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领域的佼佼者,怀揣着打造“全球制造”版图的雄心,积极响应全球客户需求,在美、日、欧等地纷纷布局。然而,台积电最新公布的股东会年报,却呈现出一幅令人咋舌的景象:除了位于中国大陆的南京厂持续盈利外,其他海外布局几乎全线亏损,特别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新厂,去年亏损额高达近143亿元新台币,创下成立以来的最大亏损纪录。这不禁让人深思,台积电耗费巨资出海建厂,究竟是另有隐情,还是真的在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战略博弈与现实困境?
一、“美国制造”,烧钱不止
台积电年报数据显示,亚利桑那州新厂在2023年亏损高达143亿元新台币(约32.1亿元人民币),并且已经连续四年处于亏损状态。自2020年宣布设厂至今,该厂累计亏损已超过394亿元新台币(约88.4亿元人民币)。在美国设厂成本全方位飙升,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建设周期大幅拉长,环保审批复杂繁琐,供应链配套不够完善,再加上技术人才短缺、管理文化存在差异等诸多难题,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远超台积电熟悉的台湾本土。尽管亚利桑那厂在2023年第四季度已开启4nm制程量产,台积电也多次强调其良率“与台湾相当”,但显然目前还未达到收支平衡的规模。2024年是该厂完整量产的第一年,能否缩小亏损,依旧充满未知。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厂 rest of world
二、日本、欧洲,深陷亏损泥沼
不只是美国,台积电在日本与欧洲的布局同样举步维艰。其在日本设立的JASM(Japa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子公司,2023年亏损43.75亿元新台币,较前一年扩大近五成。自2021年起,JASM已累计亏损逾79亿元新台币,至今尚未看到盈利的曙光。在欧洲,尽管处于早期投资阶段,台积电与德国合作设立的ESMC公司在2023年也录得超5亿元新台币的亏损。这些数据表明,高举“去中国化”与“制造本地化”旗帜的芯片制造之路,在现实中困难重重。
三、南京厂,稳健盈利的“现金奶牛”
与海外工厂的巨额亏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台积电的大陆业务。台积电南京厂在2023年净赚259.54亿元新台币(约58.4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约两成。过去三年,其年均利润均超过200亿元新台币,盈利能力在集团内名列前茅。回顾2019年,该厂年利润仅为122.83亿元新台币,短短几年间利润实现翻倍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大陆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成熟制程节点(如28nm、22nm等)在大陆依然拥有强劲的市场生命力。此外,台积电在大陆的配套设施、人力资源以及供应链早已成熟,成本控制方面远优于海外工厂。
四、坚持“全球制造”为哪般?
既然海外建厂如此耗费资金,且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那台积电为何还要执着于布局全球呢?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客户需求,以苹果、英伟达、高通为代表的大客户,出于政治风险与供应链安全的考量,近年来愈发希望供应商能“分散风险”,在美国本土甚至日本本地设厂,以保障关键芯片的稳定供应;二是政治压力,美国政府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对在美建厂项目提供重金补贴,吸引全球半导体厂商投资,虽然补贴未能完全覆盖实际支出,但从战略层面看,台积电很难对此视而不见;三是地缘安全,随着中美科技博弈日益激烈,地缘政治因素已成为企业决策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变量。台积电选择“多元化布局”,既是顺应市场需求,也是一种风险对冲策略。
五、巨亏能否可控,未来充满变数
目前,台积电对美国厂的长远发展仍持乐观态度。公司已宣布追加投资,计划在亚利桑那再建3座晶圆厂、2座封装厂和1座研发中心,总投资额将高达1650亿美元(约1.2万亿元人民币)。董事长魏哲家强调,未来包括2nm在内的先进制程,将有30%以上的产能来自美国,致力于打造完整的“美国制造生态链”。但现实问题依旧严峻,亏损何时能够止住?良率能否持续稳定?高成本能否被客户接受?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未来“美国制造”的成败。
六、结语:效率与安全的艰难平衡
台积电的全球扩张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案例。在地缘政治形势日益复杂、供应链全球化遭遇挑战的当下,企业必须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探寻新的平衡点。美国制造并非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一场涉及产业重构与战略抉择的深度变革。台积电正在其中艰难摸索,而对于所有高科技企业而言,这或许将是未来十年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下次当我们看到一颗芯片时,不妨思考一下:它是在哪里制造的?而在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代价,究竟是谁在默默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