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己少遭罪、少走弯路,真的很有必要去深刻地读懂韩信之死

采蓝说历史 2025-04-17 18:18:41

兵仙韩信历来就被世人热议,为啥呢?他起于微末而纵横天下,他功盖天下却不得善终,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存亡都是因为一个女人,他身上诞生了几十个成语……他身上的传奇性、争议性着实十分浓烈。

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对于韩信之死的问题一直比较关注,并引发了相关的激烈讨论。因为韩信本人在被刘邦囚禁于长安时意难平地亲口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么一句话,意指刘邦卸磨杀驴,所以很多人认为韩信之死就是简单地因为他功高震主导致刘邦要过河拆桥。

其实这种结论虽不能说是全错,但至少是不够客观全面、深刻合理的。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一个巴掌拍不响,韩信之死必然是有他咎由自取的因素在里面的。如果不能读懂韩信自身的行为逻辑错误,纯粹去同情和惋惜他的不得善终,是没有太多以史为鉴的价值和意义的。

窃以为,要真正读懂韩信之死,必须要鞭辟入里地去剖析人性之中的各种诱因,结合生活和职场各种潜在逻辑去客观分析,并借鉴到我们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才算是有意义的。因为韩信之死其实不只是一个个例、特例,而是一种非常典型性的、具有广泛共性的社会生态问题。

韩信最初是一个生活潦倒、怀才不遇的游士。这种人其实大家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是会经常遇到的,可以说,他们是很容易迷失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感之中的。身负惊世才华却无用武之地背后那种愤怒与怨恨、偏激与狂悖,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摆脱和控制的。

一个满腹经纶而不得重用的人永远都是社会生态中的一把双刃剑,积极方面是他们会非常珍惜建功立业的机会,随后对社会发展正向做功;消极方面是他们会在满足自身欲望方面变得极度偏激极端。讲得直白一点,这种人是很容易把自我感受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的,也是非常容易变得极端自私和矛盾、把爱恨简单对立的。

有时候,我们老是讲我们为人父母必须要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其实原因就在这。咱们不能让孩子带有太大的怨气去步入社会嘛。孩子如果觉得生活不公或者一开始就经历了太多的困苦,日后就很容易变得极端功利和偏激。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自己身边那些出身贫苦的人在突然大富大贵之后,大多数的惯性表现会是什么?

韩信这个人,因为早年的穷困潦倒,是极度缺乏共情能力的。

比如,在韩信流落江湖期间,曾经有一个南昌亭长对韩信心生同情,于是经常请韩信到他家去吃饭,算是力所能及地救济一下落难的韩信吧。但是,这种情况之下,你韩信要有自知之明呀,江湖规矩历来都是讲究“救急不救穷”的,你怎么能把别人的同情当成长期饭票呢?可是韩信还真就是这么干的,每天到点就去南昌亭长家吃饭。这确实是太不讲究了。无功不受禄,你为南昌亭长做了什么贡献嘛?你这不是让南昌亭长难堪吗?赶你走显得没有帮人帮到底,良心难安;一直让你白吃白喝,人家自己也是在艰难养家糊口。最后,还是南昌亭长的媳妇忍无可忍,故意在韩信赶来蹭饭之前就把饭给吃了,这才让韩信羞愧地离开。

其实,韩信后面蹭漂母的饭,也是类似的意思。人家本身也是一个劳苦百姓,出于人道主义而不忍心看你饿死,把自己的工作餐让给你吃,但你一吃上就不松口了,直到漂母后面说自己以后不会再来这里“送饭”了,你才虚头巴脑地跟人家说了一些“苟富贵,勿相忘”的场面话,这确实有点让人不舒服。

从上可以看出,韩信就是典型的谁招惹了我、我就黏上了谁。这种人的生活观其实早已出现了巨大偏差,能忍受别人对他的恶,但又会把别人对他的善当成理所当然。比如,韩信经历“胯下之辱”的时候,就没有跟那些地痞无赖纠结吧。他纠结的都是对他好的人。

早年的生活不顺和对命运的不甘,使得韩信在实现人生追求这个问题上,理解偏激了——特别渴望一步登天、一夜暴富。其实他投靠当时如日中天的项梁、项羽时,人家项家叔侄能封你为“执戟中郎”这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了,但是韩信却因此对项羽产生了极度不满。因为他不会去站在项羽的角度思考问题,只关心自己的欲望是否得到满足。满足我了,你就是好人;没满足我,你就是狗眼看人低。

后来,在项羽集团没有心满意足的韩信转投了刚刚被分封到汉中的刘邦,然后又把在项羽集团的求职表现重演了一遍。

但是韩信还算是幸运的,他在刘邦这里遇到了他一生最大的贵人萧何,萧何帮他圆他念念不忘的将军梦。说句心里话,如果没有萧何,像韩信这样的人是不太可能迅速在职场中崭露头角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嘛,哪个老板愿意、能够让刚刚参加工作的韩信一步登天呢?这种事一是背后风险太大,二是难以服众、对其他人不公平嘛,三是没法去平衡内部利益分配呀。

所以,后世很多人对韩信登坛拜将津津乐道,说什么刘邦不拘一格降人才、什么韩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这种理解纯粹当成吃瓜消遣没什么问题,但真要当成了什么生活哲理,那就是瞎扯淡了。这不跟人家买彩票中一个亿然后你们使劲鼓吹买彩票是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是一个意思吗?咱们有所情绪偏好没问题,但真的不要过于去自欺欺人。

韩信在有点尴尬地成为刘邦的三军统帅之后,其实之后的就职表现还是相当硬核的。申军法改造军队的管理体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助刘邦走出汉中困境、偷渡黄河灭了魏、趁热打铁灭了代、背水一战灭了赵、出其不意灭了齐、兵锋所指降了燕、十面埋伏灭了楚……从付出与回报这个角度来讲,韩信是对得起刘邦封给自己这个三军统帅的职位的。

但是,现实和职场之中,真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分钱一分货”的简单逻辑可以解释的吗?江湖从来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打打杀杀,而是相互体面、相互成就的人情世故。你韩信哪怕给刘邦生了再多的孩子,刘邦也不是把你当成自己的老婆看的,你就是他的一个工具人。为啥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你韩信永远都是一个中途加入的外人,你不是刘邦集团的原始股东、创业元老,有过职场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我们是不可能奢望老板完全做到不分彼此、不分先后、不分亲疏的,这是人性基因决定了的。谁也无法改变。咱们每个中国人的爱都是有差别的爱,而不是无差别的爱。比如,正常情况下,大家爱自己的亲生父亲就一定会比爱隔壁王叔叔要多一点的。

刘邦集团是一个集资创业的股份制公司,怎么会让你一个没有任何资本背景的职业经理呼风唤雨呢?吕雉家族会肯吗?丰沛功臣会同意吗?彭越、英布等参股势力会乐意吗?

你韩信注定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仔,这是你应该坚守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底线。所以在客观上来说,韩信在风生水起之后,其实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安守本分地坚守一个打工人的应有觉悟,拿钱干活,绝不参与到刘邦集团的利益分红之中去;要么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之后,立马自立门户,不要去纠结谁对得起谁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李左车、蒯彻、武涉、钟离眜等人都是跟韩信讲明白了的。但是相当固执的韩信就是听不进去。

当然咱们不能说韩信这种忠贞不渝的感情观念不对哈,这恰恰体现了韩信身上“士为知己者死”的人性光辉。只是咱们要明白,很多正确的事情往往并不一定合理。你韩信爱刘邦,一定要建立在刘邦是真心爱你的前提下,你不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地为了爱而爱。

刘邦多次不讲武德地夺了韩信的兵权,其实这就是一种极其强烈而明显的职场信号——人家刘邦从来就没把你韩信当自己人看。

第二,从帝王心术的角度来说,刘邦心里一定是摆脱不了“我心甘情愿给你的东西才是你应得的,你从我这强行要去的东西都必须还给我”这种心思的。

咱们有些女同志其实就跟韩信一样,总是弄不清事情的本质原因。比如她们就搞不明白有些男人为什么会在得到之后就不懂珍惜了?尤其是那些花高价彩礼把你娶回去的男人。为啥呢?因为他们对你的付出一开始就不是心甘情愿的嘛!你既然一开始就对他明码标价了,还一分钱也不准打折,他会把你理解成什么?高价商品嘛!既然你在他心目中就是一件商品,他为什么要珍惜你呢?商品不都是注重功能化吗?把你身上的功能利用得差不多了之后,是把你闲置起来还是把你变废为宝地进行二次买卖,这不都是人之常情吗?

韩信当初在那种特定的形势下以那种特定的方式从刘邦那里要来了三军统帅一职,这是刘邦心里永远迈不过去的坎。当初为了娶你韩信而给出了天价彩礼,那是因为我没得选。现在我刘邦有得选了,我想把我当初被逼无奈而为你韩信脱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穿回来。

所以呀,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的朋友,一定要把“强扭的瓜不甜”背后的底层逻辑理解透彻。一定要以韩信为鉴,利益交换这种事情,永远不要超出“你情我愿”这个范畴。千万不要霸王硬上弓,否则你得到的东西,一定会成为要你命的催命符。

刘邦后面是不是在自己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就频繁地打击韩信了?比如齐地是你韩信打下来的,你在那里有一定根基,所以齐王你就别当了,改当楚王吧。因为楚地是项羽的大本营,很多人还是心向项羽的,所以楚人要在短时间内接受你这个灭项的头号功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刘邦称帝之后不久就接到了“韩信意欲谋反”的举报信,举报人是谁?举报内容是否真实?这些对刘邦重要吗?压根就不重要,人家刘邦只是需要打击你的一个理由而已。所以你以为提着钟离眜的人头去见刘邦就能安然无恙了?幼稚呀!

刘邦给韩信的很多待遇都不是他心甘情愿给的,所以只要他感觉自己没那么需要韩信了,就一定会慢慢地从韩信身上收回成本、彩礼的。

第三、韩信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确实也让刘邦没有办法把他当成一个信得过的人。你韩信在本质上就是刘邦的假想敌、是刘邦的安全隐患,而且你韩信还多次表现出了失控的趋势和预兆,刘邦怎么可能容得下你?

韩信在攻灭赵国之后,跟李左车有一次著名的谈话,虽然没有直接表明韩信有自立的意愿,但是态度上还是相当暧昧的。

还有韩信采纳蒯彻的建议,偷袭齐国而害死了刘邦的外交专家郦食其,这也是让刘邦无法接受的事情。

最为严重的事情是韩信在打下齐地之后以方便治理齐地为名去跟刘邦讨要“齐王”的封号。因为“齐王”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岗位了,它是有独立主权的。你韩信当了齐王,严格意义上来讲,就不再隶属汉王刘邦了。你跟刘邦不再是君臣关系了,而是平起平坐的盟友关系了。

所以,咱们其实也不能过于苛责刘邦的卸磨杀驴了,权力和利益这种事情上,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给你高工资、高待遇这种事情都好说,但是让你拥有独立股权这种事却非常不好说。尽管后面韩信还是坚持奉刘邦为主,但刘邦心里接受不了韩信自立为王这种事情的。这一点从刘邦当时接到韩信请为齐王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那是愤怒之极呀!

综上所述,韩信这个人其实是不适合生活在一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因为他一辈子都是活得相当纠结矛盾、幼稚固执的,他分不清利益和情感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正确角色,经常性错位地把两者混为一谈。他其实就是一直活在他那个狭小的自我世界里出不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在得知吕雉处死韩信之后的反应是什么?是“且喜且怜之”。喜,说明刘邦早就想弄死韩信了;怜,说明刘邦其实多少还是顾念韩信的功劳的。

咱为什么多次劝说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读懂韩信之死呢?因为大家会发现韩信这种人其实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任何社会和时代都是难以得到善终的。这就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了,为什么韩信这种人会普遍难得善终呢?我们要如何才能避免韩信这种人生悲剧呢?

想跟大家说的其实很多,但很多事情翻来覆去地讲其实也没有太多意义,所以最后只跟大家讲一点,我们人活一世,一定要把自己想要的和自己能要的分清楚,要紧密围绕后者去生活,而不能是围绕前者去生活。换而言之,大家要学会通人情、明事理。

其实韩信这种人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说了、去做了嘛。但是,真性情其实也有另一层味道在里面,那就是缺心眼嘛。瞧瞧韩信,是不是一步一步地把自己跟周围人的关系全部处理得不伦不类了?是不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异类了?

跟刘邦这种老板,你就是该一心一意地谈利益,你谈啥感情呢?资本世界中,哪个资本家会跟你谈感情呢?该反就反嘛,纠结个毛线,你以为你不反,刘邦就容得下你吗?你和刘邦的关系就不具备感情融洽的先决条件呀,所以就该在商言商,至于搞不搞得过刘邦,那是另外一码事。比如彭越后面足够卑微了吧?刘邦和吕雉放过他了吗?

当然,你韩信就是想做一个纯粹的人,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最起码要懂得守住自己的本分呀!你既然就想投桃报李地给刘邦打一辈子工,那就要有打工人的觉悟嘛!你自立为齐王干什么?你出兵围剿项羽的时候跟刘邦讨价还价干什么?你私自窝藏被刘邦通缉的钟离眜干什么?你去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而你将兵多多益善干什么?你这就不是一个做臣子应该有的行为和表现嘛!

跟什么样的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相处,这是广大朋友都应该终其一生去认真琢磨的事情。大家真的不能在怎么开心怎么来之后被社会毒打了,然后去认为社会不友好。

1 阅读:18
采蓝说历史

采蓝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