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春季会有大量候鸟选择在黄河“几字弯”区域栖息、繁衍。然而在一些不法分子眼中,候鸟数量增多成为非法捕猎敛财的好机会。近年来宁夏、内蒙古等地沿黄湿地发生多起捕猎野生鸟类案件。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传统的网捕,还有一种是“掏窝”,就是偷候鸟产的鸟蛋,并以20元一枚的价格卖给下家。
(4月23日半月谈网)
黄河“几字弯”是我国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越来越多种类的候鸟选择在宁夏、内蒙古等黄河沿岸的湿地滩涂栖息、繁衍。眼下正值春季,候鸟翔集,蹁跹起舞,成为黄河“几字弯”的靓丽风景。然而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随之而来的非法捕猎的“黑手”也伸向了这片区域。
在这些“黑手”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掏鸟窝”。其中,2023年3月下旬,宁夏沙湖水域发生一起严重破坏野生鸟类资源的案件,不法分子先后4次在沙湖、星海湖等水域内的芦苇荡里寻找鸟窝,以“掏窝”的方式获取苍鹭蛋2846枚,并以20元一枚的价格卖给下家。2846枚可能变不成2846只飞翔的鸟儿,但是其数量也是不可小视的。这还仅仅是一起案件的侦破,如果纵容这种行为的发生,多少鸟儿连“破壳的机会”都失去了?
从营养价值的角度而言,鸟蛋的价值和鸡蛋的价值没有什么区别,即便是野鸟的蛋,也不过是只蛋而已。放在几毛钱一个的鸡蛋不吃,放着几毛钱一个的鸭蛋不吃,偏偏要吃鸟蛋?不管是“偷鸟蛋的”还是“吃鸟蛋的”,无疑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蛋”。吃鸟蛋,几十块钱一个,这是钱多烧的,还是把法律当成了摆设?吃了是能多长块肉,还是能长生不老?吃的是一个个的鸟蛋,而祸害的则是生态,残害的则是生物。
候鸟迁徙是地球生态循环的重要链条,其生态价值远超人类世俗想象。在“几字弯”湿地,遗鸥、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与数万只候鸟共享栖息地,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体系。单个鸟蛋蕴含的不仅是新生命的萌芽,更是物种延续的密码。不法分子盗取、食用鸟蛋,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构成了对整个生态链的破坏。生态学家指出,若繁殖期的关键种群受到干扰,可能导致区域鸟类种群数量十年难以恢复。这种“短视的掠夺”正在瓦解自然界的精密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手”,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那就需要用法律的利剑“斩手”,用法律的巴掌“掌嘴”。面对掏鸟窝、吃鸟蛋,执法单位切不“以罚代法”。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公众将非法交易视为“无伤大雅”的乡土习俗,这种认知偏差助长了犯罪行为的蔓延。法律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提高量刑标准,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执法巡查机制。扭转这种错误认知,需要构建系统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让尊重生命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而严厉执法,惩治“混蛋”才能真正让某些人长长记性。
任何觊觎自然馈赠“鸟蛋”的“混蛋”行径,都将在严密的法律网络和清醒的生态意识前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