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皇帝的交替那可是极为严肃庄重的事儿呢。要知道,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位置的变换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所以这更迭过程自然是有着诸多讲究,半点都马虎不得。
在唐朝末期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有一位皇帝呢,有一回喝醉了酒,这一醉可就睡过头啦。结果呢,直接就被太监给警告了。那太监是怎么说的?太监告诉他:“太子都已经登基继位啦,您呐,现在已经是太上皇了,以后就不用再去上朝啦。”就这么着,这位皇帝因为一场醉酒,就经历了这么大的一个变故。
究竟这样荒唐的事儿,是出现在哪一个朝代?又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发生的呢?
宦官当权
通常来说,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每当有新皇帝要登基即位,这往往是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之下发生的,那就是先皇已经驾崩离世了。也就是说,一般的情形就是先皇去世了,然后才会迎来新皇登上皇位、开启新的统治这样一个阶段呢。
在历史进程当中,确实存在着一种较为特殊的皇位传承情况,那就是禅让。就拿清朝时期来说吧,有这么一个例子,乾隆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了他的儿子嘉庆皇帝。不过呢,像这样通过禅让来进行皇位交接的情形,在整个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那可是相当稀少的,真的是屈指可数呢。
在诸多历史情形当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两种属于正常状况的情况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唐玄宗,他是因为遭遇了战乱这样的局面而让出了皇位。还有汉少帝,这位帝王则是不幸被权臣所迫害,最终命运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些情况都和前面所说的正常情况有所不同,展现出了历史进程中复杂多样的皇位更迭缘由。
在唐朝后期,有这么一位皇帝,那就是唐昭宗。他经历了一件颇为特殊的事情,竟然是因为睡过头了,没能按时去参加早朝。就因为这么个缘故,最后遭到了强行“退位”的处理。要知道,在历史上,因为睡过头而落得这般下场,也就是唐昭宗这独一份儿了,再没有其他皇帝有过这样的情况啦。
按常理来讲,早朝的时候那向来都是臣子们恭恭敬敬等着皇帝到来的情形。就算是皇帝没能按时起床,来不了早朝,那些臣子们包括身边伺候的太监,那也是不敢吭声说什么的,只能在那儿默默等着呗。
大家知道吗?唐昭宗啊,在前一晚到底干了些啥事儿呢?居然就被太监给夺了位!这可真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呢。而且啊,那些臣子们在这事儿发生之后,居然都不敢吭声,啥也不敢说,这又是为啥呢?这里面的情况实在是让人疑惑不解。
唐昭宗的名字叫做李晔,他在唐朝皇帝的序列里,排的是第二十位呢。而且,他还是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哦,这么说来,差不多可以把他看作是大唐王朝走向终结的送葬之人啦。
在他呱呱坠地之时,距离那场曾给大唐带来巨大动荡的安史之乱,已然过去了整整一百年的时光。
想当年啊,安禄山和史思明可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叛乱呢,那动静可大了去了。不过呢,时过境迁,如今这二人早就已经化为了一堆黄土,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啦。可即便如此,他们当年干的那些事儿留下的祸根却还没完没了呢,一直在持续影响着大唐王朝,让大唐此后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
在那个时期,天下呈现出一片混乱的景象呢。各地的藩王们谁也不服谁,都只顾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各自为战,就好像一盘散沙似的。而且,还冒出了许多拥兵自重的军阀,到处都是他们割据一方的身影,真可谓是军阀林立。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局势下,最受苦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哦。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苦难,依旧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实在是太可怜啦。
自唐玄宗那个时期起,此前可是经历过武则天夺权这么一件大事呢。经过这件事之后,唐玄宗就有了顾虑啦,他担心后宫的人也会像武则天那样干预朝政,从而引发种种问题。于是呢,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唐玄宗就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开始着重任用宦官啦,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后宫涉政的局面再次出现呢。
值得庆幸的是,在当时那个时期的朝堂之上,有着诸多贤能之臣。这些贤臣们具备非凡的才能、卓越的见识以及刚正不阿的品质,他们拥有足够的能力和影响力,能够与宫廷之中权势颇大的宦官势力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局面,不至于让宦官一方完全占据上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朝堂局势的相对平衡。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整个天下就陷入到了一片动乱的局势当中。这个时候呢,那些手里掌握着兵权的臣子们,慢慢地就开始自行其是啦,他们凭借着手中的兵力,逐渐发展起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进而自立门户,成为了藩王。而他们这样的行为呢,自然是不被皇室所认可的,所以也就渐渐遭到了皇室的疏离,和皇室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了呢。
在宫廷的局势发展过程中,原本有着权臣起到制衡各方的作用。然而,随着情况的变化,权臣的制衡不复存在了。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宫廷里的宦官群体开始慢慢活跃起来,他们逐渐地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向朝堂方面延伸,企图在朝堂之上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掌控力。
这些宦官的所作所为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发展到后来,竟然具备了能够和皇权相互抗衡的能力。
这里面最为典型的例子要数唐顺宗李诵了。他可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原本登上皇位,可没想到在登基之后的第二年,就由于他的一些举措触动了宦官们的利益,结果呢,就被宦官们给弄下了皇位,失去了皇帝之位。
要知道,当时的天下局势已然趋向稳定了,并非处于那种兵荒马乱的乱世时期。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的那些太监们居然都能够做出种种过分的行径呢。从这一点便足以看出,他们的猖狂程度是多么令人咋舌,简直是毫无顾忌,肆意妄为呢。
当李晔登上皇帝之位的时候,彼时的天下早已历经黄巢等人的一番洗劫,在这一番动荡之下,皇权又一次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
要知道,他可是唐懿宗的第七个儿子。在古代皇室那种讲究继承顺序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或者其他既定的继承规则来确定皇位继承人的。通常来说,会优先考虑嫡长子,就算不是嫡长子,那也是前面几个儿子更有机会继位。所以呢,就他是唐懿宗第七个儿子这个身份来讲,不管是按照哪种常见的排序方式,正常情况下都根本轮不到他来继承皇位呢。
那么,他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当中成功获取皇位的呢?
乱世皇帝
李晔起初压根就没动过要当皇帝的念头。您想啊,当时天下已经乱得不成样子了,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局势那叫一个错综复杂、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情形下,谁要是当上了皇帝,那可不得遭老罪了,得面对数不清的麻烦事儿,得应对各方的压力和挑战,所以李晔原本是没想着要去当这个皇帝的。
想当年啊,他可是清清楚楚地亲眼目睹了黄巢起兵发起造反这件事呢。那黄巢啊,就如同当年的安禄山一般,一路势如破竹地打进了长安城。这一打进去可不得了,直接就把他的皇兄唐僖宗给赶到巴蜀那个地方去了。
想当年啊,唐玄宗可是遭遇过极为耻辱的经历呢。而到了如今,同样耻辱的事情竟然又轮到了这一代人身上,这真的是让人感觉特别的憋屈,仿佛历史的无奈又重演了一回似的。
所以说呢,在年少的时候,李晔对于皇位这件事儿,其实并没有抱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呢。
咱就说那是自己的皇兄,可真的是太没本事啦。一天到晚就知道踢球、玩斗鸡这些玩意儿,别的啥正事儿都干不来。就说在逃亡的那个艰难路程当中吧,还全得靠着他亲自率兵去保护皇兄的安全呢,你说这情况也是让人挺无奈的。
唐僖宗经历了数年的逃亡生涯,这一路的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耗呢。渐渐地,他的身体就吃不消啦,进而染上了各种各样的重病。在重病的折磨下,他的状况越来越差,最后,很不幸地,就这么与世长辞了。
一个国家可不能一天没有君主,这就好比群龙无首可不行呢。于是乎,那些臣子们便聚集到了一起开始商议起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最后琢磨着,要不就推选“李保”来继承皇位吧,也好让这国家的统治能够得以延续,各项事务能继续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大臣们觉得李保是最为“贤德”的,他的性格很不错,是那种就算被人打了也不会还手,遭人骂了也不会还嘴的“老实人”呢。
然而,同样有着“皇子”身份的刘晔却不认同这样的情况,毕竟这么多年来经历的流亡生涯以及四处征战的日子,让他深刻地想通了一个道理。
若是想要重现“大唐盛世”那样的辉煌景象,仅仅只是一味地讲究“贤”,那肯定是不行的哟。要知道,“大唐盛世”是一个各方面因素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才达成的繁荣局面呢,只靠单一的“贤”这一方面,是没办法达成恢复那样盛景的目标的啦。
瞧这天下啊,已然乱得不成样子啦。在这样的局势下,要是还想着能重新恢复到那往昔的盛世景象,那可得下狠手段才行呐,而且心也得够狠!不如此的话,恐怕很难达成恢复盛世的目标喽。
就这样,他凭借着官宦势力给予的助力,硬是从排行第六的哥哥那里把皇位给夺了过来。而后成功举行登基大典,顺利地登上了皇位,由此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二十位皇帝。
在刚刚登上皇位之时,他便展现出了励精图治的决心。他积极致力于国家的治理与发展,将选拔能臣贤士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他满心期望着通过这些举措,能够让国家再度呈现出往昔那种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
他一心想要铲除在太原的李克用,为此采取了一个重要举措,那就是重用朱温。朱温这人可不简单,曾经和黄巢一同起兵造反,在一番折腾之后,又转头投降了朝廷。而他就是看中了朱温的能力或者其他因素,希望借助朱温的力量来达成铲除李克用的目的。
很遗憾的是,那些人压根就没有为大唐贡献力量、效命疆场的心思。他们心里头就只想着怎么保全自身,在战场上呢,要是形势对自己有利、能打得过对方,那就打一下;可一旦感觉打不过了,立马就撤兵跑路,完全不顾及大唐的利益和战局的需要呢。
李晔一开始是立下了誓要夺取太原的,可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他被李克用给打败了。在这种情况下,李晔也没了别的办法,只能选择割让土地,并且还赐予李克用官职来应对这一局面呢。
在攻打太原的行动遭遇失败之后,李晔面临的局面十分尴尬,竟然遭到了朝中百官的集体嘲讽。这还不算完,与此同时,他和宦官群体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可谓是内忧外患,处境愈发艰难起来。
当初啊,是这么个情况,有一群宦官呢,他们把这个人推上了皇帝的位子。为啥要这么做?其实就是打着他们自己的小算盘呢。他们心里想着,让这人当上皇帝之后,就老老实实待着,当个“傀儡皇帝”就行啦,可别到处瞎折腾。为啥不让折腾呢?因为他们担心这人要是一折腾,就会把他们用来牟取私利的那些个渠道给搞坏了,那他们可就没法通过那些渠道为自己捞好处咯。
在他成功登基之后啊,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其中呢,不断地对那些有功劳的大臣进行提拔任用,同时呢,还频繁地开展对外的征战活动。而这些做法,最终使得宦官群体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呢。
就这样,在皇帝与宦官二者之间,一场没有硝烟却激烈异常的明争暗斗拉开了帷幕。双方各施手段,互不相让,在宫廷这个大舞台上展开了一场看不见刀光剑影,却处处暗藏玄机的较量。
值得庆幸的是,李晔还是具备一定手段的。他成功地把宦官群体里为首的杨复恭驱赶出了长安城,通过这一举措,有效地巩固了自身的皇位,使得自己的统治地位得以进一步稳固。
李晔当时面临着必须铲除杨复恭的局面,在那种形势下,实在是没有别的更好办法了,出于无奈,他只好选择重用藩王李茂贞,就是希望借助李茂贞的力量来达成铲除杨复恭的目的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为了防止出现后面一种情况,也就是不让某一方(这里所指的就是李茂贞那一方)过于强势,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他经过考量之后,做出了出兵征讨李茂贞的决定。可谁能想到呢,那支唐军啊,自身能力实在是有限,战斗力也不强,结果就和之前类似,在这场征讨之战中还是没能取得胜利,最后只能是落败着回来了。
接连遭遇了两次挫败,这可不得了,一下子就使得他原本所拥有的那种类似帝王般的威望急剧下降,就如同从高处一下子重重地跌落到了谷底一般,那曾经高高在上的威望啊,此刻已经是一落千丈,全然没了往日的那种气势呢。
然而,李茂贞可不像李克用那般,会那么轻易地就罢手收手。在当时的局势下,李茂贞抓住了某个时机,顺势对关中地区发起了进攻。他一路推进,来势汹汹,其锋芒直指向长安城,大有要一举拿下长安城的架势。
李晔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没办法只能如同他的皇兄曾经经历的那样,踏上四处流亡之路,目的就是躲避那纷飞的战火。
就在同一时期,在东边的朱温已经开始不安分地谋划起来了。他打着“东迁”的幌子,实际上就是想要挟持唐昭宗李晔前往洛阳呢。他这么做,就是企图通过控制住天子,从而能够以天子的名义去对各路诸侯发号施令,达成他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
在那样一种极度凶险的局势下,李晔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处境。一边有穷追不舍且凶狠无比的恶狼,时刻准备着对其发起猛烈攻击;另一边则是那虎视眈眈的猛虎,也在伺机而动,仿佛只要有机会就会猛扑过来。在这恶狼与猛虎的双重威胁之下,李晔究竟要怎样才能在如此狭窄逼仄的夹缝之中求得生存呢?这着实是一个让人揪心且充满悬念的问题。
末世皇帝
朱温做出了一副“热情相邀”的姿态,而李晔心里很清楚,李茂贞说到底就只是个莽撞的武夫罢了,他其实并没有那种想要夺取皇位的念头。
朱温可就不一样啦。想当年呐,他是和黄巢一块儿起兵造反的。这人那可是出了名的“杀人不眨眼”,手段极其残忍,完全就是个恶徒呢。就他这样的品性,怎么可能值得别人去信任,根本就靠不住嘛。
在那样的局势之下,李晔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和李茂贞达成和解。李晔不仅赐给了李茂贞相应的爵位,还给予了他封地,这么做是有着明确目的的。李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驱使李茂贞去攻打朱温,就如同施展驱狼逐虎的计谋一般,借助一方的力量去制衡另一方,从而在复杂的局势中为自己争取到更有利的局面。
在后世,众多史学家针对唐昭宗当时的做法纷纷提出指责,他们认为唐昭宗那样的行为就如同是“引狼入室”一般,意思就是说唐昭宗的相关举动,在史学家们看来,是把极具危险性的势力引入,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所以才会遭到这般严厉的指责呢。
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对于李晔而言,他确实已经没有更为理想、更为合适的选择了。可以说,摆在他面前的种种状况,让他陷入了一种困境,以至于从他所处的那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和实际情况来看,根本找不到比当时所面临的选择更好的其他途径了呢。
李晔曾经经历了多年的流亡生涯,在历经诸多艰难困苦之后,他终于又重新回到了长安城。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回来之后的他却并未受到应有的欢迎与尊重。那些朝廷中的百官们,对他似乎满是嫌弃之意,就连平日里常在宫廷中伺候的宦官们,也同样对他表现出了嫌弃的态度。
这些年他经历了不少事情,这些遭遇致使他的性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十分暴虐起来。而且啊,他还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他开始对酒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最后发展到嗜酒成性的程度啦。
当时啊,那些宦官对李晔满心都是不满的情绪呢。而李晔这边呢,也没闲着,他暗地里正在悄悄地谋划着一件大事,那就是打算把这些如同宫廷里蛀虫一般的宦官们给彻底铲除干净,好让宫廷能恢复应有的清明呢。
有两方势力,它们之间相互算计、勾心斗角,气氛十分紧张,仿佛随时都会爆发激烈的冲突,呈现出一种剑拔弩张的态势。
就在这一天,李晔出门去打猎啦。这一趟狩猎之旅可是收获满满呢,打到了不少的猎物。或许是因为这样丰硕的成果让他心里特别畅快吧,结果就喝起酒来,而且还喝得烂醉如泥,醉得那叫一个不省人事。
在畅饮完酒之后,他便返回了宫中,接着就吩咐让人把宫女和太监都叫过来服侍自己。
他喝得酩酊大醉,之后便沉沉睡去。在睡梦中,他迷迷糊糊地察觉到有烛光在不停地闪烁着。或许是因为醉得太厉害,意识不清醒,他竟错把那闪烁的烛光看成了凛冽的刀光。这一下可不得了,他瞬间就警觉起来,下意识地伸手握住身旁的佩剑,“唰”的一下就把剑拔了出来。然后,他就像失去了理智一般,只要见到有人在跟前,便举着剑一通乱砍;只要碰到人,就毫不犹豫地挥剑猛刺过去。
就在那一瞬间,宫殿之中的好几位宫女侍者全都惨遭斩杀,一个都没剩下,全都被杀害殆尽了。
第二天清晨,按照往常的惯例,早朝的时间已然来到。这个时候,平日里那些身着朝服、神色肃穆的文武百官们,都已经在朝堂之外整齐列队,就等着皇帝陛下前来主持早朝事宜呢。然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左等右等,那本该在此时端坐在龙椅之上,接受群臣朝拜的皇帝,却始终没有现身。
话说那时候,太监们依照惯例去敲皇帝的房门,准备履行他们该做的事宜。当房门被缓缓敲开之后,映入他们眼帘的场景可把他们给吓了一跳。只见屋子里头横七竖八地躺着十来具尸首,那场面看着就挺吓人的。再往中间瞧去,皇帝唐昭宗居然还在那儿呼呼大睡呢,仿佛周围发生的这一切都和他没什么关系似的,也不知道这之前到底经历了怎样一番状况才会出现如此让人诧异的画面呐。
当众人见到眼前这种状况时,一个个都吓得不敢大声说话了。为啥呢?他们心里都十分害怕,就怕万一皇帝醒过来之后,会因此而迁怒于他们,甚至直接要了他们的性命,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连大气都不敢出呢。
那为首的几个太监返回朝堂之后,便就此事同大臣们展开了一番商议。
众臣子们留意到,近些日子李晔身上出现了一些变化。他们察觉到这些情况后,心里忍不住感到一阵胆寒。每个人都在暗自担心,害怕这灾祸接下来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仿佛那即将面临厄运的阴霾已经笼罩在他们身旁,让他们整日里都忐忑不安呢。
就这样,他们立刻着手推举太子登上皇位,随后安排太监们将李晔给幽禁了起来。
李晔苏醒过来的时候,发觉自己竟然是在后宫深处的一座小房子里头。瞧那房子,门窗都被死死地钉住了,根本没办法打开。而在墙上呢,就只留了一个小小的洞,这个洞的作用就是用来递送食物的,别的啥也干不了,李晔就被困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了。
只见他满脸惊恐,扯着嗓子大喊“救驾”,那声音在寂静的环境里显得格外突兀。然而,不多会儿,匆匆赶来的小太监却不紧不慢地对他说道:“太上皇,如今太子都已经正式登基了呢,您呐,就安安心心地歇着吧,别再折腾啦。”
事情是这样的,他竟然被囚禁起来了,而且这一囚禁就长达两个月之久。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所有的生活活动,像吃喝拉撒这些,全都只能在一个小小的房子里面进行。想想看,曾经身为皇帝的他,如今却落得这般境地,哪里还有半分过去那皇帝该有的模样呢,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分呐。
幸运的是,在当时那种危急的情况下,有忠心耿耿的臣子出手相救。在这些忠臣的全力辅佐与协助之下,他历经诸多艰难险阻,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最终成功地将宫中那些为非作歹的宦官势力全部铲除干净,从而得以重新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恢复了往日的帝王之尊。
李晔再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这时的他,和从前相比可完全不一样啦。往日里的那股子心气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每天都是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能任由他人随意地去摆布他,就这么得过且过着日子呢。
在那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期,他的生活过得极为艰难困苦,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之中。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能躲过厄运,最终不幸被那些心怀叵测的奸臣给残忍杀害了。而与此同时呢,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王朝,也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与动荡之下,一步步地走向了它命运的终点,即将画上句号啦。
就算他有着上天赋予的非凡资质,可在历史那滚滚向前、势不可挡的巨轮面前,也显得无能为力。无论他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与才能,终究还是没办法抗衡历史发展的大势,最后只能带着满心的遗憾,缓缓落下人生的帷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