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时候,活得太小心翼翼,反而让人更焦虑。
你可能听过这样的故事:有人严格控制饮食,滴油不沾,糖也不碰,饭桌上一副苦行僧的样子,最后还是查出了高血糖。
另一边,有人该吃吃,该喝喝,体检一看,指标竟然正常。
这世界,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但医学从来不靠“听谁说”来定论,都是靠数据说话的。
关于血糖健康,糖化蛋白(即糖化血红蛋白)可能比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更有话语权。
它像是你身体的“记账本”,记录着过去两三个月里,你的血糖到底是乖是野。

说简单点,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就是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和糖“手拉手”形成的产物。
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就高;血糖低,它的数值就低。
这就好比你煮糖水,糖下得越多,水就越甜,少放点,味道就淡点。
它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区别在哪呢?空腹血糖是早上没吃东西时的血糖,餐后血糖是吃完饭两小时后的血糖,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要是某天你心血来潮吃了顿大餐,餐后血糖飙升,医生看了可能会皱眉头,但糖化血红蛋白不会立刻变高——它更注重整体趋势,而不是某一天的“意外”。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在4%到5.6%之间,超过6.5%就可能是糖尿病了。
如果你的糖化血红蛋白在5.7%到6.4%之间,那就要提高警惕了,说明你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身体已经开始“报警”,再不注意,糖尿病就离你不远了。
但重点来了!如果你的糖化血红蛋白一直稳稳地在5.6%以下,甚至连5.7%都没碰到,那你就没必要太紧张,别把自己吓出焦虑症,吃饭的时候该享受还是要享受。

你身边一定有这种人,火锅烧烤奶茶样样不落,血糖稳得像山一样;而另一些人,吃口米饭都要掂量半天,血糖还是高得吓人。
医生检查一圈,发现后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已经奔着6去了,而前者的指标依旧漂亮得让人羡慕。
这是什么原因?

基因就是不讲道理
有些人的身体天生会“省着点用糖”,胰岛素分泌得刚刚好,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也很积极,吃进去的糖很快就被处理掉,不会在血液里滞留太久。
这就好比两个人拿到同样一笔工资,一个人会存钱,另一个人花得飞快,结果自然不一样。

肌肉是个“吃糖大户”
你可能不知道,肌肉是身体里最能“吃”糖的器官之一。
如果你经常运动,肌肉含量高,哪怕吃进去的糖多一点,也会很快被消耗掉,不至于让血糖飙升。
如果你是个久坐不动的“沙发土豆”,那多余的糖就只能在血液里晃悠,时间一长,麻烦就来了。

肠道菌群的“暗箱操作”
研究发现,肠道里住着的那些细菌,是用来消化食物的,它们还会影响你的代谢。
有些人肠道里的菌群特别会“帮忙”,能更高效地分解糖类,让血糖更稳定;而有些人肠道菌群不太给力,吃进去的糖容易被快速吸收入血,血糖就容易波动。

这话也不能这么说。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说明你目前的血糖代谢没啥问题,但这不代表你可以完全不管不顾,毕竟糖尿病不是一天吃出来的,血管问题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吃喝当然要享受,但你得学会一些“小心机”:
碳水化合物别一口气吃太多。
如果你特别喜欢米饭、面条、馒头,那就试着搭配点蛋白质和蔬菜,不要一次性猛吃大碗饭,这样血糖上升会缓一点。
吃饭顺序可以调整一下。
先吃点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再吃主食,研究表明这样的吃法能让血糖波动更温和。
零食不是不能吃,但要选聪明一点的。
如果你特别爱吃零食,坚果、酸奶、黑巧克力是比饼干、蛋糕更好的选择。
偶尔放纵没关系,但别天天大吃大喝。
如果今天吃了一顿大餐,那明天稍微注意点,别让身体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总是口渴,喝水多,尿也多,体重莫名其妙下降,那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血糖出了问题的信号。
如果你的糖化血红蛋白接近6%了,那就不是“随便吃喝”能解决的问题了,得认真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往糖尿病的方向发展。

但如果你的糖化血红蛋白稳稳地在5.6%以下,那就别自己吓自己了,适度享受生活,才是健康的长久之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关于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风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