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一万步控糖?医生摇头:这类人越走血糖越失控!

纵横知识 2025-02-21 19:20:4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张大爷最近有点愁。这愁不是因为晚饭没吃饱,也不是因为老伴儿又在广场舞里跟人杠上了,而是因为他的血糖。

他退休后就听人说,“每天走一万步,糖尿病都能走没了!”

他每天一早就去公园报到,走个三五圈,晚上再绕着小区转悠,步数没少,血糖却不降反升。

“医生,这不对啊,我不是都按‘养生攻略’来的嘛?”张大爷坐在诊室里,满脸疑惑。

医生看看他的脚,又看看他的血糖记录,摇了摇头:“张大爷,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一万步的,尤其是你这种情况,越走血糖可能越糟糕!”

张大爷愣住了,心想:“这到底是咋回事?”

走路对控糖确实有用,但不是人人都适合

先说清楚,走路确实对糖尿病有好处。研究早就证实,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血糖更稳定。走路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对心脏也好,是个老少皆宜的运动。

但问题来了,“适量”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人人都受益”。

有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以下几种情况的,走太多不但不能控糖,反而可能让血糖越来越失控。

1.糖尿病足患者:脚底的隐患比高血糖还可怕

张大爷就是栽在了这里。他的脚底常年麻木,偶尔还会有点刺痛,前阵子脚上起了个小水泡,走了几天,结果破了,伤口迟迟不愈合。医生一看,这典型的糖尿病足的早期表现。

糖尿病伤的不只是血糖,它还会悄悄地损伤神经和血管。有些糖尿病患者,脚底的感觉神经变迟钝了,走路时即便磨破了皮,甚至踩到了钉子,可能都没啥感觉。等发现问题,伤口已经溃烂,甚至感染严重,严重的可能要截肢。

这类人如果还坚持每天走一万步,等于是在拿脚做实验,随时可能出问题。

如果你的脚经常麻木、刺痛、感觉迟钝,或者脚上有伤口久不愈合,就别再一味追求走路了。与其盲目走,不如换成别的运动,比如游泳、骑车,减少脚部压力。

2.低血糖高风险人群:走着走着,可能直接晕倒

糖尿病人最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忽高忽低。有些人吃了降糖药或者打了胰岛素,本来血糖是稳住了,但如果运动过量,血糖可能会突然降得太低,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甚至晕倒。

医生见过不少这样的病例:有的人早上没吃饭就去晨练,走着走着感觉腿软,坐下休息一会儿,结果直接晕倒在公园长椅上。还有人晚上散步后,回家突然觉得头昏眼花,一测血糖,已经低到3.0mmol/L以下了,差点没送进医院。

如果你经常有低血糖的情况,走路前一定要先吃点东西,随身带几颗糖,千万别空腹运动。

3.关节不好的人:血糖没降,膝盖先“报废”了

很多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膝关节炎、骨质疏松。每天走上万步,膝盖的软骨磨损会加速,时间长了,膝盖疼得连楼梯都上不了。

医生遇到过一个阿姨,血糖控制得不错,但她非得听邻居的建议,每天暴走一万五千步。结果半年后,血糖没啥变化,膝盖却肿得老高,走个路都疼得不行,最后不得不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

如果你的膝盖常常疼,或者走路时关节咔咔响,不如把运动方式换一换,比如改成游泳、骑车,别硬撑着走。

控糖不是“走得多”就行,这些细节更重要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少点,动多点”这么简单。但光靠走路,不注意这些细节,血糖还是会乱。

1.运动时间选错,血糖反而波动大

有些人喜欢饭后立马出门走一圈,觉得这样能“消化”吃进去的糖。但饭后血糖正处于上升期,这时候剧烈运动,可能让血糖忽高忽低。

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休息20-30分钟,再开始走路。这样既能避免低血糖,也能帮助血糖平稳下降。

2.走路姿势不对,小心血糖飙升

有些人走路时,总喜欢大步流星,甚至“暴走”。但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弹性差,剧烈运动可能会让血糖波动更大,甚至诱发心血管问题。

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走路方式是:步幅适中,速度适中,走路时能轻松说话但不会喘得厉害。

3.只走路,不配合饮食,血糖还是降不下去

有些人一边走路,一边想着“反正我运动了,多吃点没事”。结果一顿饭吃得比平时还多,血糖当然降不下去。

运动再多,饮食不控制,血糖还是会乱。正确的饮食搭配,才是控糖的关键。吃饭时多吃点蔬菜,少吃精米白面,饭后别马上吃水果,这些细节比你每天多走几步更重要。

医生的忠告:别盲目追求“走一万步”,适合自己的运动才最重要

张大爷听完医生的话,挠了挠头:“那我到底该咋办?”

医生笑了:“你可以走,但不用非凑够一万步,关键是看你的身体情况。如果脚没问题,可以每天走个四五千步,觉得累了就歇歇。膝盖不好的话,换成游泳,血糖低的要注意运动前吃点东西。”

糖尿病是个“细水长流”的病,不能光靠一个“走一万步”的标准去解决。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配合合理的饮食,血糖才能真稳住。

张大爷点点头,第二天,他没再硬撑着走一万步,而是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了半小时,回家后测了血糖,果然比前几天稳多了。

不是所有的“养生经验”都适合所有人,健康,还是得讲究点科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0 阅读:82
纵横知识

纵横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