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被称为“人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创世造物,在正月初七这天创造出了人类,因此正月初七被视为人类的生日。
早在汉朝时期,古人就有正月初七过“人日”的习俗,最早是以占卜为主的活动,根据气象判断吉凶,以卜人类的繁衍。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阴晦则兆灾患。
魏晋后更加重视“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并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是用彩纸剪成人形,或是用丝帛、金箔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人胜
南朝梁时,“人日”转变为“人胜节”,与占卜脱离关联,并增添了吃七宝粥、贴人胜等庆祝活动。“七宝粥”是用七种有寓意的蔬菜熬煮成,以此来取吉兆。每个地区饮食文化不同,选择的七种蔬菜也不同。比如,广东潮汕地区一般选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来做七宝羹;客家人一般选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来做七宝羹;台湾、福建等地区会选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来做七宝羹。
七宝羹
唐代时,皇帝会在人日赐群臣彩缕人胜,登高大宴群臣。从晋代起,历朝都有“人日”登高的诗流传下来,登高赋诗的习俗在唐代更是盛行。唐代诗人高适“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名句,也从侧面反映当时这个节日的知名度和民众对其的认知程度。
宋代沿续唐代很多习俗且继续发展,如在之前基础上,登高赋诗等习俗也在不断传承和丰富;宋朝之后,“人胜节”逐渐衰落,一些民俗传统渐渐散失,节日氛围不再浓厚。
人胜节
在现代“人日”不如古代那样盛行,但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庆祝的习俗。例如,有的地区保留下来吃七宝羹、戴人胜;有些地方会举办庙会、舞龙舞狮等活动来增添节日气氛;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一些古镇、古村会在正月初七举办人胜节专题的民俗旅游活动,展示传统习俗、传统技艺表演,如剪人胜展示,推动当地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在现代社会,人胜节总体的民众认知度比较低的。
人日
此外,在山东等地,正月初七吃饺子,寓意“捏老鼠嘴”,防止老鼠危害;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还有正月初七吃面条,寓意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面条也被称为“拉魂面”,寓意过年时人们心已“野”,吃面条把心收回来,准备开始新一年的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