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70年前的2句“外交箴言”,若普京能领会,或能走出困局

历史文史道 2025-02-15 19:14:47

近年来,俄罗斯的外交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面临着诸多挑战。

尤其是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后,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处境更加严峻。

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要求其停止军事行动并撤军。

此外,俄罗斯还被开除出多个国际组织,大量西方国家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甚至试图将其排除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构之外。

经济上,俄罗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制裁冲击。

美欧及多个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冻结资产、限制融资、出口管制等措施,甚至将其部分银行剔除出SWIFT系统。

能源领域,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纷纷减少或停止从俄罗斯进口油气,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经济支柱。

那些制裁和孤立措施使得俄罗斯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其外交回旋空间大幅压缩。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至冰点。

北约东扩一直是俄罗斯的核心关切,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的凝聚力反而进一步增强,芬兰和瑞典相继加入北约,使得俄罗斯的西线安全环境迅速恶化。

此外,俄罗斯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也受到削弱,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被多国质疑,甚至有国家提出取消其常任理事国地位。

俄罗斯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因为俄罗斯外交官没有处理好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因为普京没有展现出睿智的外交智慧。

要是他能够领会透70年前周总理的外交智慧,俄罗斯或许不会走到如今这样的局面。

外交中的“对症下药”

1955年,周总理参加完万隆会议后,深刻地思考了当时中国外交的破局之策。

他结合万隆会议上的表现,以及万隆会议各国代表的态度,得出这样一条结论:

“即使是西方阵营,他们也绝非铁板一块,许多国家都与我国存在共同利益。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求同存异的原则来打破眼前的外交封锁。”

要知道,1955年万隆会议时,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处境十分艰难,与如今的俄罗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在印尼召开了万隆会议。

那是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首次举办的大型外交盛会,也是中国打破西方外交封锁的重要契机。

那次会议的独特之处在于未邀请苏联和西方强国,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

然而,当时的美国并不愿看到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于是动用外交资源在亚非国家中进行反华宣传。

当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较少,多数与会国对中国代表团抱有敌意。

在会议上,许多国家代表对中国代表团发起质疑与攻击,部分西方媒体也趁机抹黑中国。

面对挑战,周总理以从容的态度做出回应。

他铿锵有力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来到这里所求的是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随后,他用缜密的逻辑阐述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共同点,强调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标和和平共处的意愿。

在短短18分钟的演讲中,周恩来赢得了无数掌声,成功塑造了中国作为负责任且爱好和平的大国形象,也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正因如此,事后周总理总结出,“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的结论。

对比当下俄罗斯的处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俄态度上看似一致,联合起来实施制裁、制造舆论压力等。

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那些国家内部同样存在分歧。

首先,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度很高。

尽管美国推动对俄制裁,但欧洲多国因能源短缺和价格上涨面临的民生问题,国内已经出现了反对制裁的声音。

如,德国和法国等“老欧洲”国家,曾试图通过经济合作缓解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甚至推动“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建设和落地。

其次,美国与欧洲盟友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

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积极推动对俄制裁,但欧洲国家并非完全心甘情愿地跟随。

虽然有北约框架的约束,但那更多的是一种表面现象,诸多欧洲国家也担心过度对抗俄罗斯会导致自身陷入能源危机和经济困境。

在那种背景下,俄罗斯若能深刻领会周总理“求同存异”和“资本主义世界并非铁板一块”的外交智慧,或许能在外交和经济层面找到突破点。

外交中的“严以律己”

1949年11月8日,周总理在庆祝外交部成立的会议上,说出了一句经典的外交箴言。

当时周总理面对与会人员,郑重地说道:

“我对大家有两个要求。

第一,身为外交人员,我们决不能头脑发热,产生冲动。

第二,外交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要像一个外交战士一样严格要求自己。”

尤其是第二句,意思是说外交绝不是儿戏,一定要谨言慎行,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口无遮拦。

那样的话,一定会惹出事端来。

反观俄罗斯的外交官,就没有这方面的觉悟,其纪律性方面缺乏统一性。

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曾警告北约:

“不要试图把一个核大国逼上绝路,这可能引发西方无可挽回的结果。”

梅德韦杰夫发出核警告后,西方各国坐立难安,美国甚至开始大量采购防辐射药品。

然而短短几天后,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就在联合国大会上“透了底”。

他承认俄高层目前还从未考虑在乌克兰战场动用核武器的选项。

此言一出,一众西方媒体顿时弹冠相庆,他们不仅给俄罗斯扣上了“核讹诈”的帽子,还鼓动政府与民意继续增加对乌军援。

事后,美媒《纽约时报》认为俄罗斯外交系统的训练水平有待加强。美媒表示:

“在面对外媒记者精心准备的问题时,俄外交人员经常暴露更多的信息量,这说明他们的训练水平不足,很容易在冲动下掉入话术陷阱中。”

正如周总理所见的那般,外交场合虽然没有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枪炮轰鸣。

但每一次国际会议、每一轮的外交谈判、每一份对外声明,都是各国利益、理念交锋的阵地,其激烈程度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真正的战争。

最后,希望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走出困境。

也希望俄罗斯民众能够从周总理的经典言论中,找到具有针对性的借鉴意见,并为如今的困局打开新局面。

读者们,关于“周总理对外交上的见解”,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参考资料:

人民网《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智慧》

新民周刊《周恩来的外交风范》

0 阅读:24
历史文史道

历史文史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