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丫子”到底掰不掰?争论了这么多年,听听一线老农怎么说

乡村小水 2023-06-08 20:52:16

“民以食为天”,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与小麦、水稻等其它粮食作物相比,具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的特点,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玉米产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农民的种植效益,而且还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

很多农民在种植玉米的时候会遇到一个大难题,那就是玉米植株长出的丫子,到底掰还是不掰?我们都知道玉米植株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长出丫子,少的时候长一个丫子,多的时候长2~3个丫子,那么玉米丫子到底要不要掰掉?这一直是农民以及专家学者争论的问题,有的人说掰了好,有的人说不掰好。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农民兼技术人员,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玉米植株为什么会长“丫子”?

玉米“丫子”是玉米植株在地面以下或者接近地面处所长的分枝,其本质是一种分蘖现象,这种现象在禾本科植物中很常见,像小麦、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都会产生分蘖。

禾本科植物主茎长出的第一个分蘖称为一级分蘖,在一级分蘖的基部又可以长出中新的分蘖,形成二级分蘖,二级分蘖还可以长出三级分蘖,三级分蘖甚至能够形成四级分蘖。有人就做过实验,一粒小麦播种后,最多能培育出一百个分蘖,这也意味着能长出上百个麦穗,因此我们在种植水稻或者麦子时,都希望它能多分蘖,这样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玉米植株“分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玉米植株虽然会分蘖,但是它的分蘖能力远远比小麦或者水稻的分蘖能力低,像我们种植玉米,可能一块地就只有几十株会长丫子,植株是否分蘖在很大程度上受“生长素”来控制。

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植株的顶部。生长素能促进植株生长,能抑制侧芽生长,当植株分泌的生长素较多时,植株就很少长侧枝;当植株分泌的生长素较少时,植株就会多长侧枝。像我们在种植豆角时都要打顶摘心,打顶摘心(打破顶端优势)能抑制豆角植株生长素的分泌(,豆角就会多长侧枝,这对豆角产量的提高很有帮助。

玉米植株分泌的生长素较多,植株往往长得比较高大,相对水稻或者小麦来说不容易分蘖。植株生长素的分泌多少由遗传物质来决定,有些植物天生就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分蘖是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的进化策略,可以增加植株抵御机械性伤害、病虫害侵袭、低温、干旱的能力,植株通过分蘖能快速恢复生长,可以增加植株的生存机会。

玉米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作物,其种植历史已经超过8000年,现代玉米是一种高度驯化的作物,像原始的玉米品种就是一种多分枝、多分蘖的植物,在人类长期的选育过程中,玉米变成了一种单主茎单穗结实的植物。

玉米的分蘖能力虽然不强,但是玉米的遗传基因中还保存着分蘖的能力,因此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长丫子。

玉米长丫子的本质与“生长素”有关,那么哪些原因容易诱导玉米长丫子?

1、品种原因。很多农民在买玉米种时都会同时购买多个品种(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我们会发现有的玉米品种容易长丫子,有的玉米品种不容易长丫子,因此玉米品种是导致玉米长丫子的重要原因。

像我平常种植玉米,不同的地块种了哪种玉米品种我都会用笔记本记录下来,好的玉米品种明年会继续种,如果产量低,那么这块地明年我就会换其它的玉米品种来种植,毕竟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环境的要求会不一样,这个小小的举措非常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2、稀植的地块玉米容易长丫子。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如果玉米植株种得过密,必然会导致光照强度过低,光照强度低会导致玉米植株顶端优势增强,玉米顶端优势强分泌的生长素就比较多,玉米植株就不容易分蘖。因此,玉米在稀植的条件下对比在密植的条件下更加容易长丫子。

3、氮肥充足的地块玉米容易长丫子。我们都知道玉米是一种喜氮作物,因此很多人在种植玉米时都会施过量的氮肥,但是氮肥供应充足会削弱植株的顶端优势,玉米植株就更加容易长丫子。

4、病虫害会诱发玉米植株长丫子。上面已经说了,植株分蘖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抵御不良环境,玉米植株的心叶是最容易遭受病虫害的部位,当玉米植株遭受病虫害后容易打破顶端优势,从而诱导玉米植株长丫子。

可以说,种植的过稀的地块、水肥充足的地块、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玉米遭受过病虫害的地块,所种植的玉米更加容易长丫子。

那么,玉米长“丫子”了到底要不要掰?

玉米“丫子”之争,到底该不该掰?很多人认为玉米丫子不用掰,并且给出了理由,但是仔细分析,这些理由根本经不起推敲。

首先,很多推销玉米种子的人认为玉米丫子不用掰。其实这是一种营销手段,也可以说是为了规避责任,故意说玉米丫子不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这样便于推销种子。据我所知,想一些美系玉米品种种植后就更加容易长玉米丫子。

其次,还有很多人认为玉米丫子在植株的生长后期会慢慢死掉,丫子里的营养会回流供应给主茎生长。我们要知道玉米丫子的生长和玉米主茎的生长存在竞争关系,不仅争夺水分,更重要的是争夺养分,玉米丫子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只会供应给丫子生长,玉米丫子和主茎可以说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且根本不存在养分回流的说法,它不会将自身(丫子)得来的养分供应给另外的个体(主茎)所用,玉米丫子不是“养分中转站”。

玉米的分蘖属于无效分蘖,绝大多数玉米丫子是不结穗的,可以说玉米丫子的生长在白白消耗养分。根据我的种植经验,玉米丫子在生长后期虽然会自然死掉,但是在玉米籽粒的灌浆期玉米丫子仅缓慢退化,玉米丫子的存在会干扰玉米孕穗,玉米会出现穗小、籽粒少、籽粒不饱满等现象。

有的人说玉米丫子的存在,增加了植株的光合强度。我们都知道叶片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器官,植株的叶面积越大对应的光合作用就越强,植株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但是我们要明白,玉米丫子和主茎是独立的植物,玉米丫子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不会供主茎生长。

有的人说玉米丫子的存在,可以增加玉米植株抗倒伏的能力。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主要和根系有关,玉米植株的根系越发达抗倒伏能力就越强,像我们在播种玉米时不要种得太浅(5~7公分为宜),同时生长期要培土,这样能诱导植株多长气生根,这样才能提高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其次我们在种植玉米时不要种得太密,种得太密会导致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在遭遇大风、暴雨时玉米容易成片倒伏;此外,有的玉米在倒伏时不是从根部倒伏,而是从茎杆处倒伏,这说明玉米患了“软骨病”,也就是玉米植株缺钾,钾能提高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玉米丫子的存在虽然可以增加玉米根系的数量,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有一点点帮助,但是帮助不是很大。播种过浅、不培土、种植过密、钾肥不足才是导致玉米倒伏的主要原因,与玉米植株是否有丫子关系不大。

有的人说,玉米丫子的存在可以增加植株的抗旱能力。玉米是一种耐旱性比较强的植物,但是在土壤相对潮湿分土壤上,玉米的茎杆会长得更加粗壮;如果土壤过于干旱,那么玉米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玉米容易早衰而减产,像我们云南今年大旱,种的春玉米还在矮矮的就就已经开花结穗了,这注定玉米的产量非常低。

玉米丫子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的遮阴作用,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但是丫子玉米的存在同时增大了叶面积,这反而会导致叶片蒸发带走更多的土壤水分。再说,玉米丫子一般比较矮,起到的遮阴效果非常有限,通过保留玉米丫子来增强玉米植株的抗旱能力根本不切实际。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在种植玉米时可以多施腐熟的农家肥,农家肥能增加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可以大大增强玉米植株的抗旱能力。

还有的人说,玉米掰丫子容易导致玉米患病虫害。这部分人认为,掰丫子会损伤玉米植株,受伤的玉米植株容易被病菌或者害虫侵害,玉米患病虫害的风险增大;但是,只要我们在晴天掰丫子,玉米植株的伤口就能快速愈合,一般不会要造成病虫害感染。

反而玉米丫子的存在,会导致田间过于郁闭,田间郁闭会导致玉米植株患病虫害的风险加大,因此掰玉米丫子会导致病虫害加重肯定是没有道理的。

我去年就在田间做过实验,同一块土地一半掰丫子、一半不掰丫子,在相同的水肥管理下,掰了丫子的玉米的植株明显会长得更加粗壮,收获的玉米棒更大、籽粒更加饱满,可以说通过掰丫子可以明显的提高玉米的产量。

像我们在种植玉米的时候,一般一穴保留1~2株幼苗即可,即一穴单株种植或者一穴双株种植,如果保留玉米丫子,相当于一穴种植了2~4株玉米,由于玉米丫子对养分的竞争,有丫子的玉米会明显不如独根的玉米粗壮,结的玉米穗会比较小。同时丫子的存在导致田间更加郁闭,玉米患病虫害的风险会加大。

特别注意:给玉米掰丫子的时间越早越好(田间出现丫子后及时拔出),以减少分蘖对植株体内养分的损耗和对生长造成的影响,掰丫子的时间以晴天的上午9点至下午5点为宜,这样有利于伤口快速愈合,能减少病菌侵染或者害虫为害。玉米植株在幼苗期进行培土,可以有效的预防玉米植株长丫子。

总结,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长丫子,玉米丫子会与主茎争夺水分和养分,同时玉米丫子会导致田间过于郁闭(类似于杂草),丫子的存在不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

关于玉米“丫子”到底掰还是不掰,我的观点是:能掰尽量掰。反对掰丫子的人,是为“懒惰”找借口。当然,如果是青贮玉米或者青饲玉米,那么玉米丫子可以不用掰。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种植知识,欢迎关注!

3 阅读:1359

乡村小水

简介:发现乡村美好事物,随时与您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