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看到这句话时,难以想象这是一位14岁花季少女留给父母的诀别书。
近日,“上海14岁女生跳楼”的新闻在网上炸开了锅,让人痛心不已。
看完女孩近1500字的遗书后,更是泪水不禁往外流。
也有人说是假的。
因为2019年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新闻在网上流传。
真假不好分辨,目前还没有官方定论。
我们也希望它是假的。
但是从遗书内容上看,心里沉甸甸的。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
是的,父母的辱骂与虚荣,最终压垮了这个14岁的女孩。
一
这是女孩手写的三封遗书。
遗书中写到,女孩开学就要上初二,然而魔鬼般的初二、初三让她望而却步了。
在女孩的表达当中,父母在人前彬彬有礼,在人后又是另一种姿态。
父母用最肮脏的话辱骂,用皮带或电线抽打,还让女孩只穿拖鞋站在门外示众。
最终,女孩得出结论,自己只是父母炫耀的工具人。
“你们爱的不是我,而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
然后自杀了。
整篇文章除了控诉,几乎找不到其他。
尤其结尾那句,“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就是毁掉她的童年”,让人心凉。
说明她轻生不是一时气愤而做出的冲动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父母本来应该是孩子最深的羁绊,是孩子幼年时的避风港。
可偏偏成了孩子口中,推她坠入深渊的人。
二
这样的“遗书”,我们已经见过很多次了。
2012年7月8日,13岁的青岛女孩孙正雯从青岛双威商务楼跳楼身亡。
随后孙正雯的遗书曝光。
遗书开头,孙正雯说自从上初中1年零1个月以来,父母已经私拆了笔友写给她的私人信件和她的私人日记无数次。
“印出来差不多有词典那么厚了”。
不仅如此,父母对孙正雯还“又打又骂,搜我书包,搜我房间”。
爸爸面对女孩质问的时候还说,“呸,我看是揍的轻”。
以至于孙正雯的朋友们让她问:我真的是你们亲生的吗?
有人说,这些都是网上的谣言,现实中哪有这么多人压力大。
小编可不这样觉得。
2014年,同班同学小雅跳河自杀了。
那天,离她的14岁生日只差一个月。
当地动用全部轮船找寻,才将尸体打捞上来。
三天后,她的尸体被剖开了,因为有人怀疑她是因为怀孕害怕而自杀。
并不是。
之后,技术人员破解她的QQ,里面写着:
“我已经(因为看课外书)被抓了三次了,我不知道如何面对你们。”
“你们对我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悲剧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偶然。
母亲节那天,四川成都一名高二学生对妈妈说完“母亲节快乐”之后,便去了学校没再回来。
去年,湖北武汉市一名初三学生,被母亲当众扇了几耳光后,沉默了两分钟便跳下了楼。
他们没有哭,没有闹,却突然离开了。
我们常以为孩子是没有情绪的,肆意欺压他们,却忽略了他们心灵也是炙热的。
很多时候,孩子表面若无其事,其实内心早已崩溃。
三
可能一些父母,都是这样类似的想法。
“肯定有其他原因,被妈妈批评只是导火索。”
“现在的孩子太矫情,我们小时候都没人管,也没少挨揍,没见谁想不开的。
的确,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点。
真正让人变得痛苦与绝望的,是心理的创伤,而不是身体的疼痛。
换句话,父母打击孩子,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但在年幼的孩子看来,这是对一个人精神的摧残,是对自尊的凌迟。
正如女孩在遗书中的控诉:“我是你们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曾看过网友@邓学长 被妈妈逼疯的经历。
小时候,她成绩不如身边的同龄孩子,妈妈便逼着她一定要超过其他人。
尽管她在其他方面很优秀,妈妈全都视而不见。
她若在某一方面输给其他孩子,妈妈就会又打又骂:
“为什么别人可以你就不行?”
“妈妈”一词,本应是温暖的港湾,却成了她的梦魇。
你所满意的人生,不是孩子期盼的人生;你所虚构的蓝图,不应该让孩子来买单。
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憧憬。
你可以引导,但不能霸占。
上海跳楼女孩的遗书中有一句话,揭穿了千万父母的伪装,她说:
“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者写功课的人。
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长辈。”
言语中充满了无奈,也饱含了鄙夷。
生活中,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
父母躺着刷抖音、打游戏,却要求孩子看书、写作业;
父母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却要求孩子早睡早起;
父母工作摸鱼,生活躺平,却要求孩子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董卿曾说过:“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优秀的父母,从不做孩子的鞭策者,而是做孩子的引路人。
人生路漫漫,你能鞭策他一时,无法鞭策他一世。
这世间,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苛求孩子完美,只会将他愈推愈远。
你给孩子多浓厚的爱,孩子就拥抱世界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