这些尚处于研究阶段,普通人切不可因此擅自加大药量。

任何药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对了是良药,用错了就是毒药。

最后要说的是,对待疼痛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讳疾忌医”。

布洛芬作为经典老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半个多世纪验证。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用药知识,遵循“必要时用、按量使用、警惕禁忌”的原则,它完全可以是中老年朋友对抗疼痛的可靠伙伴。

疼痛不是必须忍受的磨难,科学用药才能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

中国药学会.《家庭安全用药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0 阅读:231
纵横知识

纵横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