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看破空城计为何还撤军?你看看诸葛亮令两童子拿的物件就懂了。
《三国演义》第95回合,诸葛亮看到马谡在街亭布防的图纸后,一眼便可知街亭必然要丢失了,因为马谡占山为寨,魏兵只需要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蜀军不攻自乱。自此诸葛亮心中已知此次北伐肯定失败了,于是令张翼修理栈道以便退回汉中,并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大量老百姓迁移入汉中,总不能白来一趟吧。顺便诸葛亮还把冀县的姜维老母亲也送回汉中,以便姜维能安心长久为蜀汉效力。
安排完了很多事情,还有一件事情诸葛亮需要自己本人去做,那便是去西城县搬运粮草。西城就是一个小县城,当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了五千人马,而敌方司马懿足足有十五万大军,打的话完全是以卵击石,逃的话必然被追杀身亡。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从来不用险计。面对西城如此敌我悬殊的态势,诸葛亮决定赌一把,就这么给司马懿上演了一出空城计,空城计也成为了京剧的传统剧目之一,几乎家喻户晓。空城计原始的出处便是《三国演义》第95回合,实则正史上并没有发生过空城计,正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主要对手实则是曹真和张郃,并非是司马懿和张郃。
五丈原时诸葛亮和司马懿确实是主要对手了,因为曹真曹休都死光了,司马懿在曹魏逐渐爬了上来。毕竟要成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手里的兵权至少十万,曹魏一开始都是防着司马懿一手的,不敢给司马懿这么大的兵权。
而演义根据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特殊敌手进行了润色,也结合了司马懿在曹魏一直被边缘化被算计进行了润色,才润色出了空城计。诸葛亮的五千兵马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兵马,别说城中有伏兵,十五万人马都能把西城整个塞满,司马懿不可能看不破空城计。
司马懿选择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根本原因在于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命令两个童子手里拿的两个物件。这是两个聪明人之间的心理博弈,原著写道: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宝剑象征着位高权重,麈尾即拂尘象征着赋闲在家。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在曹魏并不被完全信任,所以用空城计将了司马懿一军。要知道公元228年如果诸葛亮被司马懿杀掉,那么蜀汉不可能大规模北伐了,曹魏西北无战事,司马懿必然跟麈尾一样赋闲在家。只有留下诸葛亮一条命,让诸葛亮活着,曹魏西北战事不断,司马懿才能跟宝剑一样位高权重。毕竟只有军权在手,司马懿才能逐步向曹魏士兵渗透,使他们成为司马家的死士,最终架空曹家。
诸葛亮令两童子,一个拿宝剑,一个拿麈尾。一个暗示位高权重,一个暗示赋闲在家,诸葛亮明显是在提醒司马懿,慎重选择杀不杀我。司马懿肯定看破了,所以选择撤军,不仅保全诸葛亮,也是保全司马懿自己。