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场之上有铁的法则,其残酷性也是毋庸赘述的。
在近现代史上,亦不例外。但是即便如此,却仍有无数的革命志士前仆后继,心怀家国天下,毅然决然的选择离乡背井,从军入伍。
而与家乡,与家乡的亲人,他们纵有万般思念却大抵换来的只是物是人非。
1950年,时任解放军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耿飚接到了调令,党中央决定将他调任北京,担任外交官的职务。
当时十九兵团驻扎西安,在走之前耿飚和老战友杨得志见了面。杨得志眼见耿飚心有不舍,便劝说耿飚以后可以把兵团当娘家走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两人的家乡都是湖南醴陵,这一席话也挑起了耿飚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回忆。
感慨万千,自离家干革命也是一别经年,唏嘘不已。耿飚随即决定回家乡看一看,而杨得志也被挑起了思乡之情。于是二人决定趁着有时间,一起回家乡看看。
两人离开家乡都已经20多年了,故乡的名字对外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地名,但对离乡游子来说,却终归是有着太多无法言说的情感。
湖南醴陵,虽然并没有湖北黄安等将军县出的将军多,但也出了杨得志、耿飚,宋时轮、陈明仁和晏福生等耳熟能详的将军。
听说两位将军要回湖南老家,儿多年没有回老家宁乡的陶峙岳将军也提出同行。
就这样三位将军一起会湖南看望父老乡亲,成为了当时的一桩美谈。
1911年,杨得志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户贫苦农家,从一出生就忍受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1926年,只有15岁的他离开了家乡,前往湖南衡阳打工,成为了一名修路工人,但这并不能改善他们家庭的生存现状,生活依旧困顿。
后来在哥哥杨海堂的引领下,他加入了当地的农军,跟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成为了一名战士。
离家三四年,一直在外漂泊,时不时就要和敌人作战,看到不少同志都牺牲了,他也愈发的思念家乡。
1930年秋,大部队经过了他的家乡,但因为军情紧张,他没能请假去看亲人,甚至都没有给家人捎个口信,这件事成了他后半生最遗憾的事。
随着敌人的白色恐怖,很多农村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敌人开始在农村里抓捕红军的亲属,不少人听说后,都扶老携幼逃到山里避祸躲藏。
因此,他在1930年经过醴陵的时候,发现很多村庄里都没什么村民了。其实他也知道,那时候回家可能只会给家人带来危险,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回去。
如今20多年过去,他已经成了兵团司令,再也不会像当年那样危险了,于是他带着夫人申戈军及女儿华荣、柏华一起踏上了回家乡的路。
醴陵县的父老乡亲听说杨得志和耿飚回来了,都来到了村子外面欢迎他们俩。
老乡们甚至还准备了轿子,要抬他进村,他看了后坚决表示不能坐轿子,说:“我以前在乡里给人抬过轿。
现在我不作孽,不能把别人的肩膀当路。”但乡亲们反复劝说他上轿,无奈之下,他只好让体重最轻的小外甥女上轿子,他和老乡们一边走一边聊,慢慢的走进村里。
回乡本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但当他得知父亲、大姐、二姐和弟弟都已经病逝,和他很亲的叔叔也在讨饭时被地主家的恶狗活活咬死时,一下子情绪就低落了下来,但当着乡亲的面没有表现得过于悲痛。
第二天一大早,劳累了好几天的他没有休息,来到山上拜谒了祖辈和父辈坟墓,在墓碑前静静地站了很久,也坐了很久。
他的母亲是以童养媳的身份嫁给他父亲的,生了13个子女,但因为贫穷,大部分孩子都早早夭折了,他的父亲是一位铁匠,和他的叔叔两个人一起到处打铁干活,经常累的弯不起腰,但还是赚不到钱,生活中除了辛苦和痛苦,难有快乐。但当时的社会经济困顿,他父亲也不知道他将来能干什么,只好教他打铁,长大了继续当铁匠。
但他的哥哥杨海堂很有才,很有文化,最后带他走上了革命道路,但他的哥哥在长征路上被敌人打散了,听当地老百姓说那支小部队都被敌人杀害了,大概率是牺牲了。
看来看去,家里剩下的人里也只有姐姐杨桂泗了。当年姐姐听说他要去参军,连夜不休息,给他缝了几双鞋,临走的时候依依不舍的送走了他。
后来,他把自己在延安拍的照片寄给了姐姐。
这次回家乡,姐姐拿出了那种老照片,她已经珍藏了20多年,之前敌人曾经来家里搜查,还好没被发现。
家里其他亲戚里有人为了生活,外出打工被欺负,精神都失常了。
几天后,他招募了几十名老乡参军,带上姐姐去了西安,但没过多久,抗美援朝打响,他只好把姐姐送回湖南,自己带兵奔赴了战场。
1958年,他的姐姐也去世了,他非常悲痛,但实在没有时间回家乡奔丧。
其实不只是他的家人经历了很多苦难,而这是当时大多数贫苦人的真实状况,令人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